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飞”同事,但优雅!一生得体的老祖宗手把手教你高情商回复

文化   2024-12-22 11:16   天津  



本 文 约 3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给他们一封信的时间,他们能写出高情商回复,面向全国百姓秀恩爱,还能轻松拿捏家里的“熊孩子”。毛笔写完沉默,墨锭看了流泪,就连躺在桌上的宣纸都这样评价他们:知道你要写“顿首再拜”“见字如晤”,但没想到正文如此丰富(单押X1)


对此,国历君这样说:前人写信的心思你别猜,书信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欲知书信内容如何,且听正文分解。


拒绝的话说不出口?看“高情商回复”


在生活中,即使再好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会有争执。如果是小打小闹也就罢了,可如果遇上原则性问题,如何得体地说“不”才既能明确拒绝,又让对方觉得你照顾了他的面子



让我们来看看太史公怎么写: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这段开头出自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寥寥数行,不仅有“牛马走”“再拜”“辱赐书”“固陋”等谦辞,以及敬辞“足下”,而且措辞谦卑恭敬,礼仪严谨庄重。


司马迁影视形象。来源/《典籍里的中国》

再来看看这封信是写在什么情况下的。《汉书·司马迁传》记载:


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


此时的司马迁受宫刑尊荣更盛。老朋友任安不能接受他的行为,于是才写了这封信给他,认为他应该向古代贤臣看齐,宁可保全名节而死,也不要忍辱偷生。


面对这样一封信,司马迁先肯定对方的忠言劝诫,表达了对友人来信的感激,然后话锋一转,引出下文中自己的痛苦挣扎与宏伟志向。他说“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是在委婉地告诉对方:您的建议很有道理,但我并不赞同。


来源/《典籍里的中国》

在来信中,任安还想让他选贤举能,利用自己的荣宠为朝廷推荐更多有识之士。而司马迁的回答是“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他引经据典,论证受宫刑之人的地位自古以来都很低。如果被一个宫刑之人引荐,那些贤才难道不会感到耻辱吗?这段话以自嘲的语气澄清利弊,既表明了自己拒绝的理由,又给对方留足了颜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千古名言不仅是对生命价值的反思,这也正是司马迁身上强烈责任感与崇高抱负的写照。生命终将逝去,但精神不灭,如同巍峨泰山,屹立不倒,为后人所敬仰。


来源/《典籍里的中国》


只是写封信,你们怎么“磕”上了?


如果要表达爱意,现代人会怎么说?是直白地说“我爱你”“我想你了”,还是来一句“今晚夜色真美”,做一个腼腆的“谜语人”?又或是写一封情书,悄悄地塞在对方的书里,让这场告白来得更有仪式感?


现代深情表白场景。来源/电视剧《鬼怪

如果让古人来选,写情书一定是不二选择。古人含蓄温雅,很少像现代人一样“打直球”。而作为一种私密性很强的体裁,书信不仅能记录宏伟的抱负,更适合承载生活中细水长流的情感。纸短情长,青鸟寄情,鱼传尺素……对于书信寄情,古代人有着无限的想象。那么在写“情书”的时候,他们又会如何优雅地表达爱意呢?


好问题,让我们掌声有请一位古代“秀恩爱”模范,为我们打个样——



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的冬天,吴越国庄穆夫人吴氏薨逝。提起这位王妃,熟悉她的人大概不多,然而她的夫君——吴越王钱镠却是五代十国赫赫有名的人物。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名人,如钱大昕、钱学森、钱伟长、钱锺书、钱穆等名家,都是钱氏一族的后人。


钱镠年轻时做过私盐贩子,后来因多次镇压叛乱有功,先后接受了唐朝和后梁的封赏,镇守两浙之地。在他的治理下,即使处在五代十国乱世之中,两浙之地的经济文化仍然得到了发展。


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是一个十足的“老婆控”。钱镠与吴夫人是少年夫妻,共患难同富贵,感情十分深厚。每逢寒食节,吴夫人都要回娘家省亲,有时候一住就是许多天。钱镠“独守空房”,望眼欲穿,于是疯狂写信“轰炸”夫人,或表达对夫人的问候,或隐晦地提醒夫人“该回家了”。其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耳熟吗?耳熟就对了!这句文艺气息满满的古文曾风靡全网,被许多网友用作朋友圈文案。短短九个字,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却字字都是深情。在它面前,所有浮华的文字都黯然失色。


来源/《明星大侦探

不过,这句话可不是现代才火起来的。早在诞生之初,它就已经被人们口口相传,“吴人用其语为歌”,唱遍了吴地的大街小巷。可见钱镠在两浙百姓中的名声不错,他一秀恩爱,就有许多人自发地“磕cp”。北宋苏轼受其感发,将其演绎为七言绝句组诗《陌上花三首》,“陌上花”渐渐演变为一个代表爱情的文学意象。清代学者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感叹道: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


