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25+个普通人和香港的故事

文化   2022-07-01 19:38   中国香港  

今年七一是香港回归25周年,上周末,我突然想到,如果能收集25位大陆人在香港的故事,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非常幸运的是,在离七一仅有的短短几天里,我收集到了比预期还要多的回应。

这28 位朋友,一部分人还在香港生活,另一部分则在香港求学或工作后回到了大陆。当我以你在香港最难忘的事作为母题去收集故事时,我收到的答案形形色色——关于天星小轮、荷里活道、维港、太平山,也关于个人的奋斗、成长、梦想、孤独与遗憾。

有人在这里收获爱情、成家立业,而更多人则找到了自己的无限可能,也遇到了值得终身相交的朋友。

令我诧异的是,大家在香港最难忘的事情,都几乎无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宏大背景,反而是这座城市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人情味和陌生人微小的善意留下的深深烙印。在不同的故事里,温暖一词被反复提及。
这是 28 位普通大陆人在香港、横跨了14年的故事,也是我们写给香港的情书。

01

- Vanessa S -

在港时间:2008年至今

职业: 退休


2008年11月,50多岁的我,拿着定居香港的单程证又踏上了人生的转折点旅途。凭着一股拼劲在3个月内考出了一张AAT 的会计文员资格证书。那时香港的考试软件中只有“仓颉”和“英文” 输入法,我凭着复制粘帖硬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考题。

好运接踵而来,我很快在找到了一份会计文员的工作,一边克服英文的障碍、一边努力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退休了以后,我经常参加义工和志愿者工作,为有需要的人服务,回馈社会、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02

- Jason & Tina -

在港时间:2013年至今

职业: 商业分析 & 金融



香港这座城,住得越久,越是喜欢。

最喜欢的是它的山和海。

香港将都市和自然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小时内,可以让你在高楼大厦和山海之间随意切换。

最难忘是它在一路见证我和太太的爱情!

上海是我们爱情开始的地方,香港则是爱情升华、迈入婚姻的见证者。

一座城,承载着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故事可以跌宕起伏,也可以平静如水。作为港漂,无论我们在书写哪种故事,东方之珠都是桌前的那一束光!

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快乐!


03

- Melanie璇 -

在港时间:2014年 - 2017年

现居地:上海

职业: 市场营销


中学的香港旅行为日后埋下小伏笔,怀揣着传媒憧憬去到浸会读研。
我心中的香港是一座复古传统港风和现代潮流兼具的城市,夜色更赋予其独有魅力,迷幻炫目、光怪陆离的霓虹街景、繁华和斑驳破旧交织、神秘感十足。它满足了我对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向往,感觉每天充满无限机遇、令人惊喜,而未知也伴随更多动荡起伏,笑与泪让人爱恨交织。

生活三年后决定离开,难过犹豫过可不后悔,回首发现,一切经历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04

- LLD -

在港时间:2014年 - 2016年

现居地: 上海

职业:航空产业金融


让我说香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是无限的可能与无限的孤独。

那是在彩虹站,从朋友家出来,赶着时间搭上最后一班往红磡方向的地铁。

我看到了那个在打电话的人,镜面里反射的是他,而我看到的是我自己。没有人能说话,只能打着手机,撑着墙,仿佛镜子里面的自己能给自己力量。而我,一个旁观者,除了按下快门,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他。

香港很大,有着无限的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此。香港很小,属于我的,只是那6平方的小房间,和天桥底下的米粉店。时间在香港很长,每天凌晨5点的麦当劳都有人排队,仿佛每天的时间用不完,时间在香港也很短,我在的那两年,一晃眼就过去了。



05

- Kiki -

在港时间:2014年 - 2022年

现居地:上海

职业:香港科技大学MBA在读


2014年我来香港工作,这几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2021年,我申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的MBA。我之所以觉得这是令我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因为在读MBA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我和这些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一起合作做Group Project, 参加 workshop 和一些比赛,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让我在工作了多年以后,重新出发,挑战自己。

我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虽然目前MBA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已经感受到了它非常大的价值。可能正是因为香港拥有如此多元化的文化,才能赋予我们这样特别的机会,去学习、去接触不同的人、汲取他们的经验。我在2021年回到上海,现在用网课的方式继续参与MBA课程的学习,我很怀念在香港时,大家一起在清晨出发,坐车上山(真的上山),翻山越岭到学校去上课,从白天一直上课上到天黑,一起吃过晚饭再学习到深夜的日子。


