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分封导致七国之乱,司马炎怎么不吸取教训又造成八王之乱?

文化   历史   2024-12-26 13:32   北京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钟

西晋作为收割了魏蜀吴三家的大一统王朝,仅几十年就覆灭。究其源头,恐怕与晋武帝司马炎大封同姓诸侯王脱不了干系——司马炎死后,这些王爷们相互厮杀,最终打断了晋朝的脊梁。


然而,早在四百多年前,西汉时期就曾发生过宗室诸侯王造反的“七国之乱”。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呢?



分还是不分?是个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王朝而言,“分封”和“集中”常常是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合后,就有人建议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但李斯认为这样会造成诸侯坐大,削弱中央力量,周朝就是恶例,因而秦始皇废除分封,采用了中央集权加郡县制。秦朝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认为周传承几百年,秦十几年就灭亡,根本原因在于秦没有分封诸侯,导致四方大乱时,皇帝孤悬京城,连个靠谱的帮手都没有。于是刘邦铲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封了一批刘姓的诸侯王,掌控韩信、彭越、英布等留下来的关东领土,想借助他们拱卫刘姓江山。可惜事与愿违,这些刘姓诸侯王在吕后企图霸占刘姓江山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汉景帝时,吴、楚等诸侯国反而发动七国之乱,妄图颠覆朝廷。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在平定叛乱中立下大功,但叛乱平定后,梁王又觊觎皇位图谋不轨,险些再度酿成手足相残的悲剧。此后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国,逐渐把诸侯国权力归于中央任命的国相手中,使诸侯王成为单纯享受荣华富贵的挂名贵爵,这才确保了“强干弱枝”的统治秩序。


也就是说,秦汉数百年间,让不让诸侯王拥有权力,对于帝王而言一直是两难的问题。


分封本来是为了让诸侯王担负中央王朝的辅佐、枝叶,管理地方,镇压变乱。不给诸侯权力,就达不到这个辅佐的目的。但给了权力,诸侯王又可能尾大不掉,凭借掌控的资源,反过来叫板中央,对王朝造成威胁。甘蔗没有两头甜,就看愿意承受哪一方面的风险。



西晋之前的曹魏,走的是“打压诸侯王”的路线,而且非常极端。曹魏皇帝对于同族诸侯极为忌惮,诸侯王虽然在名义上享有尊荣,但在政治上完全受到限制和监督。曹魏诸侯王不但没法掌握地方权力,甚至诸侯王之间不允许随便串门、通信,一举一动都要报告朝廷。等到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掌权后,更把曹氏诸王都拉到邺城软禁监视起来。等司马氏乱政时,曹氏皇帝就成了完全的“光杆”,眼睁睁被逐渐削弱、废弃。


司马炎生于236年,高平陵政变时他已经十多岁,这些都是他自己从小看到的情景。如今,自己坐的江山,是祖父和伯父、父亲从曹魏手中夺过来的,保不齐会再来个人,又从他手中把皇位夺走。关键时刻,还是只有自己家亲戚靠得住,可不能像曹魏一样,光顾着防着自家人,倒把江山送给了外姓。



因此,重用司马氏诸侯王,是司马炎吸取前朝教训后的判断。


晋宗室的团结

古代某一朝的政策,通常受开创者的经历影响。曹魏之所以打压诸侯王,很大程度因为曹丕经历过与自己弟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因此在曹魏建立之初,对当时的诸侯王(几乎都是曹丕的兄弟)非常忌惮,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策。


相反,司马氏在亲情关系方面要好得多。


晋朝江山的奠基人是司马懿。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比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要融洽得多。


