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普通一天,一名考古工作者一铲落下,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瞬间让在场的所有人屏息凝神。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个惊人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竟是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
北周武帝宇文邕,如果活得足够长久,其功业很可能会超过堪称南朝一帝的刘裕,完成统一南北朝的历史重任。可惜,他在36岁的壮年突然离世。而他的死因,也如同被迷雾笼罩,众说纷纭,留给后世无尽的猜测。
直到此次发掘,宇文邕的死因之谜被正式揭开。据考古人员实验分析,宇文邕遗骸骨骼中的砷、硼、锑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期人体的平均水平。由此来看,宇文邕很有可能死于砷等元素含量超标导致的中毒。
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宇文邕的体内为什么会有这些有毒元素?难道是有人故意下毒吗?
炼丹就算了,为啥非用有毒物质做?
这一切,恐怕还要从魏晋时期人们喜好的炼丹服食说起。追求永生不死,几乎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文明之中。“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尚书·洪范》在追述先民的故事时曾谈到“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将长寿置于五福之首,地位高于财富、康宁、美德、善终。春秋战国时期,“寿”也是金文中最流行的嘏(gǔ)辞(即负责主持祭祀的人代受祭祀的人向祭祀的主人说的祝福语,可简单理解为吉语),可见时人对长寿的追求。在先秦时期,关东地区逐渐萌生了神仙思想。如屈原在《远游》中就描绘了赤松子、傅说、韩众等神仙形象,体现出屈原希望飞升为仙以求不死的意趣。神仙思想与追求长生结合,就产生了“求仙”的思潮,期望成为神仙以摆脱死亡成为彼时人们的追求。
那时的人们普遍相信,成为神仙一定要服用某种不死神药。比如《山海经》中记载: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寙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文中记载的 “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六名巫师,是在神的指引下,用不死之药救活了“窫寙(yà yǔ)”这种神兽,并进而推断此时的不死之药掌握在神仙的手中,需要求取才可获得。战国至秦汉时代,向神仙求取神药成了一时之热。据《史记·封禅书》描述,早在齐威王、宣王之际,就有人开始替君王赴海中仙山求取神药,只是终究没有成功。
《史记·封禅书》记载: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随着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求取神药的失败,人们不再一味依赖神仙降福赐予仙药,转而自己炼制丹药以求长生。同样是《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汉武帝身边的李少君曾向汉武帝进献炼制的金丹,并且认为“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即将黄金之类的物质作为炼丹的原料,才能将这些物质中不坏的特质转移到人身上,从而让人也能永生不死。
至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围绕着“由金而丹”“由丹而仙”的炼丹活动,日臻成熟。成书于此时的《黄帝九鼎神丹经》中假托黄帝,叙述了这一套理论(原书已散佚,相关内容保存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
黄帝受还丹至道于玄女。玄女者,天女也。黄帝合而服之,遂以登仙。玄女告黄帝曰: 凡欲长生,而不得神丹金液,徒自苦耳。虽呼吸导引,吐故纳新,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 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神仙度世……俗人惜财,不合丹药,及信草木之药。且草木药埋之即朽,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焉能生人。可以疗病益气,又不免死也。还丹至道之要,非凡所闻。
认为草木之类因其容易腐烂,不适合作为炼制丹药的原料,只有用各类矿物质,才能炼制出令人满意的丹药。关于这一点,两晋时期的葛洪也说:
“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神仙独见此理矣,其去俗人,亦何缅邈之无限乎?”
认为丹砂水银这类矿物质能让人长生。
魏晋时期为啥格外流行?