06

- 小小阿扁鱼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电商数据分析及消费者洞察


在香港,我最难忘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陌生人流露出的善意。很多与之有关的故事都发生在我生活的红磡,我记得初来乍、在超市采购生活物资时,有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把优惠券送给我,也在同一个超市,我丢失的信用卡被好好地保存了一个礼拜,直到我去认领。于是7年后,我仍每星期去这个超市采购。

同样在红磡,路人把街头喝醉的、前来出差的大陆同胞搬离马路,安置在安全地带;也有我一两年没有光顾的红磡冰室,侍应阿姨仍能很欣喜地认出我,还问我怎么那么久没有去。

我喜欢红磡的社区氛围,它充满烟火气息和人情味。比如从前我家楼下的影音店会在下午播放电影,并在宽阔的人行道上放了几把椅子,让附近的老年人可以坐下看电影。

在香港的其他很多地点、很多时刻,我也曾感受到温暖,比如在叮叮车上,陌生的乘客会拿自己的纸巾给我和朋友,让我们可以擦掉座位的雨水。在迷路时,总有人指路,很多时候我甚至尚未主动开口求助。

2006年,香港自由行刚刚开放,我们全家第一次一起来香港旅游,也曾感受到很多相似的、对大陆同胞的友好和好奇。

16年间,不管是我作为游客、还是在这里生活,这些朴素的、微小的善意长久地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会一直温暖我,并给予我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力量。


07

- 小飞虹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7年

现居地:深圳

职业: 产业研究


一天晚上,我因为要做一个重要决定,就跑去维港边上吹风。几个小时之后,发现手机没电了也没带充电宝,当时香港还没普及共享充电宝,但是也已经半夜了,我也懒得回家拿。结果,我就错过了很多很多很多,几乎是造成了毕生的遗憾,每每想到都捶胸顿足。

( P.S. Pokémon里面好多少见的、水生类的都在维港边上。特别难的小精灵需要扔好几个球才能收服,简直是太适合一个人在维港边上无聊的晚上来玩了!)


08

- Julie Guo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8年

现居地:深圳

职业: 建筑设计行业经济规划师



我热爱香港的夜晚。记得多年前在观塘上班,某日下班后坐在我最喜爱的公交上层,穿过灯火流转的大街小巷,无意一转头竟在这陌生街道上认出了数月前曾买过豆花的街头小铺,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回到红磡路过宝石戏院楼下的烧味店,暖黄的灯光下吊着一排排腊味,伙计背对着街道切着案板上热气腾腾的肉,有聊着天的老夫妇,也有刚下班的小白领在等候着;路过红磡唐楼拐角处的蔬菜水果摊,新鲜跳动的色彩和阿姨们卖力的吆喝;还会路过12块钱4个的油油腻腻但让人口水直流每次都忍不住买来吃的煎酿三宝等等。

这一幕幕一直定格在我的心里,生活的烟火气让人觉得心里安定,诸如此类种种细碎的点滴勾勒了我的记忆。我永远爱香港。


09

- 笨笨鸭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21年

现居地:杭州

职业: 广告行业


每个人说起香港,都能从这座庞大繁荣又精细颓败的光怪陆离中,折射出自己独特的论述。

密集压抑老旧破败的生存空间,耸入云霄极尽奢靡的摩天大楼。有人在鸽子笼蜷缩,有人在奢侈品店豪掷。人际中若隐似无的冷漠如真空罩住的外太空:极致西式礼貌的复刻和极致广式粗鲁的传承,交织出礼仪文明的矛盾体。

我们承担着变化,调整着落地的角度。在每一次风暴来临时,撑起微弱的屏护。情绪不断放大从身体中爆裂而出,悲欣交集。冲突和重组,别离与重逢,我们在时光中看见生活的底色,也将香港关乎自己的一切融入了生命。

这座城市的船舶作为交通工具仍然保留着。在城市的这面可以望向那面,在无形中城市与城市自己瞻对,凝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船只承载着巨大的不确定、随潮水涌流在维港驶来行往。

我们登上船,找一个离陌生人有安全距离的位置坐定,等待运输公司的员工拔锚,回船舱启动航行模式。舟行海上,有阵子两岸都模糊了,香江往事仿佛就在海风中与我的头发交汇,在我耳边低吟那些流光溢彩的繁盛,一如往昔。

