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书单

文摘   文化   2023-12-26 21:49   上海  

一转眼,2023年已经走向尾声,这一年我们各自读了30多本书,要从中选出最喜欢的三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去回看这些书,有不少故事的细节或许已经记不清晰,但一本书就像一个人或一座城市,总有自己独特的气息,看到一本喜欢的书,总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想快点知道后来的情节,又舍不得一口气读完,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感谢这些文字,或轻盈或沉重、或新鲜或留有岁月印记,陪伴我们又走过这一年。


大大泡泡糖的推荐书单TOP3

1

《明亮的夜晚》

      四代女性的笑与泪



作者: [韩]崔恩荣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品方: 磨铁·大鱼读品

出版年: 2023-8

2023年8月才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一本小说,《明亮的夜晚》刚刚斩获豆瓣2023年度外国文学(小说类)第一名。我已经忘了是怎样的契机,让我将它收藏在了 「想看」List中。对大多数人而言,虽然前两年《82年的金智英》大火,但韩国文学仍是相对小众的领域。而我,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同学推荐下,读过韩国女作家金爱烂的《外面是夏天》及《你的夏天还好吗?》,让我对韩国文学产生了兴趣。与这两本书相反,《明亮的夜晚》是一本适合在冬夜翻开的书。

《明亮的夜晚》是有「天才作家」之称的崔恩荣的首部长篇小说,她说她有一个愿望,想写一写妈妈或祖母,很久以前生活在这土地上的女性的故事。故事从一个刚刚离婚的女性、31岁的智妍开始写起,她因为工作关系来到海边小城熙岭,由此巧遇了十岁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祖母。两人同住在一栋楼,渐渐由疏离变得熟悉,在一张老照片上,智妍看到了一位与自己面容相似的女性,原来这是她的曾祖母。

在智妍与祖母的对话中,祖母还原了自己母亲一生的故事。在战争的阴霾下,曾祖母一生流离失所,辗转逃难,却也结识了自己的一生挚友,四代女性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她们经历战争、贫穷、婚姻、友情,如草芥般卑微求存。在和祖母的交流中,智妍也渐渐读懂了自己的母亲,对姐姐的死亡释怀,最终与自己和解。

《明亮的夜晚》很容易就令人联想起《秋园》及《我本芬芳》,亚洲女性总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直到今天亦是如此。但《明亮的夜晚》中又多了韩国文学一种独特的文艺气息,很细腻、有些悲凉与疏离。


2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写给老台北的情书



作者: 洪爱珠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23-2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的作者洪爱珠本职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在母亲去世之后,她将与童年生活、饮食、家族、厨房有关的故事写进了这本书里。这本书的书名让人很轻易地联想到《老派约会之必要》,而其中的一个个故事,也像一帧帧泛黄甚至褪色的相片,有浓浓的怀旧气息和十足的「台味」。

就像李安的《饮食男女》,我们想起一道菜、一顿饭,往往并非只是怀念食物本身的味道,而是从采买、烹饪的一系列过程,让你想起和你同桌吃饭的某个人,或想起父母、祖辈,又或是这道菜的变与不变,正在提醒你历经的那些时光流逝。洪爱珠的文字凝练考究,不急不徐,从家中厨房到台北大街小巷的杂货铺,她「将回忆温热,将从前的日子反复记得」。所有的食物都是味觉、人物、场景和情感的综合体,书中记录着洪爱珠家族三代人的往事,也偶尔让我又想起自己的台北回忆。作者所真正怀念的,应该是正处盛年的母亲,能在厨房中主持大局,妥帖安排一家老小的饮食和逢年过节时的丰盛家宴。

我想老派的人都有一种共性,在太快的节奏里、新事物的洪流里,或是面对太多陌生人的时候,都想回到过去熟悉的日子里,把自己隐藏其中。就像洪爱珠所写,「行经大稻埕许多年,在百年建筑群里穿梭,老铺里吃饭,买儿时食物。将自己藏匿于飞速时代里的皱褶缝隙,以为可以瞒过时间,但事与愿违。」


