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经济状况大幅改善后,开始了他仕途上的快速上升。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不久,偶然间读到了司马相如的作品《子虚赋》,误以为这是古代文人的杰作,因而对其赞不绝口。后来得知此文出自当世一位年轻才子之手时,汉武帝既惊讶又兴奋,立即下令召见司马相如。
离开妻子卓文君之后,司马相如前往长安觐见汉武帝。他对皇帝说:“《子虚赋》仅描述了诸侯狩猎的情景,请允许我另作一篇赋以展现天子狩猎时的雄姿。”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之后,司马相如便创作出了一篇语言华丽、气势磅礴的新作——《上林赋》。这篇作品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赞赏,并因此被封为郎官(即皇帝身边的侍从)。
从此,司马相如在京城中声名鹊起,享受着无尽的荣耀与尊敬,几乎忘记了他在成都的家庭以及曾经共患难的妻子卓文君。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美丽女子的出现,司马相如逐渐认为卓文君不再符合自己的地位,甚至萌生了想要离婚的想法。有一天,他通过官方渠道给卓文君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只有十三个数字:“一、二……”
在古代,数字不仅用于计数,还常常被赋予深层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司马相如通过使用“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串数字,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卓文君的感情已逝,即“无意”。卓文君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感到既悲伤又愤怒,她以数字为线索,创作了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以此表达自己的哀伤与不舍。
司马相如读后深感愧疚,意识到过去两人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不应被轻易放弃。他决定亲自去迎接卓文君进京,并在那里通过一篇檄文成功解决了巴蜀地区的政治危机,从而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司马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负责出使西南边疆。当他和卓文君一同回到临邛时,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卓王孙也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段经历让两人的关系得到了修复,他们似乎重新找回了曾经的恩爱生活。
尽管司马相如未曾收敛其放纵性情,专注于卓文君,反而在年过五旬后提出纳妾之议,终使卓文君感到难以忍受。多次的不专一行为,让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的感情产生了质疑。回忆起司马相如当年弹奏《凤求凰》及两人共同经历的诸多往事,她隐约感受到一种被欺骗的情绪。若真出于深情而表白,又怎会在富贵之后频繁变心,甚至考虑抛弃自己?当年的“琴挑”或许并非别有用心之骗局,但至少显示出情感不够深沉。如此思量,使得卓文君心中愈发凄凉哀怨。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卓文君写下了一首催人泪下的《白头吟》。写完后,她又在后面附上几句话,其中有“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这样的壮烈语句。
在审视了上述诗句后,司马相如并未坚持纳妾。然而,“与君长诀”的预言在十年后不幸成真。由于消渴症的恶化,司马相如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逝世。随后,卓文君亦在深秋因悲痛过度而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