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将明朝的南直隶废除陪都机构,改为江南省,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上海等处(文化上的江南还包括浙江北部)。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能占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唐寅所作《春山伴侣图》(唐寅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称)。来源/上海博物馆
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物产丰饶,更是人文渊薮。无数辞章才子、科第名家,无不留下优美诗篇,赞颂这片福地。康熙帝、乾隆帝均慕名而来,几下江南,乘画舫、访名山、尝美食,暖风氤氲间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得不说,江南地区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清朝政权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清朝皇帝深知江南的重要性,因此对这一地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控制。
1726年,这一年是雍正四年。雍正帝颁布了一道上谕,对一个省份的风气表示痛心疾首。在雍正帝看来,这个省份“风俗浇漓,甚于他省,若不力为整顿挽回,及其陷于重罪,加之以刑,实有不忍”!雍正帝表示,他要专遣一得力官员前往该省访问风俗,稽查奸伪:
“应劝导者劝导之,应惩治者惩治之,务使绅衿士庶,有所做戒,尽除浮薄嚣凌之习,归于谨厚,以昭一道同风之治。”
来源/影视剧《甄嬛传》
这个在雍正帝看来“风俗浇漓,甚于他省”的地方,正是浙江。雍正帝认为江南一带“士习不端,民风何由而正”。于是浙江乡试被暂停,一位观风整俗使带着皇上的旨意前来整顿江南士风。
除了观风整俗使这类临时举措,清代对江南的约束一直很严。顺治四年(1647),清廷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今南京)。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康熙元年(1662),操江事务(即江防事务,清初设操江巡抚)划归江南总督管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依然如此,并将这个职位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雍正元年(1723),授予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自此,两江总督的行文中常称其为“督部堂”,既是总督,又是兵部堂官,还是右都御史,民事、军务、监察全都要管。
道光皇帝御赐“印心石屋”匾额(道光十五年,两江总督陶澍入觐,道光皇帝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以表彰他的政绩和忠诚)。来源/安化县博物馆
同时,清朝还在江苏设置了江苏巡抚,主管江苏省的军政事务。不过,江苏巡抚的驻地不在南京,而是位于苏州。浙江在清初与福建省整合在一起,设闽浙总督,驻地杭州,后迁至福州。顺治十五年(1658),闽浙又被拆开,分别设总督,浙江省下设11个府,包括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和处州府。
《清史稿》有这样一句话:
“计天下财赋,惟江南、浙江、江西为重,三省中尤以苏、松、嘉、湖诸府为最。”
苏、松、嘉、湖即江苏的苏州松江和浙江的嘉兴湖州,可见江南自古就是财赋重镇,宋代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些地方在明清乃至今天仍然是经济发达地区。
苏州夜景。摄影/李森,来源/图虫创意
为了广收钱粮,清廷在江南地区设有漕务、盐务、织造等官营经济体系。漕运是清代国家粮食运输的重要制度,漕运总督节制八省漕粮,“总漕部院衙门”设于江苏淮安,负责管理和协调江南地区的粮食北运,确保京城及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这一职位的设置,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也是清朝对江南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百万漕工衣食所系。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镇江,其兵舰进入长江后,清廷马上求和,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漕运截断的担忧。
江苏的两淮地区是清代重要的产盐区,盐运使负责盐务管理,包括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行销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盐税是清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盐务官员中,巡盐御史类似于巡抚,盐运使则类似于布政使,即所谓:“盐政、运使之体制,有似巡抚、布政。”
两淮盐运使司告示碑。来源/建湖县博物馆
巡盐御史虽然没有品级,但属于钦差,实际地位高于从三品的两淮盐运使,如果没有合适人选,一般会由两江总督兼任,体现了清朝对江南盐业经济的重视。两淮盐运使驻扎扬州,是知名的肥缺,正是在淮安的漕运总督和扬州的两淮盐运使的消费推动下,产生了“饮食华侈,制度精巧”的淮扬菜。《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就是巡盐御史。
来源/影视剧《红楼梦》
提到《红楼梦》,则不能不提其作者曹雪芹。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担任江宁织造,四度接待康熙帝南巡,深得其信赖。曹寅生于1658年,比康熙帝小四岁。曹寅祖上来自北直隶丰润,后来迁往沈阳,于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时被俘虏,成为正白旗包衣。后来,曹家逐步获得清廷信任,随着清军入关,曹家的权势日渐兴盛。曹寅出生时,他的父亲曹玺已经是内务府的官员。曹寅在这种家庭成长,17岁就当上康熙的侍卫,32岁当上苏州织造,34岁当上江宁织造,成为为皇家采购江南绸缎的皇商。曹寅的儿子曹颙此后也接任了江宁织造这一肥缺,这才有了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的那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清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织造,负责出产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康熙帝曾对曹寅说,“以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此时奏折制度刚刚建立不久,有权给皇帝上折子的官员没有多少,封疆大吏都未必可以,而康熙帝却希望江宁织造曹寅访查地方细小之事,可见织造官员备受皇帝信任,同时要承担监视江南地方的职责。
底图来源/曹雪芹纪念馆
除了派驻各位大员,乾隆皇帝还希望通过亲自巡视江南地区,了解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并以此来发展“盛世”。清朝皇帝通过南巡,减免税赋、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等行为,来争取缙绅士民,安定江浙。
但同时,清代对江南地区的军事控制是其统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宁(今南京)和杭州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江宁是东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杭州亦是东南重镇,在这里驻扎重兵,不仅可以压制东南财赋重地,在清朝初年,还便于随时扑灭心向南明的反抗势力。
顺治二年(1645),清廷在征服内地直省地区的过程中,因战事发展和控制地方的需要,设立了江宁和西安等处八旗驻防,成为直省驻防之始。随后,顺治四年(1647),清朝正式设立杭州八旗驻防,进一步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军事控制。此时江南局势远说不上安稳,直到1659年,郑成功还在张煌言的江南本土力量协助下,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可见很长时间之内,江宁、杭州等地的战略价值依然显著。在南巡过程中,清朝皇帝也往往会特别留意江南各地驻防军队的情况,观看操演、整饬军纪,每到一处,都告诫八旗官兵力戒武备松弛。
镇守沧州地方城守尉之印(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的印信)。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于是,清代的江南治理呈现出一种矛盾且复杂的样子。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当时的经济命脉和文化重镇。然而,这种繁荣也给清政府带来了治理上的难题。首先,江南的富饶使其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温床,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其次,满汉之间的矛盾在江南尤为尖锐,清初的高压政策引发了多次反抗,让清朝统治者很难放心。此外,江南的庞大规模也使得行政管理困难重重……也许这就是清代的江南会同时有这么多高级官员的原因吧。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