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威海新增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威海“老乌货”传统制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老乌货”成非遗项目
陶艺大师是业内人士对徐安明先生的尊称,因为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老乌货”传统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协会会员、艺委会委员,威海瀚雅文化发展中心菁益坊陶瓷艺术工作者,威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其作品多次在全省工艺美术博览会和设计大赛上获奖。
威海制陶距今约有6000多年历史,据《威海经区民间文化志·传说记忆》记载:“威海的烧窑业历史悠久,从出土的遗物中有汉砖、陶器、乌货等,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以威海经开区凤林村为轴心,周围窑业星罗棋布,以烧窑为主的产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老乌货”是威海民间对陶制器皿的统称,因过去人们日用的陶器以灰黑色为多,故称“老乌货”,也叫“乌货”。“老乌货”造型简单粗笨,图案古朴粗犷,除盆罐钵等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有砖、瓦、动物小雕塑等,深受群众喜爱。
威海“老乌货”传统制陶技艺是一门源自威海本土的古老技艺。其原料为本地原生淤积土(又称“乌油膏泥”),就地取材后,采矿、洗料、过筛、练泥、做坯等所有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土窑低温烧制,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亦不上釉挂彩。
“老乌货”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建材类,如长方砖、大小簸箕瓦、脊瓦及雕有寓意美好图案的小出沿瓦等;二是日用品类,家里用的盆、碗、罐、饭撑子、筷抽子、小油灯等,有时也制作纺线轮,口哨;三是雕塑类,如各种动物雕塑、瓦当等。这一技艺是研究威海经济、民俗、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0年7月,威海“老乌货”传统制陶技艺被列入环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安明自幼受家庭两代人烧窑及村里制陶影响,对窑场有着特殊感情。
二十年来,徐安明通过学习、研究、实践陶瓷制烧,在传承基础上,融入改造创新技术,既保留了“老乌货”粗陶的粗犷,又因“陶”“瓷”结合的窑变效果而具备了细陶的质感。
改良后的“新乌货”,属中高温硬陶,强度高、熔融好、渗水性小,由于颜色偏紫红,取名为威海“丹泥紫陶”。后又经过无数次实验,通过特殊烧制技术,进一步解决了困扰各地日用陶瓷重金属含量问题,研制出的新产品色泽温润典雅、质地细腻光滑、造型古朴端庄。
在保留“乌货”原有的健康环保、无污染的同时,产品强度高、花色品种多、实用性强、地域特点突出,艺术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将“丹泥紫陶”正式改名为“威海土陶”,且注册了商标。
徐安明先后创作作品《福——四世同堂》获得第四十三届山东省陶瓷艺术创新大展银奖;作品《古韵》在2020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泰山桃木王”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银奖;作品《土陶之荷2》《土陶之莲2》分别在2022第十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首届“山东手造”精品展上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2017年初,得知“中国·山东省第四十三届陶瓷艺术(创新大赛)展览”于9月份举办的消息后,徐安明萌生了参赛的想法。参加这样的顶尖赛事,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如果能让威海“乌货”作品得到权威人士和同行们的认可,将会对宣传威海,传承威海古老的“乌货”制烧技术起到良好的作用。
但烧制一个什么样的作品,既能展现出威海“乌货”的特色,又能瞬间吸引住大家的目光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徐安明好长一段时间。一天,徐安明正在欣赏自己多年来收藏和烧制的各种陶瓷作品,突然灵光一动,头脑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既然可以把景德镇的陶瓷制烧技艺运用到威海“乌货”的制作过程中,那可不可以利用陶土与瓷土烧制时所产生的不同的窑变效果,并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创新的工艺品呢?
反复思考掂量后,徐安明决定制作一个陶、瓷一体的工艺品大盘。但他清楚地知道,烧陶和制瓷在材料的运用、烧制的温度、制作工序各方面都是有着不同要求的,把两种材料的不同状态体现在同一件作品上,这是难度非常高的一种制烧工艺。
果然,试制的过程中状况不断:陶土和瓷土的酸碱度、粘结度不同,很难结合在一起;用特殊的泼墨技法绘制的图案、画面不够美观;陶土制作的釉料颜色不够鲜艳……
任何一道小的工序出现差错,这件作品就淘汰作废。连续几个月、无数次的反复尝试,却始终无法得到徐安明理想中满意的作品。眼看离比赛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徐安明看着自己再次制作的高岭土坯盘,迟迟不敢动手创作。
夜深了,一向很少喝酒的徐安明还在低头喝着闷酒。突然,他放下酒杯站起身,拿起材料就信手创作了起来,泼墨、绘制、上釉,上炉烧制……
本来制烧陶瓷时是不能喝酒的,没想到“酒高人胆大”,喝了一点儿酒的徐安明反而被酒精激发出了创作灵感,一气呵成完成了创作。十几个小时的烧制,是忐忑不安的等待。
第三天,开炉验收。打开烧炉,取出作品的那一刻,徐安明自己都惊呆了:直径54公分细腻光滑、温润如玉的灰白色陶瓷底盘上,是一个由立体的人物山水写意画面构成的“威海红陶”材质的大篆“福”字,“福”字周边用彩色花纹点缀。字体笔画从中间向四周飞射的裂变纹路,给人光芒四射的视觉冲击。整件作品所呈现出的效果,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2017年9月,中国·山东省第四十三届陶瓷艺术(创新大赛)展览,在山东省潍坊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生产厂家和几百名陶瓷制作艺人,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2000多件作品,汇聚一堂,交流学习。
徐安明也带着他创作的威海“乌货”来到了比赛现场,如他所愿,他以威海本地陶土与高岭土相结合,以特殊技法创作的直径54公分大盘《福》,经1350度的高温烧成,形成了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窑变釉效果,展现出了陶、瓷一体,书、画同源的创新作品,一经展出就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受到了评委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获得银奖;《梦·境》获得铜奖。
非遗与科技发生碰撞
2021年2月,一场签约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威海“老乌货”传统制陶技艺传承人徐安明被哈工大威海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聘请为名誉研究员,共同研发威海“老乌货”陶器系列产品中的海洋元素、生物钙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这场签约,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开门红。未来,哈工大威海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将给予威海“老乌货”陶器系列产品技术和资金支持,为产品研发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同时,由徐安明负责的威海瀚雅文化发展中心将进一步投入到海洋陶瓷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中,努力研发出一批“非遗+海洋+健康”的文创陶瓷产品,进一步打造威海“老乌货”非遗品牌,为威海的非遗产业纵深发展做出贡献。
“老乌货”第四代传人徐安明表示这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把这个老乌货的老手艺能够传承下来,在威海是2300多年,在我们这一代丢失了,就觉得对不起老祖宗,也对不起威海这么多年的孕育生长。也在逐渐地探讨能够把我们的老乌货,不仅在威海要传承发扬起来,进一步让更大范围的人能够了解威海有老乌货传统的手艺。
2017年,徐安明工作室被威海市总工会授予“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称号,2022年,更名为“徐安明创新工作室”。
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手艺人心中的坚守,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再发展,让威海“老乌货”制烧技艺世代传承、走得更远。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