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泡泡糖
年度TOP3
1
革命之路
Revlutionary Road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侯小翊
出版年: 2019-8-1
阅读中我有小癖好,如果很喜欢一部电影,一定会把原著找来看。2019年,我看了《革命之路》,莱昂纳多和凯特·温斯莱特时隔多年,再续《泰坦尼克号》的未了情缘。然而这一次,他们演的这对美国中产阶级夫妇,陷入平凡生活的泥沼,不得不面对“完美婚姻”背后的一地鸡毛。很多人说,如果Jack和Rose结婚,这或许是他们的结局。
2008年的《革命之路》,在豆瓣婚姻电影榜中位列第四,入围多个奥斯卡奖项提名,凯特·温斯莱特更是因此斩获第6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婚姻电影,《婚姻故事》、《初为人母》、《狂野生活》紧随其后。三年后,我才忽然想看这本书。
上世纪50年代,一对年轻夫妇搬进了康涅狄格州郊区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弗兰克(Frank)上过战场,婚后成了一位白领,爱泼(April)曾是演员,他们和两个孩子过着体面的生活。这场婚姻的美好假象,在一次失败的社区表演后逐渐崩坏。爱泼提出“移居巴黎”的计划,试图拯救这场岌岌可危的婚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变数出现,这个计划将他们推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为了成为合格的丈夫,弗兰克进入他父亲曾经呆了一辈子的公司,把毫无兴趣的工作当作例行公事,但当一次晋升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动摇了,他这才发现自己成了曾经最不齿的那种人。爱泼则是到最后才发现,她其实从未爱过弗兰克。“去巴黎”的强心针,成了最终让他们婚姻走向灭亡的催化剂,他们争吵、沉默、歇斯底里,埋怨对方毁了自己的生活。
在豆瓣的评论中,有人写,他无法对这样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故事产生共情。而正如作者在自述中写到,这是一个“婚姻困局”,每个将步入婚姻或正身处婚姻的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局”。“她和他走入婚姻,如同雨天躲进伞下,但雨一直没停,还越下越大,她被困住了,最后飞奔向外,消逝在雨中”。战后的美国,人们渴望找到一种秩序,一种久违的安稳,就像弗兰克和爱泼,试图像绝大多数普通人那样“正常”地度过一生,以为那就是幸福,而这亦是对当时政治的隐喻。
年轻时,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革命是“浪漫”的。刘擎教授这样解释:“感情与政治,两者都始于某种人生理想,都会有制度性的‘常规状态’,也都内在地蕴藏着革命的潜力——或出于对苦难不公的抗争,或出于对平庸无聊的反叛。” 而《革命之路》正蕴含着这样的双重含义,我想,革命和浪漫一样,本身就蕴含着潜在的、注定无法永恒的特质。
2
柏青哥
Pachinko
作者: [美]李敏金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译者: 刘勇军
出版年: 2019-1
看完韩剧《柏青哥》,才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女人的史诗”故事的开篇。电视剧以炫技般的插叙,打乱了时代,交错了四代人的生活轨迹,如同散乱的拼图,增强了戏剧冲突。女主角善慈的一生,让我想起严歌苓笔下的扶桑,她对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所有命运、任何不幸,都一概接受,以一种近乎天性的莽撞方式在乱世中求存。
韩裔美籍作家李敏金的《柏青哥》原著长达30万字,用一种平实的叙事方式,从1910年日本殖民时期的朝鲜小渔村写起,一直写到1989年,故事中的人物散落在横滨、东京、纽约。柏青哥是弹子球游戏的意思,这是那个年代朝鲜人在日本唯一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事业,却总被贴着“黑帮”、“不入流”的标签,是对当时朝鲜人身份的隐喻。
对于书中苦苦挣扎了四代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如同弹子球游戏,总有一只手在冥冥中已经设定了“玄机”,是日本、美国、战争、信仰、金钱,游戏的规则总在改变,你不知道命运最终将落到何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泥沼中,面对国仇家恨、生离死别,面对自己的国族、家族和身份认同,甚至面对自己的感情和欲望。