有一瞬不知今夕何年,也忘记了终点。


10

- 呆呆鸡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9年

现居地:杭州

职业: 互联网从业者


红磡POLYU Z座顶楼办公室对着「世界殡仪馆」的广告牌,上面写着:「骨灰变钻石」。每天早上出门就会看见灵车,一开始不了解香港牌匾书写习惯,从左往右念以为是「殡出府」,因为姓氏一般是留空的。直到有一天灵车在工作,看见前面挂着「X府出殡」才恍然。

红磡黄埔街老船务区聚集了三大殡仪馆,这里几条街的店铺包揽了香港亡者的生意。早上开张,新鲜的花材到了,花圈摆起来开始插花、做纸扎。晚上花圈街附近人烟稀少,很多人都觉得这里阴气重邪门,我不信怪力乱神地每晚都从那里经过。有一晚边走边低头玩手机,结果一抬头,一个纸扎小汽车悬在头顶。许是这家店老板收摊太急,还挂在铺外低吊着。有家店的柯基挺吸睛,爱在铺子周边屁颠屁颠地溜,不少人都见过。下雨天的时候,花圈街上全是不知从哪儿爬出来的大蜗牛,一踩一个咔嚓。

PS.香港人说某某住「大酒店」是带有诅咒诋毁的意味,因为殡仪馆的死人才说成「住大酒店」。香港的hotel都叫「酒店」而老牌的粤餐厅爱叫「酒家」。


11

- 纯子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 理财顾问


我在香港读书的一年里一直觉得,香港人是非常冷漠的,大家走路都很快,脸上也没有表情。大概是工作之后,才慢慢发现这座城市其实有它自己的温度。

有一次从深圳坐跨境巴士回香港,排队的时候被一个醉汉搭讪,我态度不是很好就惹到他了,可能因为我一直在微信和朋友普通话聊天,他就开始骂我乡下妹,什么每天有三百个你这样的垃圾来香港霸占医疗资源,社会福利。

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居然用我为数不多会的粤语据理力争,我们通过读书通过优才引进过来香港生活,交了税创造了价值,没有贡献的人到哪里儿都是垃圾。

说完,那个壮汉就靠我更近了,当时我很害怕,谁知道立马有同条队伍的大姐大哥直接挡在我前面,壮汉骂骂咧咧地去另外的队伍排队,队伍中听到争执的人都拒绝让他排到自己后面,一直叫他「行开啦,垃圾」。

哪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原住民,也有外来者,总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但一定相信一定有更多的温暖。


12

- LL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市场营销


第一次来香港的时候是和家人旅游。那个夏天如同后续香港的每个夏天一样闷热,老妈往叉烧饭里加了几勺辣椒才有了胃口,店门外是刺眼酷暑艳阳,店里是嘈杂人来人往。后续一个人留学居住香港,我也继承式地,始终没爱上叉烧饭。

于是这个城市在我的人生里以生活化的场景开始,然后以非典型形象的香港续写成我的香港:维港星光是用来做背景板散步聊天的,山顶景色是做终点站徒步攀登的,旺角可以逛商场更适合逛街市,中环摩天轮见证的是爱情更是面包——那些属于香港留学生的共鸣和人情味、认知及重新认知,比起夏日更鲜活。我们不是一定要爱上叉烧饭,加辣加酸,然后再品味它。


13

- 锦慧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食品科技咨询


2016年1月11日,我正式开始吃素。那时刚来香港5个月,学业和生活还在逐渐适应中。一夜之间戒掉了所有的肉(包含海鲜)蛋奶,身体出现了强烈的不适应。

那时,我的午餐是家里的白水煮菜拌老干妈,晚上就去红磡站上置富都会美食广场的素食轩吃份套餐,记得只要37港币(学生优惠)。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在晚上,因为白天能量摄取不足,每次一听课用脑都会饿到头昏,抓住朋友的胳膊讨零食吃。

转变发生在三个月后,我去日本旅行时,遇到了同样吃素的大学好友,交流后认识到选择适合的素食方式才是长久之计——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会吃鸡蛋和少量的奶补充蛋白质。

在香港七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对我而言,改变就是逼自己走出Comfort Zone, 最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从没后悔过这些决定,至今都很感激帮助我开始吃素以及支持我的家人朋友,也正是因为这些决定塑造了现在的我。


14

- Charlene C.-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7年

现居地:杭州

职业:外贸行业市场推广


感谢阿扁鱼的邀请。在香港最难忘的事应该是离港前好友们为我准备的一本相册,一张张拍立得记录曾经一起为学业、为梦想奋斗的时光。

做手工、搜索照片素材、绘画是一件耗时又需要创意的事,所以每次当我翻开相册,心里总会涌入一股温暖,感谢朋友能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记录曾经相伴的美好。

