古诗词里写不尽的极致孤寂,落笔都成了千古名句

文化   2024-10-20 21:00   四川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万座山上见不到飞鸟,千万条路上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这小船上的老翁实在蹊跷,身披蓑衣,头戴竹帽,在寒冷飘雪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天地开阔,却全无“飞鸟”“人踪”,一个“绝”,一个“灭”,见出一片浩渺的洁白,极清寒,极寂寥。视线由千山、万径逐渐缩小到孤舟,最后聚焦于一个小小的渔翁。“寒”“雪”渲染了寂寥肃杀之境,但“孤”“独”却使蓑笠翁相当醒目。


他并未被这清寒肃杀的冰雪所惧,而是倔强孤独地垂钓着冰雪。晶莹澄澈、幽寒高洁的境界不仅是画面,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外现。


渔翁的孤傲劲拔与环境的清冷开阔结合,构成了诗歌迥拔流俗、一尘不染的冷峭格调。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冷月残缺,梧桐疏落,滴漏已断,夜深人静。那幽居的人独来独往,仿佛失群的孤雁的身影。


突然惊起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一些怨恨却没有人理解和明白。正如那孤雁遍挑寒枝,哪怕在寒冷的沙洲上忍受凄凉和寂寞,亦不肯随便栖息。


初贬黄州时,词人寓居在定惠院。经历过乌台诗案,词人既委屈凄惶,又内心孤独。上片写一个深秋的夜晚,有幽居之人,也有那若隐若现的孤鸿的身影。


下片则将孤鸿不肯将就栖息的行为写得很细致,投射着词人强烈的孤寂感。该词借吟咏孤鸿的幽独、惊惶和高洁,流露出了作者在谪居过程中孤单寂寞、忧心恐惧但又倔强不屈的心境。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独坐,弹琴长啸,明月高照,远离红尘。


这是一幅高士幽独图,也是王维的自画像。该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竹林弹琴图,意境幽美,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王维很多诗中并没有“我”的存在,纯是第三者角度的客观描述,一副旁观者的态度。


但这首诗是第一人称,确确实实有“我”的存在。很多人在解读这首诗时认为是王维抒发知音难觅、孤独忧愁之作,特别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诗人弹琴长啸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是忠实的听众,虽然自得其乐,像一个仙人,但也孤寂得让人害怕。


但诗人害怕吗?其实并没有,诗人的内心是平和的,能够直面孤独,以孤独为自在。整首诗的氛围不是哀怨凄楚的,而是佛家“随缘任性”淡定从容的姿态。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有的鸟儿都飞得无影无踪,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向远处飘去。能与我互相凝望而又不彼此感到厌烦的,也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游宣州时。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个性,也暗示了诗人遭受排挤和谗谤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中无一句说自己倍受孤立,但却处处委婉暗示。


诗人用拟想的方式将敬亭山拟人化,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主动。山越“有情”,人越“无情”,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就在这对比中不言自现。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有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渺远无限,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伤!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壮的情绪,意境苍茫,极富感染力。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


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了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是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

杜甫:这首诗辞彩华茂,音律沉郁顿挫是其晚年律体诗的代表作!


真正的千古绝对:上联“三光日月星”,下联只有苏轼对上了


“烟锁池塘柳”,最广为熟知的十个下联,哪一个堪称“最佳”?

公众线上书籍
分享古今文学,体验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