他们的平静忍耐、 痛苦挣扎、绝望失落各不相同,却又体现了一种如“想象共同体”的民族性,与个体命运、宏大叙事紧紧交织出这个平凡家庭跨越七十年、三个国家的史诗传奇。
3
马孔多在下雨
作者: 周于旸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今年的上海书展晚了好几个月才举办,从夏天挪到了冬天。书展上,我买了一本《马孔多在下雨》。它是今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入围作品。
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作者竟然是个96年的年轻男孩。《马孔多在下雨》收录了10篇短篇小说,本来这样的书特别适合睡前看,每天看一篇。当我看完前两个故事,《鹦鹉螺纹》和《穿过一片玉米地》,被深深打动,无法把它省着看。
作者的文字很清澈,但饱含着一种未经社会驯化的想象力。好多故事里,都有一个相似的失意男孩,与亲人关系疏离,也不被人理解,他穿梭在校园、农田,感受着时间、真实与虚构;想象着宇宙、过去、未来;我想这都是作者自己。
尽管周于旸不喜欢用华丽词藻,但好几句像诗一样的语言直击人心。比如《穿过一片玉米地》里的“这一生没有更好的解法”,比如《月亮照常升起》里写“灯光是粒子,月光是波”。这两篇小说也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我想在未来的某些深夜,我会再次拿出来读。
在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决赛中,《马孔多在下雨》惜败给《潮汐图》,我猜想可能它的整体风格和之前的首奖《夜晚的潜水艇》太过类似,成熟度却略逊一筹。但对我来说,《潮汐图》的“南方书写”,有用力过猛之疑,《马孔多在下雨》则轻盈梦幻,让你很轻易地走进那些魔幻现实的故事里。
小小阿扁鱼
年度TOP3
1
流俗地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十月文化
出版年: 2021-4-1
《流俗地》是我看过的第一本马来西亚华语作家的作品。它是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花了一年时间写成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问世后在大马、港台等地都获得了不俗反响,夺得《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2022年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等殊荣。
黎紫书的家乡是大马的山城怡保,在19世纪,大量中国移民涌入怡保,开采锡矿,也让当地原本就丰富复杂的民族文化中,华人文化的脉络更加清晰和壮大。作者在《流俗地》中,便描绘了大马“锡都”中,一座高层组屋楼上楼的故事。
楼上楼的住户大多来自基层,以力所能及的小生意、手艺活儿谋生。书中的主角盲女银霞和两位儿时伙伴——细辉、印度仔拉祖的故事就在这里展开。天资聪颖的银霞,因为眼盲,失去了许多常人拥有的机会,倔强的她却如同黑暗中的困兽,努力地想寻找通往光明的出口。在成长的过程中,银霞、细辉、拉祖的关系从亲密的儿时伙伴,到萌生若有似无的情愫、直至生命中无法预料的变迁,像潮水一样时而把他们冲散、又时而将他们聚拢,命运的洪流挟裹他们去哪里,他们就去向哪里。
从银霞他们辐射开去,楼上楼中其他许多性格鲜明、命运轨迹各不相同的人,俨然成为了大马华人社会的缩影。在人物、时间线交错的篇章中,黎紫书以浑然天成的自然笔触,描绘了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浮世百态,悲欢离合,宛如献给故乡的一封情书。
2
无声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作者: [美] 伍绮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译者: 孙璐
出版年: 2015-7
与《流俗地》的浑然天成不同,《无声告白》则是一本所有情节都经过了巧妙设计的小说。这一部有关华裔身份认同的小说,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伍绮诗的父母都是科学家,她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的香港移民第二代,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又取得密歇根大学的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故事由中学生莉迪亚的失踪而展开,在莉迪亚的家人寻找她的过程中,他们五口之家每个人的故事缓缓展开,就像一张巨大的渔网,从湖中被慢慢拉起,你会惊叹于它如此庞大,而那些细密的绳子如何巧妙、整齐地排布编织。
