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政府将明代威海卫指挥使司改为威海卫守备署,设守备一员;左、前、后三所,各设千总一员。
1646年(清顺治三年)
明代威海卫末任指挥陈万言署理守备,招佃垦荒屯田、征银充饷,名曰屯粮。军屯征赋,自此为始。
1652年(清顺治九年)
威海卫致仕训导戚景鳃创办九容社学。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
裁左、前二所。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
威海卫教授张联箕创办广翕社学。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
威海卫原属文登县辖理的行政事务,移归威海卫守备署管理。县、卫分治。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栖霞于七农民起义军进攻文登城,威海卫守备徐宏谟招募青壮年800余人编为乡勇,防守卫城,后解散。
顺治年间,因卫所制废驰,由文登营防守威海卫海防,后于康熙十九年改属宁海营防守。
1663年(清康熙二年)
刘公岛疫病流行,居民全部迁出。
1668年(清康熙七年)
7月25日,发生地震,民房倒塌十分之三、四。
是年威海卫每个成丁须缴纳丁银8钱9分5厘(为文登县的5倍),死亡、逃亡户亦不能免。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
贡生毕懋第编成《威海卫志》(手抄本)。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
浙江山阴武进士李标,调任威海卫守备。任内,修补城墙,创办义学。
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
卫守备李标,为易威海“风水”,调集民工在城内开河筑堤,引城南河水入城东流入海。卫守备李标捐俸办药局。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辛汪寨(长峰寨)巡检司裁撤。该寨设官计303年。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
丛、邹、姜三姓进刘公岛定居,垦荒地313亩。
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
裁百尺崖后所。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一支农民军进驻刘公岛,以“建飞”为年号。登州、宁福、文登三营清军集中镇压。
夏旱,至9月无雨,禾苗枯死,人相食。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旱灾,瘟疫流行,春大饥,榆皮柳叶皆尽,人相食,死亡无数。
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
卫守备韩公远在关帝庙西设韩公社学。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
11月,陈尚义率义军打死清水师营游击滕国祥,卫城戒严。
1726年(清雍正四年)
威海卫人郭文大续编《威海卫志》,于1742年定稿,乾隆1770年付印。
在双岛设立急递铺。
1727年(清雍正五年)
威海卫守备署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
1728年(清雍正六年)
宣化武举张懋昭调任威海卫守备,修建营城(今东山宾馆处)、先农坛(城外东北隅)、风云雷雨山川坛(西门外)。
1729年(清雍正七年)
秋大雨,城南河水复从旧河道(今城南河)东流入海。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守备张懋昭在城里东街设普济堂,济养鳏寡残疾者。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裁威海卫,并入文登县,军屯18区分别归并宁海州、文登县及新设之海阳县,威海卫仅设巡检司。卫学并入荣成县学,二年后归文登县。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6至8月阴雨,庄稼涝死,房屋倒塌。
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
夏旱,螟害严重;秋季无雨,民饥。
1801年(清嘉庆六年)
春至秋,旱,草木枯尽,大饥。
1802年(清嘉庆七年)
10月发生蝗虫害,麦苗殆尽。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
8月27日,英国战舰阿里斯特号侵犯中国领海,驶抵威海湾。
是年野狼为害甚烈,文登县(含威海)招募猎手协助民众捕打。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
7月,连降大雨,平地水深数尺,民溺死甚多。
1821年(清道光元年)
在威海城里十字路口处修建关帝庙戏楼。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
7月14日,英国东印度公司船阿美士德号侵入威海湾,普鲁士人郭士立随船抵威进行传教活动,遭渔民、农民拒绝,离城。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7月31日,倭寇、海盗勾结袭扰威海卫,清登州水师后营经制外委范景增、城里人戚惟达等42人,在刘公岛后海面抗敌阵亡。
1859年(清咸丰九年)
英国侵略军乘船侵入威海湾,搜集港口资料。
1860年(清咸丰十年)
6月初,英、法联军军舰闯入威海港,劫掠民船后去烟台。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10月,捻军攻宁海、文登,威海卫戒严。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
文登人吕体复设局种牛痘,全县(含威海)逐渐推广。
1862年(清同治二年)
东海关建立后,威海卫为常关分口。
1871年(清同治十年)
威海卫巡检司巡检潘兆瑞撰文保护森林,刻碑于奈古山。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威海盐民改煎盐生产为打滩晒盐。
1875年(清光绪元年)
11月1日,清政府批准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在威海卫筑炮台。
1976年(清光绪二年)
大旱,颗粒无收,出现人吃人惨景。
1880年(清光绪六年)
黄家沟村宋耀东建果园五亩,为威海果树专业栽培之始。
1881年(清光绪七年)
北洋海军在刘公岛设机器厂和屯煤所,并在威海卫、荣成县募兵。
1883年(清光绪九年)
北洋海在金线顶建鱼雷营。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山东巡抚张曜来威海卫考察后,奏请在刘公岛设北洋海军提督署,获准。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5月21日,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大臣、醇亲王奕等来威海巡查北洋水陆操防。
是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总理海军衙门会办李鸿章,奏请清廷在威海湾沿岸及岛屿修建炮台。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绥军、巩军各四个营抵威海卫驻防。在刘公岛设电报局,兴建提督署。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4月9日,清光绪皇帝批准李鸿章奏察勘各口海防折,刘公岛铁码头和日岛炮台开始兴建。
