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衡先生
2022年12月22日上午,京剧旦角“王瑶卿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王先生的重要弟子之一,京剧表演艺术家于玉蘅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于玉衡先生的离世,代表了王派艺术的传承基本上画了一个句号。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这种说法,但是大家看,王派的重要传人还有哪些呢?当今时代,学王派的又有几位呢?别说王派了,就是当年的“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创立的“尚派”艺术,现在都凋零的很,后继无人,学者寥寥!更何况早在几十年前就基本没人学的什么“王派”了。
因此上,不得不承认,放眼望去,有真本事的老艺人越来越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旧的好的传承赶快地,时不我待地继承下来,是一件多么迫切和不能再等的事情!
但有的人他不这样想,在他们的眼里,一切“旧”的都是糟粕,是应该扬弃的。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的“新”才是最好的,最受欢迎的,破旧立新的,是戏曲得以生存的唯一的出路!不弄他们那一套所谓的“创新”和“与时俱进”,那么这种艺术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力!
但是他们似乎只顾得兴奋和躁动了,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一件事物,比如说盖房子,如果没有根基的话,哪有其他的部分?难不成有些人会变魔术盖出“空中楼阁”吗?就如同一棵大树,没有扎在土壤里的根基,片面的只强调所谓的新生枝叶的那一部分,那可能吗?
没有前面的部分,哪有后面的这些部分呢?这么浅显的道理有些人就是翻不明白,光强调他那点可笑的“歪理”和那点窄的不能再窄的浅薄见识。
很多人他不想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源于他知识匮乏和个人修养的浅薄,这其中,最可怕的就是一些“半瓶子醋”。这些人你说他不懂吧,他也略微懂点,你说他懂吧,很多问题他的看法实际根本就很浅显很片面,但他自己不这样认为。
于玉衡先生和学生留影
其实他没有弄明白,国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这里不止是戏曲本身你所看到的一些特性现象,还包括文化、历史、民族特性、地域方言、语音流变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只有深入地全面地了解以后才算是窥看到了一点国戏的真正特性。
到了这一步的人,一般情况都是对国戏的改革已经非常谨言慎行了,因为他知道,如此庞杂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不是一句“改革”加一句“与时俱进”就能解决他的问题的。
话是这样说,但还会有些人时不时地蹦出来大放厥词,这些人实际上并不知道,也不了解,更不屑深入地去研究传统的好的东西,他们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别人都是“睁眼瞎”,由此而由着自己的观念指指点点,评判这个不服那个,最典型的行为就是不加分辨地彻底否定传统而要破旧立新!
放眼望去,今天这样的人还少吗?很多的,自媒体时代,人人好像都有发言权,个个都觉得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今天的戏曲乱象频仍,混乱不堪!如果不是因为很多“半瓶子醋”的瞎参和,今天的戏曲也不会成了这样严酷的情况,已经不是岌岌可危,简直就是病入膏肓了。
随着一大批有绝活的老艺人的不断的离世,好的艺术绝活都带走了,年轻艺人学不来就偷懒,结果弄得不伦不类,演出也没人看,那么京剧不败亡还等什么呢?
我说这话,有的人不相信吗?那么你们有时间去看看于玉蘅先生的一些表演录像,别的先不说,就说人家表演《四郎探母》,萧太后的那几步走,你现在有几个演员能演出来?
这里边的奥妙多了去了,别小看那几步简单的走,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走出那种雍容华贵的气派的。人家往出一走就有女王的范儿,你走了半天还是扫大街的感觉,这个网上是有实例的,具体的我就不说了,省的有些人不高兴。
于玉衡演萧太后
所以,艺术这种东西,就是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人和人比得死,货和货比得扔!”什么东西你不下苦功,光凭这想当然那没用,同样的的,人家是顶级高手教出来的,私下里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流了多少汗水。
所以,就这几步简单的走,人家一抬脚就值钱!不下苦功你也学不来,这就是那句话:艺术和艺术比,高下立判!从这一方面来说。有些所谓的“创新派”,你们是不是需要谨言慎行一些为好呢?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