3

《浪的景观》

      世纪末的迷乱



作者: 周嘉宁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8

《浪的景观》收录了周嘉宁的三部中篇作品《再见日食》、《浪的景观》及《明日派对》。书的封底写着「我和朋友们曾置身于90年代的热带风暴。我用自行车带着朋友,笔直冲进水泊,奋力踩着踏板。而后,我们共同来到了干燥的下世纪。」三个故事并无关联,甚至连风格都有些不同,但写的都是「千禧一代」。

今天回头看,「千禧年」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词。豆瓣上写着这本书是「关于集体记忆与个别的梦,浪尖的风与好运,遗留于浅滩的残骸,友谊与纪念碑」,千禧年在我的记忆中也像是浅滩的残骸,从孩童视角看向这个世界的零星碎片,很多时候我甚至分辨不清那些仅存的场景是真实亦或虚幻。

在这里我不想去回顾这三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其中我最喜欢《再见日食》,写的是日本作家满岛拓二十年后回到佩奥尼亚小镇,见到彼时文学营的朋友,想起他和一位中国少女之间的情愫。这个故事的语境是很全球化的,它也让我想起今年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过往人生》,同样是时过境迁的感情、像梦一般的往事以及那些欲言又止。从认知上来看,我几乎未经历过90年代,但通过这些故事,我好像回到90年代的「在场」,那时有BBS论坛和地下批发商城、有电台和萍水相逢的友情,去经历了一代人的青春、迷惘、叛逆和理想主义,21世纪正在向他们涌来,他们心怀憧憬,却不知如何应对。这一群人在岸的那头,我在这头,中间相隔的是浪的景观。


小小阿扁鱼的推荐书单TOP3

1

《纽约餐桌》

    Food and the City


作者: [美]艾娜·雅洛夫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乔阿苏

出版年: 2022-2

《纽约餐桌》是我作为消遣读物买来的书,却意外地成为了本年度我几乎最喜欢的书。作者艾娜·雅洛夫成长于一个基本不开伙的家庭,在她成家后,受到丈夫和婆婆的影响,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美食。

一次,作者经过一个肉铺,意外地和老板聊起天来。老板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行业变迁如数家珍、成为作者书写此书的契机——在所有人的话题都是吃什么和去哪儿吃的纽约,她想要记录下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那些默默无闻的美食从业者和他们无以伦比的故事。

最后,本书一共记录了53家纽约餐厅和它们掌舵人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书中唯一一位华人——唐伟生和南华茶室的故事。在南华茶室长大的唐伟生自小被父亲寄予厚望,因此长大后来到摩根士丹利工作,而办公室在世贸大厦。后来的故事可能你也猜到了,他亲历了911,而他逃出生天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唐人街最熟悉的南华茶室。后来,摩根士丹利办公室搬去了新泽西的港口,漫长的通勤过程让唐伟生决定辞职创业,并接手了一家面包店,一干就是四年。

2010年,南华茶室的老板、也就是唐伟生的叔叔提议他接手这盘生意,这仿佛是唐伟生一生中一直等待的契机。在接手南华茶室这个「遗产」后,进行了很多现代化的改革,使它成为了可能成为了「唯一一家铺着意大利红白格子桌布」、「吃点心当晚餐、配啤酒和葡萄酒」的餐厅。南华茶室上过两次《纽约时报》、也为林书豪举办过观赛派对,它让唐伟生过上了和戴着领带、坐在书桌后截然不同的丰富的人生。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故事,书中还记录了从街头餐车、文华东方酒店到纽约中央车站传奇蚝吧的故事,这不只是一本简简单单的关于美食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使命、坚韧和挑战的书、关于时代的灰尘如何落到了每个人的头上、如何对他们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读得酣畅淋漓。


2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Flowers for Algernon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陈澄和
出版年: 2015-4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豆瓣上获得最高评分的科幻小说之一,其中有近70%的人都给出了五颗星。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55年,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600万册,并被多次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一开始翻开书,未免有些疑惑,但是读了几页后就会明白,这是一本由名叫查理的心智障碍者写下的一份份报告组成的书。查理虽然智商只有65,但是他心地善良、热爱自己在面包店的工作、同时非常渴望进步,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因此,他也被两位科学选为了实验对象,而这个实验的内容就是通过脑部手术提升智商,与他同时接受手术的还有一只名为「阿尔吉侬」的老鼠。