相传钱镠因为年少时家境贫寒,没有钱财读书,所以大字不识一个。为了给夫人写信,他一个字一个字临摹,“拼凑”出一封完整的手书。钱镠是否目不识丁,这件事情还有待考证,但“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的确是很中肯的评价。正因为朴素真实,才更显出真情的纯粹,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来源/动画片《猫和老鼠

花开时节,春光正好,钱镠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路边的花儿都已经盛开,在风中摇曳生姿。就连路边的鸟儿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孑然一身,只能将满腔思念和爱意都写进书信里,眼巴巴地问一句:“夫人,我等你等到花儿都开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熊孩子”不听话?祭出《诫子书》

当然,书信里不仅有甜到齁的爱情故事,还有让人泪目的家庭温情。说到家庭,教育孩子这个话题就像家里的WiFi信号,总是满格在线。直到今天,网上那些家长辅导作业时的“急眼”瞬间,依旧能让人笑出腹肌。那么,以前的人们又是如何跟“熊孩子”斗智斗勇的呢?


影视剧中,雍正皇帝“辅导孩子”也会生气。来源/电视剧《甄嬛传》


翻阅前人的书信,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中华民族将家教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世家长辈,即使出门在外也要写信回家,恨不得耳提面命,揪着子孙的耳朵好好说教。在这些家信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诫子书》。



与其说《诫子书》是一篇文章,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由千古文人共同书写的题目。西汉孔臧、东汉郑玄、东汉末年诸葛亮以及清代张之洞等历史名人都曾写下《诫子书》,将道德仁义、人生哲理乃至世事变化等道理一一道来,让人不禁感叹:这是把道理掰碎了塞给子孙啊。


然而,教导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措辞失当,引发孩子叛逆,可就适得其反了。那么,这些家长是如何写的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是诸葛亮对独子的教导,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郑玄则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引,告诫儿子:“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因为儿子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扶持,郑玄为此担忧不已,生怕孩子行差踏错,遇到困难时无人相助。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实写照。


其他书信也与之类似,道理浅白易懂,却道出了亲人间最质朴的情感。除了教导亲子之外,也没有忘记其他小辈。诸葛亮曾写过《戒外生书》,在信中告诫外甥: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彊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封信的收信人庞涣,是庞山民与诸葛亮二姊的儿子。琅琊诸葛氏和襄阳庞氏都是世家望族,对子孙的教导极为严格。在这封《戒外生书》中,诸葛亮既保持着作为长辈的威仪,又不免细细叮嘱,一位苦口婆心的长辈形象跃然纸上。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来源/央视版《三国演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已经形成规范的体裁,书信并不能和奏表等其他文体混为一谈。举例而言,秦朝李斯所作的《谏逐客书》题名中虽然有“书”字,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而是“上书”,也就是奏章。


同理,汉代才女班昭曾给汉和帝写过一封特别的“信”,请求让年迈的哥哥班超退休,从西域回到故土养老。在信中,她陈述了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来的贡献,如今已经垂垂老矣,身为妹妹,只希望能让哥哥落叶归根,而不是客死异乡,让兄妹生离死别,“不复得见”。她甚至暗戳戳地埋怨汉和帝,“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古人打仗六十岁就回家了,如今我的哥哥已经七十多岁,您打算什么时候让他回来呢?


这篇散文被收录在《后汉书·班超传》等史料中。尽管从格式和内容上来看,似乎将其归为书信也无可厚非。但在《班超传》中,有“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的表述。以此为依据,班昭应当是代兄上书,写的不是书信,而是奏章。


班昭影视形象。来源/《典籍里的中国》

至于《出师表》《陈情表》等散文,单看名字就知道是奏表,更不属于书信的行列。毕竟,奏章奏表也有自己的格式规范,作为独立了千年的文体,它们大概也不愿意和书信共用一个名字。


相比于其他文章,书信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正是得益于这些书信,古人的许多思想精华才能传诸后世。翰墨无声,却能刻录风骨,勾勒山河壮丽,笔走龙蛇间尽显千秋神韵,人物风流。无数封书信汇聚在一起,就融汇成一股磅礴温和的力量,如细水长流,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沃土,让前人的智慧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三国]诸葛亮著.《诸葛亮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宋]苏轼著.《苏轼文集编年笺注》[M]. 成都:巴蜀书社,2011.

[清]王士禛撰.《香祖笔记》[M]. 济南:齐鲁书社,2007.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思归乐
‍‍
‍‍‍‍‍‍‍‍‍‍‍‍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钟诗艺(实习)
校对 | 火炬 张斌 李栋 古月 




国历好物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