2020年生活处于迷茫、失望、焦虑的状态,如今在另一赛道上重新开启。在经历过这段「黑暗」后,内心也变得坚强而豁达。正如这本相册的末尾写的那句话「Every Happy Ending is A New Start」,不管人生什么时候,都尽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最好的自己。


15

- Karen Han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7年

现居地:上海

职业:地产集团人力资源管理


距离在香港毕业快5年,因为疫情也已经3年没有返港。当问我最怀念的香港哪个瞬间,脑海中一下子蹦出来的就是圣诞季街景。

照片摄于2016年圣诞季,中环皇后像广场。从小就觉得圣诞节是个特别温馨幸福的节日,每到11月份,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开始为圣诞装点。

当时听说皇后像广场有一棵巨大圣诞树,一个晚上早早从lib开溜坐九巴过去打卡。当晚雨停,人不是特别多,长腿圣诞小姐姐和娇小麋鹿热情地邀我在树下合影。合影后,我正在四处取景,转身恰巧发现一位白发外国老奶奶和圣诞老人拉着手在树下快乐起舞。背景是巨型树与中环林立的高楼,真是一个无比壮观又温馨的场景。

回上海后,我选择把这张照片印制成半米大小装裱,摆在家中。每每看到,仿佛一秒自己就被带回所热爱的、繁华的、温暖的香港。


16

- Shannon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8年

现居地:成都

职业:销售主管


2015年我来香港读研究生,2017年毕业、2018年离开香港,短短三年,却给我的人生留下了很宝贵的回忆。提起在香港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我有幸认识了两位值得相交终身的好朋友——Claire和Alana。

我们曾一起努力用功赶作业、见过学校凌晨5点的样子,也一起宅家躺着看电影。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不同的城市,但是我相信在香港结下的友谊,无时不刻地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未来有机会的话,希望我们早日一起回香港看看!


17

- 琳琳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6年

现居地:深圳

职业:媒体人

在香港的一年多一直在爬坡,每次去半山腰的教学楼都免不了一趟汗流浃背。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小组作业,我和另一个只有80斤不到的妹纸,两个人扛着几十斤重的滑轨和三脚架爬到太平山顶去拍延时摄影,中途几度累到想把设备丢掉走人。

如今想想,却很怀念维港的夜和山顶的风,那一帧帧的画面在脑海中忽闪而过。因为随风而散的可能就有专属于那个年纪的炙热,以及不惧爬坡的勇气。


18

- Joanna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财富管理规划师


2015年来香港至今,发生了很多难忘的事情,比如拿到研究生学位、度过了30岁、拿到了百万圆桌、培养了各种运动和音乐爱好等等。

印象很深刻的有两件事,其中之一是我5岁开始学琴13年,早已通过了十级,但已经十几年没有摸琴了。在疫情期间,因为工作上的调整,时间上的安排相对自由,我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上了十节课、并租了琴房每周练习5小时,拿到了英皇的乐理5级优秀,钢琴8级合格证书,完成了我近十年来的一个夙愿。

最难忘的是在香港遇到了最后一个男朋友,就在昨天,630日(也是我的生日),他向我求婚了!以后的生活也就和香港捆绑得更紧了。在港7年,有爱有友有工作有成就,更有期盼。


19

- Suki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保险行业


来香港快7年了, 最难忘应该是每次搬家吧。租房子搬家应该是每个港漂都逃不过的事情, 7年搬过2次家住过三个房子,送走了一批家人又迎来新的家人。在红磡住过理工「第二宿舍」海滨南岸,住过红磡湾中心,到现在黄埔新村,很幸运每一次的业主都很nice,中介也很好,就连楼下的看监叔叔伯伯都非常亲切。试过自己搬家,下着大雨两个女生从海滨南搬床柜子家具衣服到红磡湾,结果就是没有下一次, 后来一次直接选择叫搬家公司(我老了)。 

7年来很庆幸遇到了一起住的家人,每一个都是天使,特别是疫情这几年没得回去,大家相互扶持支撑,我喜欢这个城市,但我更爱你们。


20

- 格雷西 -

在港时间:2015年 - 2017年

现居地:上海

职业: 公关经理


会记得初次到港时,送爸爸妈妈坐机场大巴,有热心的阿姨特地跑过来,用不灵光的普通话跟我说,如果看到公交车没有停在站台不用担心,公交车会从另一头兜个圈回来;

会记得开学第一天发现TVB电视剧女主角&港姐是同班同学,那刻惊喜的感觉;