东汉灭亡后,华夏大地进入了战乱纷繁的魏晋时期。在充斥着战乱动荡与流离失所的时代下,个体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像神仙一样超脱于战乱的现实之外,成为此时很多人的精神追求。由此,炼制并服用丹药又更加盛行。
魏晋之际,士族当道,有所谓“皇帝垂拱,士族当权”之说。东晋哀帝司马丕即位后,权臣桓温当政,使得哀帝形同傀儡。哀帝无可奈何,不得已寄托于神仙之道。《晋书·哀帝纪》记载:
“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崇德太后复临朝摄政。”
可见司马丕喜好神仙长生之术,甚至还因为服食丹药而中毒,以至于不能治理朝政。东晋简文帝司马昱自年少时就“尤善玄言”,在做会稽王时就已是炼丹制药的忠实拥趸。
如果说,皇帝等上层人物喜好炼丹制药、神仙之术是因为当时门阀士族当政,皇权不彰,不得不在神仙方术中寻得内心的安宁,有一种精神解脱的意味,那么中上层士族更多则是为了延年益寿以永固权力。
士族之中,王羲之就是比较知名的炼丹制药爱好者。史书记载: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作为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琅琊王氏成员,他笃信神仙之术,甚至还说过“我卒当以乐死”之类的话。他的几个儿子也都笃信此道。《晋书》记载,他的次子会稽内史王凝之尤其信奉神仙之术,甚至在孙恩、卢循的军队进攻时,仍然妄图以神仙之术退敌,终致被害。
与南方相比,同时期的北方豪门在信奉神仙之术方面也不遑多让。出身清河崔氏的知名政治家、史学家崔浩,也十分喜欢服食养性之术。在北魏时期知名道士寇谦之上书给太武帝拓跋焘时,只有崔浩能够赏识他的观点,并与他交往,甚至还向寇谦之学习神仙方术。
与中上层相比,普通的百姓自然是很难接触到丹药,但这并未对信仰神仙方术造成阻碍。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灾疫流行、流民遍地、朝不保夕,普通百姓希望摆脱,但现实的环境又让人们感到无力。于是,神仙方术大行其道。
可见,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庙堂之上的皇帝士族,还是江湖之远的普通百姓,都十分相信神仙方术,其中有的人甚至亲身实践。这也成为生活在魏晋时期的宇文邕服食丹药的背景。
壮年暴卒,事与愿违
北周宣政元年(578)五月,宇文邕在总戎北伐时突然“不豫”,翌月驾崩。结合本文开头所述,宇文邕应该是砷中毒而亡。但在此之前,宇文邕已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建德三年(574)七月,北周曾发生过一场未遂的兵变。《周书·武帝纪上》云:
“秋七月庚申,行幸云阳宫。乙酉,卫王直在京师举兵反,欲突入肃章门。司武尉迟运等拒守。直败,率百余骑遁走……八月辛卯,擒直于荆州,免为庶人。”
当时,卫王宇文直突然举兵造反,旋即被平定。《周书·齐炀王宪传》记载:
“(建德三年)其秋,高祖幸云阳宫,遂寝疾。卫王直于京师举兵反。”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认为卫王直一直在同齐王宪争权,听说武帝宇文邕在云阳宫病危,唯恐大权落入随行的齐王宪之手,遂于京师起兵夺权。而在考索史料后可发现,自建德三年(574)至宣政元年(578)的短短四年之内,宇文邕三度病危,每次都发病于夏秋之间,病症都是“疹疾”。《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576)九月”条作“疾疢”,在中医中指温热疫病。武帝在不发病时精神亢奋,“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建德五年(576)伐齐时,他亲自督战,首先突进并州,十分英勇,但发病时“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驾崩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正符合砷中毒后感觉迟钝、四肢麻木,乃至失去知觉、行动困难、运动失调,皮肤溃烂感染的症状表现。
同时,据史料记载,宇文邕礼敬焦旷、王延师徒。据韩昇教授考证,王延属于楼观道。宇文邕听闻其名后,遣使召其入宫中予以请教。和王延一同进入宇文邕宫廷的,还有同属楼观道的严达。
楼观道兴起于北朝后期,在北周境内颇为流行。其派别精于炼制丹药。其祖师相传为现身于晋永兴二年(305)的尹轨,他“入荆山,架小屋,于炉火中销铅,以所带药如米大,投铅中搅之,乃成好银”,以炼丹闻名。
在楼观道之外,宇文邕还网罗其他派别方士,如在华山炼丹的韦节。结合之前关于宇文邕的种种记载,以及上文所述魏晋之际浓厚的信奉神仙方术、服食丹药的风气,也就不难推测出宇文邕体内的砷来自服用的丹药,而他也大概率是因此而中毒发病,乃至壮年暴卒。
其实在中国古代,服食丹药的又何止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人?从秦皇汉武以来,不胜枚举,因此而中毒者甚多。有学者推测,唐太宗李世民和清世宗胤禛也可能是因丹药中毒而亡,这真是印证了那句谚语“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这大概也是服用丹药的君王所没有想到的。
参考资料: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