手术非常成功,查理的智力一开始恢复到了普通人的水准、又逐渐上升至了能轻松理解复杂的科研论文、研究科学问题等超越普通人的水准。一开始,查理获得了快乐,因为付出了很多努力想要变聪明,现在通过手术终于得偿所愿了,但另一方面、曾经查理眼中单纯的世界人际关系及信仰都开始崩塌,他第一次发现了人性的丑恶、自私、伪善。查理在人群中始终是一个疏离的个体,唯有同样接受了手术的阿尔吉侬才是他唯一的朋友,但从阿尔吉侬身上,查理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在现在看来,其实智慧和幸福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但抛开这个假设,作者在五十年前就以创新的形式构建了这样一个科幻故事,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3

《鳗鱼的旅行》

     Ålevangeliet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译者: 徐昕
出版年: 2020-10

《鳗鱼的旅行》的作者是瑞典人帕特里克·斯文松,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的童年——父亲经常在结束了一天的修路工作后带他去夜钓鳗鱼。这项活动看似简单,却让年幼的他体会了喜悦、恐惧、渴望、怜悯混杂的同龄人还不曾体会的复杂情绪。有时他也困惑,为何身处同一条河流,却不能去属于高尔夫俱乐部的小溪另一侧垂钓……可能在那时,他也第一次对身份、社会阶级和制度有了懵懂体会。

斯文松长大后成了一名记者,年幼时埋下的对鳗鱼的好奇和情感也萌发,最终结成了《鳗鱼的旅行》这颗果实。除了个人经历,书中也记录了人类对鳗鱼的探索。其中,丹麦生物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追溯鳗鱼出生地的故事让我最为着迷。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生活在淡水中的鳗鱼在成年之前是以「玻璃鳗」的形态存在的,但玻璃鳗只在地中海中被捕获过,而且都已身长7.5-10cm了,那么更年幼的鳗鱼在哪里呢?

从1904年到1911年,施密特跟随 「托尔号」 蒸汽船在欧洲海岸线上巡游,期间捕获的所有鳗鱼都身长6-9cm,这使施密特得出了结论——鳗鱼并不是在海岸线附近进行繁殖的,其后三年,他邀请了23艘远洋货轮把从海中不同地点捕获的500多次渔获寄到了丹麦实验室、以测量其中玻璃鳗的尺寸,他本人也于1913年重新踏上了征程。

此时,施密特终于发现,越往西,发现的玻璃鳗的体积越小。经历了10年的寻找,施密特终于发现了两条长度仅有0.84cm的玻璃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研究被迫中断。1920年,施密特扬帆起航,在2年中捕捉了6000条玻璃鳗,最终确定了鳗鱼的出生地为马尾藻海。

鳗鱼生存在地球上已经超过了4000万年,最长寿命可超过150岁,它还是唯一一种出生于海洋、生活于淡水、一生只洄游一次的鱼类,但鳗鱼还有太多的谜团尚未被人类破解,比如鳗鱼交配的秘密、它为何能无限期延迟自己的蜕变,让时间仿佛不存在?本书涵盖自传部分、也覆盖生物、人类学、艺术、哲学等不同范畴,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对人生目的、旅程有所思考的书,非常值得一看。



2023,你最难忘的书是哪一本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点击回顾以下内容

深海读书会专栏

成为不被定义的自己
石黑一雄:回忆、爱与欺骗
宇宙洪荒 爱是星球或尘埃
 居家一个月,我读了哪些书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三·八妇女节,读读这些书
在繁华落空时他们相逢
东北往事  |《地下城》

2020书单TOP3  2022年度TOP3 

归园田居 | 悲伤,也憧憬温暖


想了解更多故事

请点击【阅读原文


如果你也喜欢上海、香港和台北
欢迎你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一起分享城市的故事


泡泡糖與阿扁魚
上海、台北、香港的三城故事;回憶與未來交錯的時光膠囊;影像、文字和色彩交織的生活切片……寫實或虛構,全都有關夢想和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