12月17日,北洋舰队正式成军,驻泊威海卫,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刘步蟾任右翼总兵,林泰曾为左翼总兵。是年护军两营进驻刘公岛。绥军、巩军在城里北街开设宝聚永钱庄。此为威海最早的金融机构。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和驻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捐俸在卫城创办两处义学。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5月,北洋海军在刘公岛设水师学堂,丁汝昌兼总办。
是年威海乡间始办纩丝房。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6月1日,李鸿章来威海卫检阅北洋舰队。
8月,威海湾南北两岸各增水雷营一处,并于南岸水雷营内附设水雷学堂。
是年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和刘公岛、日岛及南岸炮台相继竣工。建旗杆嘴(金线顶)、赵北嘴两处灯塔。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英国传教士多孙、凯斯在威海卫坞口东设讲书堂,传播基督教。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8月10日,日本军舰21艘入侵威海海面,炮击刘公岛和南帮、北帮炮台。
9月17日,北洋舰队同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外黄海海面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爱国将领、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猛冲日舰吉野,全舰将士250人大部壮烈牺牲。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1月20至22日,日本侵略军第二军团34600人在荣成县龙须岛附近海岸登陆,分兵两路进犯威海卫。
1月25日,清陆军总兵孙万林率军在白马河(今属荣成县)击退三倍于己之日军。
30日,日军攻占威海湾南岸各炮台,其少将大寺安纯被清军击毙于摩天岭。
2月1日,清陆军提督孙万林率军在孙家滩与日军激战,日军死伤500余人。
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北岸各炮台相继陷落。
10日,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愤然自杀。
11日,日军在长峰村抢掠,群众奋起抗击。村民17人惨遭杀害。
12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护军统领张文宣、镇远舰管带杨用霖,拒降,先后自杀殉国。
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补道牛昶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亨,在日军旗舰松岛号签订《威海降约》。
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
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其《另约》规定,一个旅团的日军驻扎威海卫,以此胁迫清政府履行《马关条约》。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春威海人民开展反洋教斗争。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5月23日,日本侵略军撤离威海卫,次日英国海军占领刘公岛。
6月中旬,英国陆军副将路易斯来威海卫勘测地形。
7月1日,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
8月,英国海军将领铎沃德率军进占威海卫。威海受英国驻华海军总司令兼辖。
是年,英国人设立安立甘堂学校(校址在今威海第一中学处)。英国陆军工程队长彭罗斯率员来威海卫测量租借地。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1月,英国殖民者强行购买刘公岛的土地和房屋,迫使岛上居民全部迁出。
是年威海卫租借地改由英陆军部管辖。
为镇压威海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英国陆军在威海募兵,成立中国旅(亦称华勇营,后于1906年解散)。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4月6日,江家口子村武秀才刘荆山等在碑口庙聚众,反抗英国强租威海卫,遭到英军残酷镇压。西武林村(今属文登县)于冠敬等组织万余人在卧龙山打击埋界石英军。
4月25日,姜南庄教书先生崔寿山等人, 在张村慈圣寺前召开抗英大会,次日遭英军镇压。
是年威海卫租借地改由英国殖民部管辖,正式成立殖民统治机构——威海卫行政长官署。
法国人罗汉光由烟台来威海传布天主教,1902年在鲸园建天主教堂。
威海卫至烟台设水下电线一条,并与青岛、大连、天津、上海互通电报。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7月24日,英国政府颁布《一九0一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
是年(英)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将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免收关税。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英国投资30万元,雇用华工400余名,在范家埠村西北金子岭开办威海卫金矿公司,1906年停办。
英国在码头区和刘公岛设两处邮局。英国人在码头区设立大英民医院,并在刘公岛和温泉汤设两处分院。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英)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公布关于买卖土地的《官绝契》 和关于暂时典押的《官典契》章程及船捐章程。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威海卫商人自发成立商埠商会,会址在天后宫(今威海第一中学处)。
(英)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将租占区划为25个总董区和1个特坊。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英国人在威海卫设立电话局。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湖北人曾锡三、广东人米义山在威海卫成立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
天主教在威海卫建圣母院(地址在今鲸园学校西侧),内附设明星学校、接生院、方济医院、养老院、幼稚院、绣花厂等。
1911年(清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爆发,威海司巡检(清代主管卫城的官吏)被革命党人赶走,城区宣告独立。
(英) 威海卫行政长官署进行人口调查,威海卫全区总人口为147133人,其中外国人293人。
来源《威海市志》1986版,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