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联和日本通过秘密谈判,签署了一份协议,史称《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日中立条约》。其中的内容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完整。根据此条约,苏联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及其所谓的“领土完整”,而日本则相应地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状态。这份条约显然是苏日两国企图瓜分我国领土的明证。
对于这份明显违背国际法原则、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协定,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表达了强烈抗议。外交部长王宠惠公开声明,明确指出东北三省及外蒙古均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决否认任何试图改变这一现状的行为或文件的有效性。他强调,无论其他国家如何操作,都不能改变上述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所有损害中国领土完整的行动都将遭到坚决反对。
中国国民政府在得知苏联与日本签订的条约之后,通过驻苏大使邵力子向苏外长莫洛托夫询问具体情况。得到的回应是该条约与中国无关,且苏联对华援助不会停止。
这一说法引起了民国政府的强烈不满,认为苏联在此事上存在欺骗嫌疑。实际上,签订此类条约的主张最初是由苏联提出的。自1925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苏联一直试图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保护其在东北地区的利益不受侵害。但日本的回应并不积极,多次拒绝或回避苏联的提议。
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扶植伪满洲国后,苏联日益忧虑日本可能利用东北及外蒙古作为跳板来侵犯其领土。自1931年10月起至1933年1月间,苏联多次向日本正式提议签订条约,但均遭拒绝。
日本之所以拒绝这些提议,是因为当时其战略是北进,意图利用中国东北和外蒙古作为进攻苏联的平台。若签署条约,则未来的军事活动将受限。
为了达成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目标,苏联不仅反复提出建议,还以伪满洲国和南满铁路为诱饵试图说服日本。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也亲自介入此事。然而,面对日本的扩张野心,所有努力最终未能成功。
世界局势的变化无常,给这一过程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1938年和1939年发生的张鼓峰事件与诺门坎事件中,苏联成功地对日本施加了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日本重新考虑其战略方向。自1940年7月起,苏日两国开始就相关问题进行新的谈判。当时的国际形势极为复杂,德国在欧洲战场上接连取胜,促使日本调整了其“北进”策略,转而考虑南进,并希望与苏联达成稳定关系。同时,苏联也因西线与德国的激烈对抗而不愿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因此同样表现出与日本达成协议的意愿。双方如同农贸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小商贩一样,再次回到谈判桌前。由于双方分歧很大,谈判很不顺利。
直至1941年3至4月间,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前往欧洲的途中途径莫斯科,与亲爱的斯大林同志及莫洛托夫同志进行了详尽的对话。经过数日的谈判,最终于4月12日达成一致,并在次日签署了正式协议。
苏联在此过程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质疑。尽管存在观点认为苏联此举是出于面对纳粹德国压力下的地缘政治考量,但无论如何,牺牲其他国家主权以谋取自身利益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国际法原则。
当时中国正处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勇战士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所追求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然而,苏联却在该条约中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这种行为无异于对中国利益的严重侵害。更令人愤慨的是,苏联在签约后还禁止临时避难于其远东地区的中国抗日武装返回东北,理由是担心激怒日本方面。
外蒙古地区与中国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领土。然而,随着苏联的干预,该地区开始走向分裂,这对中国的国家统一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苏联的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痛。
苏联与日本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更是对中国国家尊严和国际道义原则的严重违背。这份条约不仅无视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
历史上,与其他国家所谓的“兄弟情谊”,在罗刹国眼中不过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一旦利益需要,这些所谓的“兄弟”会毫不犹豫地被出卖。这个背信弃义的国度,在当今国际社会上声名狼藉,成为了一个不可信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