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能量,谱写温暖篇章
——读张杨散文集《阿布基诺》
作者:王贞歌
2023年10月10日,基诺族作家张杨正式进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唯一的女性会员。至此,基诺族的中国作协会员数量在全州名列第一。同年11月张杨的散文集《阿布基诺》正式出版,并参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这是基诺族作家的首部个人散文集,基本代表了基诺族的最高创作水平,也是基诺族作家文学的重要成果。
张杨在云南省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作品展道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责任与担当:“……要承担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因为云南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作家应担负起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文化的使命,通过生动的故事,让更多人知晓并珍惜这些独特的文化财富。我也会笔耕不辍的书写基诺族故事,推广基诺族优秀文化。”不难看出这位女作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她不仅认真践行着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同时在创建普洱茶“阿布基诺”品牌和文学创作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基诺山的乡土人情、历史变迁是她重要的文学资源,围绕“我”的活动空间生发扩延出一个“阿布基诺”宇宙,其中《在大山深处呼喊》《一段情》《忆母校》等是撷取感触最深的一段成文,呈现了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和悠远动人的深沉情怀。还有相当一部分体量,是作家张杨携父亲张志华走访基诺族不同村寨的游记作品,如《曼别掠影》《绿帽山水库》《蝶恋花》《基诺扎吕村》《茶地村》等。除此之外,还有以自己和父亲的人生经历为底本的《我的文学梦》《父亲的作家梦》,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各色美食等。她以温暖轻灵、干净质朴的笔触绘出人生百态,指向人间温暖,极具正能量的一面。但她的正能量书写并不维持在表象,而是深入到生活细节,构建现实语境,奔腾着自强不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为迷茫消极的当代青年注入积极上进的人生动力。
一、外部环境:温暖正能量的人间
张杨始终以温柔坚韧的目光注视着世界,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与回望故乡漂泊无依的寻根文学不同,她始终和家乡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常常抽时间回到基诺山积累创作素材,放松身心。她从登高山入密林探友邻话今昔的经历中,准确地筛出世界真善美、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一部分,既有对村民和退伍老兵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积极上进的感佩,对齐心一致、和谐幸福的家庭的描刻,对亲人朋友赠援手于危难的歌颂,对美丽大自然的由衷赞叹和感悟。城市和山林自然环境的鲜明差异经常触动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感受力,她以女性的直觉赞叹:“我陶醉在植物繁盛的世界里,深觉生命力竟可以如此旺盛……基诺山一年四季很难见到衰败的植物”。她对春的告白也是对自身的解剖:“这种万物蓬勃的生命状态是世间我最喜欢的样子。”
另一方面,主旋律作品在她的创作中占据一定体量,通过被访人口述的历史细节,佐以实地观察的敏感体悟,从水库的缺陷与修缮、解决吃水困难、就医的由难到易、交通网络的嬗变等细微处反映这个民族的时代变迁,这种天翻地覆的改变离不开共产党带来的解放和政府的扶持帮助,因此她常怀感恩之心,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比作神圣博爱的太阳光辉。当然,这个民族蒸蒸日上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和谐的声音:《曼别掠影》里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矛盾,部分村民的酗酒懒惰不团结,村干部畏难辞职的现象。作家并未刻意规避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一波三折,村寨迎来最终的良性发展也更激动人心。同时,与很多文学作品提出问题却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不同,文中克服问题的过程落到行动实处和细节,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时,干部若因事不来要带头交10元误工费,这才有了村寨环境的改善。解决饮水问题时,“民兵和群众投工投劳120个,将水管运送到曼卡山5千米多的水源处……公路不通的地方,由村组长郭安花带领饮水工程处一路将水管修通,用肩膀将一根根水管一圈圈皮管搬运到水源头处”。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白花欢喜漫天雪》里漫洼老寨的经济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但作家对基诺族未来的展望始终是乐观自信,充满希望的。
二、内在驱动: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张杨用清新灵动的语言详细铺陈出鲜为人知的边地生活,尤其是兼具残酷与诗意的生存状态,与《额尔古纳河岸》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自然既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又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山地文化注定他们的生活不会安逸从容,不得不时刻警醒与大自然斗智斗勇,从而锻造出基诺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基诺族也曾被誉为“追赶太阳的民族”。民族身份给予她自我描述的书写视角和民族气息的自然流露。
《在大山深处呼喊》在本书中占据了最长篇幅,以叙事为主,具有小说的气质。故事取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张志华的真实经历,以一头母牛攻击小姑带给这个家庭的深重灾难为主线,摄映了主人公在意外来临时痛苦哀伤、坚韧不屈、重情重义、顾全大局的品质。人物的勤劳品格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真实复杂的历史处境和生活细节中被打磨得愈发光亮。该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质,突出表现在那个年代落后的生产力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悲剧的起因反映了这一点,爷爷为担负起一家人的生活凌晨四点就要出山,奶奶卧病在床,只有孩童时代的父亲、小姑相依为命,而父亲还要承担扫地喂猪等家务而无法专心照看小姑。灾难来临后父亲更以青涩身躯挑起了远超这个年纪的重担:一家人去看病需要背负沉重的被褥铁锅及其它生活必需品,没有鞋子只能赤脚踩在青石子路上赶路,父亲不得不在河边做饭照顾奶奶和小姑的一日三餐兼其他琐碎,并独自穿过野兽出没的山林从医院走回家。文中写道:“一天三趟往返六十余千米的路程,对于八岁的父亲是多么艰难,多么难以想象的事。”《父亲的作家梦》一文,父亲只留下少量工资应付开销其余都买书,为节省煤油只能借木柴燃烧的火光读书、工作繁忙只能大量挤占睡眠时间阅读。这些情节令人动容,使人振奋之处在于作家出是对苦难的态度。苦难没有打败父亲,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增进他的体力。与《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似,他们都把苦难视作财富,意在突出主人公坚韧不拔的意志。
《阿布基诺》中的父女二人皆是行动派,实干家,他们的活动领域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到为民族社会做贡献,弘扬一种以“勤”为善的感召力和“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比如张杨自述创建基诺公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书写民族文化的经历,讲述父女二人每年给家乡捐赠各种花果苗并带领乡亲们绿化家乡,美化家乡的生态举措。《绿帽山水库》里,发现风平浪静的绿帽山水库背后还存在很多风险,张杨并未陷于传统文化中书生无用的无助处境,而是积极分析当地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拟定改进措施,上大学时的她就写了一份修护绿帽山水库的建议,向村主任、村民普及水库的重要性、风险性,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委员之后,其《加强西双版纳农村基本农田、水库修复和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正式立案。勤劳的表现形式,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农田范围转到文学和其他领域,但作家对其的肯定溢于言表。
基诺族作家张杨集近期精心之作创造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阿布基诺”宇宙,建构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人间,继承并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以清新灵动的语言,谱写文学性和历史性兼备的温暖篇章。更宝贵的是,她的作品在“对个人奋斗失去足够信心的中国社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声音。
作者简介:王贞歌,1996年生,河南宜阳人,中小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宜阳县思源实验学校。有诗歌发表于《边疆文学》《滇池》《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等。
2024年12月23日于宜阳县思源实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