来源/影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一方面,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犯过犹豫,一度产生废长立幼让曹植上位的想法,导致曹丕曹植各有一帮党羽,手足相争激烈;而司马懿在世时从未想过让司马昭代替司马师。后来只因司马师早逝,又没有亲儿子(养子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血脉),这才把权力交到司马昭一脉,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另一方面,曹魏江山从头到尾主要靠曹操带着一帮老兄弟打下,曹操晚年就已经把汉朝内外全换成了曹家的人,曹丕曹植在此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有限;而司马懿直到去世也不过初步掌握大权,之后多年司马师、司马昭手足同心,前后接力,才最终消灭了曹魏内部的反对势力,为司马炎夺位扫清道路。也就是说,曹丕曹植兄弟为了争夺胜利果实大打出手,司马师司马昭则是兄弟同心打江山,两家培养出来的手足关系自然是天壤之别。



除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外,其他司马家族成员也是同心同德。司马懿死后的十多年间,司马师兄弟在朝中掌握大权,其余众多司马家的人则占据各个重要岗位,内外合力,才最终铸就铁桶江山。比如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司马昭的叔父司马孚。这位老寿星在历次政治、军事斗争中,始终与哥哥、侄儿、侄孙坚定站在同一立场,对反对司马家的曹魏忠臣毫不留情地严酷镇压。司马师执政时期,往往就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三人分领大军,留一人镇守首都,一人在东防孙吴,一人在西抗蜀汉,正是三人齐心其利断金。


因此,司马家族的团结一心,是远远好于曹魏的。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也使得司马炎形成了惯性思维,对自己宗族比较放心。


司马炎的制衡策略


作为西晋开国者,司马炎从性格上来说是个比较和善的人。加上他掌权时曹魏原本就并不充盈的政治底盘已经被清扫殆尽,故而司马炎的政治手段相对温和,作为君主也比较仁慈。例如,贾充坚决反对伐吴,司马炎的对应手段是任命贾充担任伐吴名义上的总指挥,出贾充的洋相。司马炎在政治上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伯父司马师的养子),甚至一度因为群臣强烈要求他重用司马攸,君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争端。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司马炎的打击手段也不过是斥责和贬官而已。



对于可能带来风险的潜在势力,他更多采用“制衡”而不是“铲除”的手段。而司马氏的诸侯王,不但是他从感性上值得信任、愿意给予提拔的亲人,也是他从理性上选取的平衡对象。


汉魏之际,世家大族掌握地方资源,把持权力,彼此通婚,势力很大。曹操曾费了很大气力与世家大族斗争,最终还是只能妥协。新建立的曹魏政权中,上层权力很快被世家大族瓜分。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能得手也是依靠与其他世家大族联盟。此后,司马氏一步一步篡夺曹魏江山,也离不开其阵营中世家大族的襄助。等到西晋建立后,世家大族的实力比起曹魏建立之初更盛。


如何应对这些当年的盟友?除了用联姻等手段继续维系联盟之外,司马炎也必须搭建自己的基本盘。司马氏诸侯王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让血脉相连的诸侯王在各地掌握权力和资源,制衡士族,也许就能避免像曹魏那样陷入四面包围的窘境。


因此,司马炎刚一登基,立刻封了司马家的27个人为王。这27个人里面,辈分最高的是86岁的叔公司马孚。另外有叔伯一辈的21个人,还有司马炎的3个弟弟和2个堂兄弟(司马孚的孙子)



曹魏的诸侯王没有治理地方的权力,更没有兵权。司马炎则反其道而行之,规定诸侯王分为大中小三等,大国二万户,五千兵;中国一万户,三千兵;小国五千户,一千五百兵。司马家族元老司马孚就受封“超级大国”,有四万户。司马炎还给这些诸侯王任命国内官吏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国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众星拱月,共同拥戴皇帝。另有一批异姓的功臣勋贵也获得了公、侯等封爵,但都没有诸王这么大的地盘和军队。


当然,司马炎并非不知道诸侯王坐大的风险。削弱宗室的力量,怕皇帝势单力薄;增强宗室的力量,又怕宗室自己造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如今他刚刚继位,能稳住大盘就不错了,暂时没有魄力来大动干戈。因此,先暂时依靠司马家的叔伯、兄弟们,把江山掌握住,待到局面稳定后再做他计。