为了在一所学校担任杂工的工作,莉迪亚的爷爷在多年前冒名来到加州,而她的奶奶则在学校厨房做帮工。莉迪亚的爸爸詹姆斯虽然出生于美国本土,一句中文也不会,却从未觉得自己属于这里,直至他成为教授,负责讲授 “美国文化中的牛仔”这堂课,这种感觉也从未消失。
在这堂课上,詹姆斯遇到了莉迪亚的妈妈——他的学生玛丽琳。玛丽琳学习成绩优异,一心想成为医生。身为化学课上唯一的女生,她不断受到讲师、同学的“关心”,却用每次测试中第一的成绩让他们收起了嘲弄,这是她最喜欢的让人对她刮目相看的方式。因为与詹姆斯的相识,玛丽琳却也走上了她母亲预测的道路——嫁作人妇,料理家庭。
詹姆斯的一生都如同当时偷渡而来的华人祖辈一样,渴望隐入人群,而玛丽琳却始终希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个矛盾宛如一棵种子,注定在它发芽时,坚实的土地会出现裂痕。
在《无声告白》之前,我并不喜爱此类运用太多写作技巧、太有“设计”痕迹的小说,然而《无声告白》却让我惊叹于所有情节精心的排布、种种矛盾的设计,如何巧妙地涉及身份认同、种族、性别、家庭等议题。《无声告白》构建之精巧好比一座积木城堡,处于完美的平衡,任意抽取一块,城堡就会随之坍塌。
3
异见时刻
Notorious RBG: The Life and Times of Ruth Bader Ginsburg
作者: [美] 伊琳·卡蒙 / [美] 莎娜·卡尼兹尼克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译者: 骆伟倩
出版年: 2018-9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是这次我的推荐中唯一的一本非虚构作品,它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图文传记,书中回顾了金斯伯格传奇的一生。
金斯伯格在1993年被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为大法官,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中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唯一一位犹太女性大法官,年至耄耋,她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可以说她一生都在为了维护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权益、争取性别平等而努力。
作为一名犹太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公——即使拥有哥伦比亚法学院第一的成绩,却无法在律所和法院中找到工作;在别处找到工作后,因为怀孕被辞退。面对不公和不幸,金斯伯格凭借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从未停止向命运的抗争。
1958年,金斯伯格的丈夫马丁不幸被诊断出患有癌症,金斯伯格不但没有以泪洗面,为了让丈夫不要失去信心,特地组织丈夫的同学去他们家开研讨会,并逐字逐句地记下丈夫口述的论文,帮助他完成课业。在照料丈夫和女儿之后,金斯伯格才有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幸运的是,金斯伯格的丈夫恢复了健康,并和金斯伯格相伴了近半个世纪。马丁自始至终都尊重金斯伯格,把她当成独立的个体,并真心为她的才华骄傲。
在职业生涯中,金斯伯格曾六次在美国最高法院中为女性权益进行辩护,包括被载入史册的“里德诉里德”案。在美国,金斯伯格早已成为最受关注和喜爱的大法官,成为鼓舞无数女性的楷模。在法律系学生莎娜开设了轻博客 “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Notorious RBG,RBG是金斯伯格的名字缩写,Notorious RBG是模仿美国知名说唱歌手克里斯托夫·华莱士的别称)后,更是让金斯伯格成为了美国的文化符号,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我特别喜欢这本的设计——封面封底借鉴了法典,封面封底全黑,呈磨砂效果,书脊则用了暗红色,翻开之后,却发现章节的分割页大胆地用了鲜红色及街头涂鸦的元素,外表庄重严肃、内里离经叛道,正如金斯伯格本人一样。
2022,哪本书使你难忘?
欢迎在评论中告诉我们
*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回顾以下内容
深海读书会专栏
想了解更多故事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