会记得香港同事一字一字耐心地教我粤语,教我如何识别hk男仔;

会记得坐在机场大巴上,看着巴士在环着港岛慢慢开,坐在车窗旁觉得HK真好看;

会记得永远很冷的空调、中大校车、天星小轮、叮叮车、街头巷尾的茶餐厅……

香港于我,正是这些稀松平常的记忆片段,串起了整个24岁的青春。


21

- 兔牙在香港 -

在港时间:2015年至今

职业:金融



一晃回香港工作已经4个年头,距离在香港读书也竟已过去7年之久;这香港的这几年时间里送走N届室友和离开香港的朋友们,而读书时的「放课唔走天台见」形影不离的三人组,一位已经成家,一位开始创业,还有一位,也就是我,还在我们当时约定再见面时一定要在香港的这个基地努力挣扎寻找自己。

和众多港漂们一样,我在香港也有很多故事。或者是初回香港工作时,因为公司同事几乎全是local,所以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听粤语新闻,晚上下班看tvb学粤语,同事每天还会热心纠正我的发音;或者是加班到深夜,去车仔面店吃一碗车仔面,面店老板每一次都会有的亲切问候;又或者是走在大街上,忘记拉背包的拉链,但因为走得太快,被路人追了几条街只是为了提醒你背包拉链没有拉...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但我深感幸运,因为一直一来我都和遇到的所有人、和所有的好朋友们,无论在香港还是在祖国大陆或是世界各地,都一起共同成长着,并且坚信,我们都会更好的。


22

- Nina Li -

在港时间:2016年 - 2021年

现居地:北京

职业:创新研究


我人生的前二十年,几乎都泡在东北。直到2016年,入学城大整合营销传播专业,开启了与香港共渡的四年半时光。到现在6年过去了,东北的大雪融化了一年又一年,家乡已渐模糊。

那时教学楼在山上,城大只有这一个楼在山上,每日爬山途中,能从九龙一望港岛景色,中银大厦等香港地标尽收眼底,而城大不远处就是狮子山,那时我耳边总萦绕起「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我哋大家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的歌声。

下课后下山,先是到了AC3教学楼,那里的山景餐厅有48港币一整张的大披萨,也可以继续走到连接城大的又一城购物中心,逛逛吃吃,好不快乐。想想那时候,仿佛拿到了一年的「世外桃源」体验券。

城大和浸会大学,步行距离大概20min,所以经常去蹭课。印象最深的是浸大市场管理的男神老师,曾经是奥美的执行总裁,当时年近60,每天睡4小时,依然风趣幽默,神采奕奕,某一日给我们发巧克力威化,包装纸我留了数个月也没扔。回望那段人生旅程,真是可一不可再。


23

- Ivy -

在港时间:2016年 - 2021年

现居地:天津

职业: 数字营销咨询


说到在香港难忘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基本是一些日常小事,总结起来可以说是这五年在不同体制和文化环境中的经历令人感慨和难忘。

来香港之前,这个城市在我心里大概只有抽象概念,带着「国际都市」、「金融中心」、「资本主义」这种高大上的标签。到这里生活之后,它的形象更加具象了。最强烈的印象是它的文化包容性很强,你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节日时街边的舞龙、庙会活动,可以看到很多佛教协会、基督教堂、以及人流如织的清真寺,还可以看到周末聚集在街边的菲佣们,时刻处于文化碰撞当中。正因为这样,香港的美食、电影、演出都非常丰富,对于喜爱这些的人来说简直是天堂。

此外,这里的普通人生活也和我们的认知没有什么出入,有在九龙塘和半山住着别墅的富豪,有按揭买房、租房的年轻人,也有在路边捡卖废纸盒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有驰骋在路上的豪车,也有人声鼎沸的地铁和巴士站。让人觉得无论一个城市体制如何、发展状况如何,人们都在努力生活。


24

- Alva -

在港时间:2016年至今

职业:创业


来香港六年,不短不长。未及七年之痒,也过了头一两年的新鲜、「蜜月时期。

香港最有名的山不是狮子山、大屿山,而是许留山;香港最好吃的豆花和芒果糯米糍藏在长洲岛;香港的夏天远比想象中的长,也总是结束得猝不及防。这些都是来香港之后才知道的小Tips。

平常周末总会约三两好友各处走走,我最喜欢的一条街坐落在上环的荷里活道。街上遍布着大大小小、风情万种的艺术馆、画馆、coffee house,有些西方画室来自巴洛克时期,有些东方美学则来源于晚唐时期的书生写意。站在一幅画面前,仿佛在与作者面对面交谈,穿越时空读到画家真实的内心独白。

