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61个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乳山市白沙滩镇宫家村入选。
宫家村是胶东公学最鼎盛时期的驻地,建有胶东公学历史陈列馆。该馆主要展陈胶东公学思想启蒙、战火锤炼、社会实践、薪火相传的历程。
胶东公学,贡献突出
在血与火的抗战年代,胶东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成就斐然、走在前列,胶东公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正规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先河,培养了6200余名党政军骨干,是革命干部的摇篮,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大地饱经沧桑。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的呐喊声缭绕在胶东抗日根据地上空,“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1938年4月,胶东特委在乳山境内马石店村召开会议,决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胶东公学,以培养大批适应抗日战争和根据地需要的人才。
胶东公学转移路线图。
同年8月,胶东公学在原黄县中学旧址成立,曹漫之任校长,赵野民任副校长。至此,这所红色学校开启了在烽火硝烟中辗转迁徙的艰难之旅,谱写了一部流动的战斗史诗。
惊险不断,遭受重创
虽然大多时候的转移有惊无险,但胶东公学依然在日军扫荡中遭受过三次重创。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为“七.八事件”——
1942年7月7日,胶东公学与女子中学在马石店村联合举行抗战五周年纪念大会。
晚上,话剧《中国人》演出将要结束时接到紧急通知:距此七八十里外的水道据点300多名日伪军正在出动,直冲胶东公学而来。全校立即紧急集合,组成两支队伍,向东北方向的垛山一带转移。
大队师生从小路直插磨山钟家,从两股日军空隙中穿过,甩开敌人。清晨他们抵达垛山以西的山区地带,成功逃脱日伪军的追捕。
在大队先行前进的同时,还有一支由十五六名生病的学生及护理人员组成的25人小队,在次日黎明时分以较慢的速度转移。
不幸的是,行至转山头村附近,与日军迎头撞上,宫润九、矫容桂、萧道臣、钱素贞、战国英等11人当场牺牲,还有4人受伤。
即便是如此艰难和简陋的教学环境,依然有大批来自敌占区、边沿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少年,不顾个人安危、冲破层层障碍,毅然决然地奔涌到这里,接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教育,走上革命的道路。
当时,胶东公学的招生非常严格,必须经地下党、县委和地下抗日革命组织介绍,否则不收。还有一个特殊要求:要能上前线,扛枪打日寇。
胶东公学创办初期,由于条件艰苦,加上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课程设置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开设语文、美术、历史等文化课程,同时开设军事技能、生产劳动等必修课,学制设置为四个月、半年、一年不等。
后来,随着形势逐渐好转,学制曾一度定为三年,但大多数学生由于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未及毕业即参军参政,投入到大反攻的行列中。
胶东公学没有固定的校址,从山岗、沙滩、野外、树下到村里的院落、炕头,哪里有空地,那里就能当作教学场所。
晴天,在村中大树下、打谷场里,同学们坐在背包上,以膝代桌,刻苦学习;雨天,就集中在村里祠堂和闲房上课,地上铺麦秸、席地而坐。
胶东公学毕业证书。
一块可拆卸的小黑板和几支粉笔是所有的教学工具。学生们并不觉得苦,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分散食宿,集中上课
1942年9月,胶东公学与胶东女子中学合并。时年冬,日军对胶东进行大“扫荡”,学校师生疏散到文登、荣成地区的老百姓家里,实行分散食宿、集中上课。
1943年1月起,胶东公学从文登、荣成地区先后迁到相对安全的乳山东南沿海峒岭、徐家、宫家一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教学工作,这是胶东公学最盛时期,全校师生达到600多人。
胶东行署、胶东文协以至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的视察组经常在胶东公学驻地活动,刘居英、曹漫之等领导同志经常给师生作政治形势报告,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十分活跃。
胶东公学要求学生每天做半小时民运工作,主要是向民众解释党的各项政策、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消除疑虑。他们在做宣传工作的同时,还经常组织社会调查,协助驻村开展工作。
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领导群众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甚至春耕等农事活动,都有学校师生参与其中。
此外,学生们还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群众劳动,对困难较多的烈军属安排专人照顾,密切了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教学水平,堪称一流
由于是流动办学,学生一般借宿在老乡家里,这种情况下,搞好和“房东”的关系,也是学校考察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胶东公学师生平时会帮忙挑水、扫院子、烧火、做饭,农忙时下田帮忙麦收、抢收抢种。胶东公学深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保证。
胶东公学的教学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汇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教师中既有北海专署的机关干部,又有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毕业的教员,还有本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他们以笔作刀枪,努力开拓创新,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舞台。胶东公学建校十年,运用革命战争的理论指导办学,培养出6200余名党政军干部。
1946年3月,胶东公学一部分与烟台东山中学(原志孚中学)、烟台师范学校合并,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另外一部分称为胶东公学莱阳分校;8月,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胶东师范学校。
1947年11月30日,胶东公学总校转移疏散到乳山县草埠村一带,组建临时烟台市联合中学。1948年1月,烟台市联合中学和胶东公学分校奉命停办。至此,胶东公学完成了历史使命。
胶东公学诞生于全面抗战时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学校,也是战争年代的“胶东最高学府”,培养了大量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人才,充实了干部队伍,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从胶东公学走出来的学子,无论是将军、干部,或是教师、战士,身上始终闪烁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满腔热爱,成为一面面红色旗帜,引领着后人继续前进。
战争年代,胶东公学将红色之火燃遍胶东大地,在生死危难中淬炼,在联系群众中成长,其历史记忆在胶东大地追根溯源,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基因。
来源2022年12月15日《齐鲁晚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 ‖ 投稿‖ 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