此后数年,司马炎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减少诸侯王的威胁。一是陆续把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使得自己嫡传一系的力量增大,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旁系诸侯王的比重。二是规定王国虽然拥有兵权,但王国里带兵的中尉由朝廷任命,这就避免诸侯王完全掌握王国之兵,避免王国之兵被用于反对朝廷。司马炎还借用西汉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他的儿子都可以继承王位,把大的王国拆成几个小的王国,由儿子们分别继承。看似增加了王爵的数量,实际削弱了单个王国的实力,避免尾大不掉。


另一方面,司马炎又让一些宗室诸侯王担任朝廷的高官,或者作为都督,镇守地方军区。在他看来,这样一来,诸侯王本国兵力有限,不至于给中央造成太大麻烦。而朝廷大权和地方军队一部分在功臣勋贵手中,一部分在诸侯王手中,相互制衡,也能减小风险。


分权游戏的末路


司马炎分封诸侯、提拔勋贵的这些方法,目的是彼此制衡维护王朝,但终究只是在两头危机之间找折中。理论上如果一切能恰到好处地执行,确实能保平安,但稍有震动,这个走钢丝的游戏就容易玩不下去。


对司马炎来说,最大的心病就是他的弟弟司马攸。司马攸从血统上是司马炎的弟弟,但从宗法上过继给了伯父司马师。当初司马懿去世,传位于司马师,按说下一步该是司马师传司马攸。只因为司马师去世时司马攸年幼,才由司马昭接替。司马昭晚年也曾犹豫,自己从哥哥司马师手中传来的位置,到底该传给自己的长子司马炎,还是过继回哥哥的养子司马攸。最终司马炎凭借年长,惊险胜出。然而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是个傻子,越大越傻得明显,因此朝中多数大臣都希望未来由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执政。



司马炎为了保卫儿子的继承权,就把弟弟当成了假想敌。可怕的是他之前布置的外姓勋贵和司马氏宗室这两股势力,在儿子和弟弟双方的争斗中都没法给予他支持。为了防止宗室和勋贵联手威胁傻儿子的地位,司马炎又把外戚杨氏兄弟提拔到中央,用来制衡宗室和勋贵。


等到司马炎晚年,最忌惮的弟弟司马攸已经死了,宗室和勋贵中的老臣也死的死,退的退。反倒是杨皇后的老爹车骑将军杨骏掌握了朝廷权力。司马炎觉察到杨氏的力量太大,就在289年末,抱病任命叔叔司马亮带兵镇守豫州(河南省)、儿子司马柬带兵镇守关中、司马允带兵镇守扬州、司马玮带兵镇守荆州。这样四个宗室各自带重兵在外,保护中央王朝。他又一口气把自己的五个儿子司马乂、司马颖、司马晏、司马炽、司马演,三个孙子司马遹、司马迪、司马仪都封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每个人的封地人口多达五万户,其中司马柬的封地人口更是达八万户。


然而,不断塑造新的权力实体,只能引发更多的潜在冲突。290年初,病重的司马炎完全沦为杨皇后和杨骏的傀儡。他想让司马亮回来托孤辅政,却被杨皇后隔断内外,矫诏命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独揽大权。不久,司马炎驾崩,儿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



然而傻儿子根本镇不住场子,司马炎生前安排提拔的诸侯王、勋贵、外戚等各路势力,既不能拱卫王朝,甚至也不能彼此制衡。相反,这些势力各自利用手中的权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血腥角逐。先是外戚杨骏驱逐汝南王司马亮,然后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勾结楚王司马玮政变杀死杨骏,迎回司马亮。之后,贾南风唆使司马玮杀害司马亮,反手又把司马玮除掉。血腥残酷的八王之乱就此揭开序幕。


而随着斗争不断升级,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内战。各路势力竞相拔刀下场,相互残杀。十多年间,华夏大地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最终导致了317年西晋的灭亡,一同遭难的还有千百万的无辜军民。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司马炎极力想要规避的,然而历史的洪流冷酷无情,事态终究还是朝着他最不愿目睹的方向演变而去。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巴山夜雨涮锅
‍‍‍‍‍‍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吴倩雨(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国历好物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