驻足对望的瞬间,接近的不单是一个时期的艺术大师,更是努力接近一种美感和故事氛围。通过画作将自己和时空联系了起来,而「艺术本身使愿望得到一种满足


25

- 小明 -

在港时间:2019年至今

职业:市场营销


在香港最难忘的事,应该是在维港码头倒数跨年了,这段经历我觉得以后也难再有了。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和认识半年多的朋友站在码头前。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码头上那么多人,大家在广场上也不知道会等到多久,因为也广场上没有大时钟,也没有主持人。

我身边是说着各种语言的人们,汇聚在一起。然后,黑夜就突然被点亮了,大家都欢呼起来了,我朋友也拿手机到处拍。我当时想,2022年会是更好的一年。烟火持续了近30分钟。烟火没有的时候,码头也马上空了。


26

- 荔枝 -

在港时间:2020年至今

职业:金融


2020年8月,我从新加坡毕业后直接来到香港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香港。报到日的前一天下午,我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西装都是皱的,我只好火急火燎去找可以熨衣服的店。

所幸在租的房子的楼下找到了一家。我说明来意之后,店里爷爷却表示熨西装需要三天时间。我再三恳求,爷爷终于同意当天帮我熨西装,也因此将原本6点的闭店时间也延长到了6点半。第二天我穿着这套西装报道,惊喜地发现薪水比原本商定的涨了5000港币。下班后,我买了一份饮料,送给熨西装的这位爷爷,感谢他帮忙也和他分享我涨薪的快乐。

可能是因为房间狭小或者气候潮湿,在香港居民区,随处可见很多洗衣服或者熨衣服的店。家里的被褥、大人的西装、孩子的校服就在滚动的洗衣筒和熨烫机的蒸汽里面变得蓬松干净,记录一天又一天。希望这些衣服店和经营这些门店的老板,都可以平安富足到永远。


27

- Alex -

在港时间:2022年1月至今

职业:香港某高校副教授


今年1月10日,我只身来到香港入职。那时候香港的疫情逐渐变得严重,加上学校已经放寒假了,我没有见到太多的同事。因为刚刚来香港,忙着安顿生活、适应新工作,本来以为春节就这样自己过了,没想到受到了隔壁办公室一位local同事的邀请,请我在除夕去了他家,和他还有他妈妈一起过除夕。

还记得那天我们吃的是香港人很喜欢的寿喜烧火锅,这个意料之外的邀请和这顿火锅,是我来香港后感受到的第一份温暖,令我感受到香港的温度。


28

- 图南 -

在港时间:2022年6月至今

职业: 咨询行业


经历了上海两个月的隔离,初来香港的我对街上的人潮涌动恐惧不已——我实在是太久没有见到这么多人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人流,而是香港人对于赊账的习惯。常常在街市、凉茶店、花铺等市井区域,或是没带现金(香港无法刷卡的地方很多),又或是现金面值太大无法找零,老板们总会说:「你先把东西拿回去吧,等有了现金再过来付钱,明天来也行。」大多数情况下,我总会匆忙跑去最近的ATM,把钱给到老板们手里后,才安心拿着商品离开。

唯有一次,在家楼下的凉茶铺,我赊了一笔用时五分钟、价值八港币的账——手捧凉茶,奔跑回房,抽出钱包里一张十港币纸钞,极速下楼,将钱送至凉茶铺老板手中。这是我喝过最有负罪感的一杯饮料。


在你的印象中,香港是什么样的?

25年来,你和她发生过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中告诉我们!




这些故事也关于香港


永别,珍重,至此香港再无珍宝

离岛散行 | 坪洲: 细碎日常的美丽

香港都市传奇 | “九龙皇帝”曾灶财

我怀念的小事 | 香港篇

3月31日,香港酒店业的一代传奇,落幕

我想和你在红磡冰室,再吃一碟镬气十足的京都猪扒

三点三,饮茶先啦!香港蛋挞图鉴

香港可可爱爱咖啡店三则

  戏梦香港 | 生活在红磡

香港仔晨景 | 下班日常,美丽恒常 


如果你也喜欢上海、香港和台北

欢迎你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泡泡糖與阿扁魚
上海、台北、香港的三城故事;回憶與未來交錯的時光膠囊;影像、文字和色彩交織的生活切片……寫實或虛構,全都有關夢想和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