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 雍正五年,威海卫始推“摊丁入亩”赋税制度 !

文摘   2025-01-06 00:01   山东  

1727年(清雍正五年),威海卫守备署开始贯彻落实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旨意。这是封建社会后期,清代威海卫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威海民众赋税较重

清代初期,威海卫民众赋税名目众多。据《威海市志》大事记记载:1668年(清康熙七年),威海卫每个成丁须缴纳丁银895厘(为文登县的5倍),死亡、逃亡户亦不能免。因此,民众怨声载道。

雍正皇帝推行的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据此,威海卫守备署开始全面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这项措施,主要增加了大户有田人家的的赋税,减轻了大多数百姓的负担。

推行时间和背景

清朝建立后,鉴于明朝灭亡的前车之鉴,所以从康熙五十一年起,朝廷就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利民政策。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之下,老百姓无论生多少个孩子,赋税都是按照原来的收取,并没有再额外收取“人头税”。

这样一来,百姓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摊丁入亩的实施始于雍正时期,并在乾隆年间普遍实行。清朝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凋敝,阶级矛盾严重,清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逐步推行了这一制度。

清朝接管明朝的赋役制度后,逐渐体会到了“摊丁入亩”措施的合理性,加之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人口流动增加,最终在雍正时期全面推行。

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是将丁银(按照人口征收的赋税)摊入田赋(按照土地征收的赋税)中,不再单独按人头征收丁税。这一改革简化了税制,减少了官府任意加税的可能,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摊丁入亩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放宽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促进人口不断增长

这一政策在乾隆年间表现得最为明显。乾隆即位后,不仅多次减免百姓税负,而且在“玉米、红薯”这两种作物的推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在北方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并鼓励人们研究红薯的种植方法。最先到山东、河南等地推广甘薯种植技术的福建监生陈世元,就得到了乾隆皇帝极大的恩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官陆耀因为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

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川、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经乾隆一朝倡导,红薯、玉米已经成为了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所以,当老百姓不为温饱问题而担心时,人口自然会不断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的超40%,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1911年(清宣统三年)的人口调查表明,威海卫全区总人口为147133人。

清代威海卫城外的红薯。

总体来说,清代的“摊丁入亩”政策,在赋税收取上是一个进步。一是在不增加人丁税的前提下(永不加赋),客观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无地之人可以不用纳税;二是在实施初期,通过摊丁入亩抑制了部分土地兼并现象,缓解社会矛盾;

三是以土地为征税的对象,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有利于政权稳定;四是完全解除原来政府对人口的束缚,让人口流动可能性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关注《威海记忆》公众号,请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