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疑案之“云奇告变”

文摘   2024-12-23 11:57   云南  

话说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的正月,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丞相胡惟庸突然派人跑来跟朱元璋报告说:“皇上啊,我府上的井里喷出甘泉了,这可是咱大明朝大吉大利的征兆啊,您赶紧过来瞧瞧!”朱元璋一听,特别高兴,这是好事啊,得去看看。于是便兴冲冲下令前往相府。

龙驾刚出西华门,一个小太监像吃了熊心豹子胆似的,突然从路边蹦跶出来,一把拦住了皇帝的车马。这小太监说话结巴,急得直指手画脚,也不知道在搞什么鬼。朱元璋一看,这不是闲得慌找抽嘛!二话不说,就让手下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太监拖下去好好“教育”一番。

可这个小太监右手都被打残了,还在那儿拼命比划着,好像在说:“皇上,快看那边!”朱元璋这才觉得不对劲,顺着小太监手指的方向一看,哎呀妈呀,那不是胡惟庸的家吗?赶忙返回,登上城楼仔细一瞧,哎哟不得了,胡惟庸家里刀枪棍棒齐齐整整、盔明甲亮,分明就是准备造反的节奏啊!

这下他火冒三丈,立即命令把胡惟庸抓起来严刑拷打。后来才知道那个勇敢的小太监叫云奇,是西华门的一个小内侍。这就是《明太祖实录》中明确记载的“云奇告变”。

后来,御史中丞涂节也跟着揭发了胡惟庸谋反的事,还拿出了不少证据。朱元璋一怒之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把胡惟庸给咔嚓了,连带着他的家人也都被牵连进去,一块都给送走了,真是一场腥风血雨。

在明朝还未成立之前,胡惟庸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但那时候的他没有太多存在感,就像空气一样不引人注意。当朱元璋要找个丞相的时候,就去问了刘基,这个能比得上张良的大臣提到胡惟庸时,说:“选他?那简直就是让一头猪去拉车,不给拉沟里去才怪呢!”可见,胡惟庸这个人啊,既没才也没德。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胡惟庸一路向上爬的步伐。他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和一套溜须拍马的功夫,竟然爬到了左丞相的位置,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一旦手里有了权力,胡惟庸就开始飘飘然了,做起事来更是独断专行。他竟然偷偷查看官员们给皇帝的奏折,看到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就直接压下去不报告;还常常不经过皇上同意就决定别人的生死和官职升降。不仅如此,他还拉拢了一批文武大臣组成了自己的小团伙,并且在国内招兵买马、对外勾结蒙古人,准备搞一场大叛乱。

然而,“云奇告变”的真实性引发了后世史学家的集体挠头。胡惟庸如果真打算造反,怎么只被定个“擅权植党”的罪名?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放到哪朝哪代都不可能定这么个无厘头的罪名。再说朱元璋站在城楼上就能看见丞相府里的刀枪林立,这事听上去就不靠谱,难道丞相府是透明的?还是胡惟庸特意安排了一场公演?更离奇的是,这一切竟然被一个内侍发现,并且这个内侍还在关键时刻出现,这和现在的抗日神剧一个套路。

后面的剧情逐渐让迷雾散开。胡惟庸被抄家灭族只是血腥屠杀的前奏。朱元璋把胡惟庸案作为套餐开胃菜,逐渐编织出一张庞大的“罪网”,越来越多的官员被卷入其中。

胡惟庸的终场谢幕是“擅权植党”,不久,他的剧情就升级成了“通倭通虏”的大片。这个罪名一出,所有的“胡党”成员都得跟着他一起领盒饭。反正死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要怎么定罪、定谁的罪,全凭“圣上”喜欢。几年时间里,竟然有三万人因为这个罪名被干掉!

胡惟庸案发生后,被判为“胡党”而获罪的无辜臣子不计其数。他们因为各种强加的、甚至根本不成立的证据而入狱,有的被斩首,有的全家被杀。

十年后,正当人们以为这场株连甚广的屠杀已经结束时,朱元璋又把旧案翻了出来,把胡惟庸的罪名升级为“谋反”。这一次,开国功臣李善长被他的家奴卢仲谦告发,罪名是与胡惟庸勾结谋反。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竟然表态说李善长“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李善长可是朱元璋的铁杆,一起下过乡、一起逃过荒、一起嫖过娼,一起混了几十年。然而,朱元璋凭一个家奴的告发,就把李善长给办了,左看右看都是“圣上”早就想除掉李善长了。结果,李善长被扣上“交通谋反”的帽子,全家七十多口全被杀了个精光!一年后,学士解缙为李善长喊冤,直接上疏指责朱元璋。没想到从来都“圣明”的朱元璋竟然没生气,一言不发,默认了这桩冤案。

这场明朝初年的大案历时14年,株连被杀者多达4.5万余人。明太祖借此案几乎清除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制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悲剧。

胡惟庸更是成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把屠龙刀,专门用来斩杀功臣元勋。皇权必须独断,任何人不得染指,哪怕是疑似“企图染指”都不能活。独裁者的可怕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南向魁棨星
峻壁流水飞鸿,人间万里清风。拾遗青史明月,今日满引雕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