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虽未派兵参战,但是派了大量劳工承担繁重的后勤任务的华工。
这一组老照片,来自英国人库珀的相册,记录了1917年青壮男子从山东威海港登船前往欧洲战场的历史现场。
等待上船前往欧洲的中国劳工。
组织赴欧行动的中外官员。
照片前排穿军装者即为库珀。库珀原是北京大学堂商学教授,但他不安于教书,于民国初年加入华北英国志愿军,算是经历了一些军旅生活。
1917年2月12日,他被授予组织一支华工亦称中国劳工团前往法国执行任务的使命,获少尉军衔。
一位劳工带松狮犬打发船上时间。
这些劳工出发前接受了一些军训,熟悉了军纪。
按照当时的航船路线,他们从威海港起锚进入黄海,沿日本海边缘、穿越太平洋进入加拿大,之后再从加拿大东边前往英国,再由英国开往法国。整个行程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威海港劳工们的临时营地。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向德奥宣战,且采取"以工代兵"的形式到欧洲参战。当时中国军阀纷争,国力虚弱,没有实力派兵远渡重洋作战。
据统计,从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英、法等国共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进行艰辛的战地后勤工作。
列队等待上船的劳工。
前往欧洲的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山东、河北(含天津)、江苏等省份,年龄在20-35岁之间,其中七成左右来自山东。这14万人中,服务于英军的有10万人、服务于法军的有4万人。
正在登船的劳工。
14万劳工可以说全部来自贫困的农民家庭,如果不是缺衣少食,也不会到战场上搏命。
他们多数目不识丁、淳朴老实、性格坚韧、任劳任怨,正好填补了战争期间英法两国因伤亡造成的人力短缺。
在船上列队的劳工。
按照《招工合同》,工人们每月可以领到12块大洋,他们在中国的家属每月还有10块大洋的养家费。这份收入对他们来说非常可观,平时是可望不可即的。
在船上吃饭的劳工。
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包括挖战壕,修铁路,装卸货物,在火药厂、兵工厂、化工厂和造纸厂等从事生产。
有人经过培训掌握了机械结构,成为修理飞机坦克的能手。他们每天工作10-18个小时,全年只有两三天假期。
船上装备防御敌军的大炮。
法军总司令福煦曾说:(中国劳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由于敌军炮火、瘟疫和伤病,大量中国劳工在欧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于遇难人数的数据,并没有准确统计,学者推断在3000-20000人之间。
船员(或劳工)做俯卧撑活动身体。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中国劳工没有立即回国。运气好的华工,在法国娶妻生子,许多为英军服务的劳工一直工作到了1920年,而大部分为法军服务的劳工则工作到了1922年。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