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以后,英国政府即在威海卫设立临时行政署,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临时行政署的主要官员,初期由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海军官员兼任,受英国驻华海军总司令的直接委任与指挥。1901年1月1日,威海卫租借地由英国殖民部正式接管,成立殖民政府统治机构——威海卫行政长官署。
殖民部接管威海卫后,随即颁布“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确定行政系统,组成“殖民政府——威海卫行政长官署”(位于今威海公安局环翠分局处),长官署设最高行政长官一员,亦称威海卫办事大臣,由英皇直接任免。
英殖时期威海卫行政长官官邸,原址在今鲸园家家悦超市后面。
根据英国政府颁布的《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的规定,最高行政长官不仅辖理威海卫的一切行政事务,而且制定及颁布关于地方的一切法令,并执行威海卫高等法庭的审判,握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其地位与英国各殖民地总督相同。
行政长官以下,设有正华务司、副华务司、财政秘书、医官长等职,协助行政长官处理有关事宜。上述官制,此后虽有变革,但大致与其初相近。
1921年,在乡区巡逻的海军陆战队士兵。
正华务司(1人)兼任政府秘书,主要审理民事案件、管理监狱、兼任高等法庭书记;
副华务司(1人)主要审理刑事案件(雇员若干人)、征收捐税、管理警务(刘公岛巡查、码头区巡查、分卡子巡查);
财政秘书(1人)职责稽核出纳、掌管文卷及庶务;
医官长(2人)掌管公共卫生、船舶检验及官办医院等;
收税司(1人)职责掌管地丁钱粮及各项税收(1928年单设);
工程师(1人)管理公共建筑(1929年单设);
法律顾问(1人)由驻在上海的皇家检察官兼任。
以上各职,均由英人充任;雇员则均系中国人,主要担负翻译、中文公牍及催办捐税、钱粮等。
英殖时期威海卫港被称为爱德华港,威海人现在称之为海军码头。
1899年11月,英国首任驻威大臣铎沃德来威任职,1901年1月调走后,由库温继任。1902——1930年,先后由骆赫特、白伦特、布朗和庄士敦接任。
正华务司多由领事或参赞级外交官充任;副华务司,则从香港或新加坡之警务人员中选调。正华务司署地址在现北山路3号处,副华务司署设在温泉汤西山,十几年后与正华务司署合署公办。
英人之司法,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开始,由英上海高等法院兼理。由于按察使驻在上海,不常来威,因此威海卫的一切民事和刑事案,均由正、副华务司兼理。正华务司受理民事案件,副华务司受理刑事及违警案件,最后由英驻威行政长官判决执行。
华勇营系英国强租威海卫之后,招募的中国雇佣军,用来驻守租界的。
中国人“犯法”,轻者坐“黑屋子”(看守所),重者关监狱,“黑屋子”设在码头区的东仓村,可收容四十余人;监狱在刘公岛,狱内设有男室18间,女室3间,共可监禁100余人。
狱内还设有绞刑架,用以处决死刑犯人。刘公岛监狱,由英国巡查任典狱官,下有男女看守长、看守员若干人。犯人对看守人员行贿,可在狱中吸到鸦片烟。女犯稍有姿色者,则难以逃出看守者的手掌。
基层行政机构,初设有村一级。1906年,将全区315个村划为26个总董区,每区辖12村左右,区设总董一人,村设村董一人,由地方豪绅或一村富户充当。其职责为传达行政长官署命令、征收地租捐税、发放买卖契纸及其它维持治安、保卫公益等事项。
为实行有效的殖民统治,后将26个总董区划为南北两段,各设长官公署管理。如此,英国在威海卫组成了“行政长官—南北段行政长官—区总董—村董”这样一套殖民统治系统。
英国殖民主义者,不仅在威设立了严密的殖民统治机构,还派驻军队(主要是海军)。海上常有军舰三艘,每年四至九月份多达二、三十艘。整个刘公岛上,除为英国人服务的中国人外,全是英国海军官兵。
有时英国水兵喝得酩酊大醉,拦截行人、追逐调戏妇女,或对中国雇员拳打脚踢、任意凌辱。英国殖民当局所建立的“华勇营”,则驻守在北大营,也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镇压威海人民的工具。
1930年10月1日,威海卫正式由中国政府收回主权,英国人的殖民政府——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即行消亡。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1986年版《威海市志》;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