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农家书屋》推出杨佳富的散文《千年茶乡民族情》

文摘   2024-11-04 19:14   云南  


《农家书屋》推出杨佳富

的散文《千年茶乡民族情》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的《农家书屋》杂志2024年10月号推出了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会长、彝族军旅作家杨佳富的散文《千年茶乡民族情》。此文《人民日报》人民号2024-10-11 14:0曾转发。

昌宁:千年茶乡民族情

“昌宁,是天下爱茶人的昌宁,是访茶、说茶、品茶、赏茶、论茶的理想之地。”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滇西段上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在“山高路远地自偏”的年代,昌宁因为茶,被外界熟知。茶叶促进了交通运输、集市贸易、小工业作坊的发展。随着与内地频繁的物资交流,昌宁的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中原汉地的优秀文化逐渐在昌宁生根发芽。

昌宁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所产的“昌宁红”更是蜚声中外。时至今日,城市田园和苍翠茶山早已成为昌宁的亮丽风景。茶叶也始终如一,以优秀的品质和稳定的产出支撑着昌宁县的经济发展,助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民族团结进步情也在一山一叶中熔铸升华。


春山茶共采 百姓制茶忙


昌宁有1600多年的种茶历史,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景泰年间,昌宁所产之茶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1953年,右甸勐廷人杨德忠开始试制红茶,开启了昌宁制茶工艺探索之路。后经人们一代代传承改良,昌宁红茶逐渐在云南的普洱茶里声名鹊起,成为昌宁的茶中翘楚、品牌担当。1958年,昌宁红茶厂成为生产“滇红”的核心企业。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昌宁红茶就已出口英国、苏联、波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昌宁红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目前,昌宁县共有13个乡镇、101个村(社区)、1422个村民小组、18.4万人种茶涉茶,现有茶园面积31.34万亩,是全国“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茶叶已经成为昌宁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增收,昌宁县还依托龙头企业的生态茶园管理模式,采取“片区划分,专人负责”的方式,聘请建档立卡户为茶园管理人员和片区负责人,实现建档立卡户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在招聘企业员工时,优先招聘建档立卡人口和少数民族同胞,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空间,也为其提高自身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给昌宁县的脱贫攻坚战和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新动能。

每年采茶季,茶山上人头攒动,各族男女老少纷纷出动,小小的茶叶从生长、采摘、制作到远销海外,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各族群众的辛勤汗水和精诚配合。昌宁人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严把每一道质量安全关,最终才成就了一盏盏温润香甜的“琥珀金汤”,让茶香润泽了五湖四海。


茶马货南北 而今路更宽


古老的右甸城是茶马古道滇西段上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曾经这里每日马铃声声、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澜沧江上的“安澜桥”就是昌宁右甸地区与现下关、昆明等地经贸往来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那时的昌宁茶便是借着这条古道货通南北,带动边疆地区经贸发展,也将内地的茶文化、建筑文化、器物文化等传播到了边疆。

而今,茶马古道上早已人烟罕见,昌宁茶也在经济市场洪流中几经沉浮。近年来,昌宁依托“千年茶乡”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地缘优势,畅通路网建设,大力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外地茶商入驻昌宁,带来了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叶营销模式,改变了昌宁茶的生产方式,丰富了昌宁茶的销售渠道,更拓宽了昌宁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昌宁各族群众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8年,“昌宁红”成为县域茶业品牌,全县通过探索建立“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司定向收购鲜叶、标准化制茶、雇用低收入户务工、定期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全县各族群众发展壮大茶产业,提升茶业含金量。

2023年,昌宁县实现茶叶总产量2.98万吨、综合产值67亿元,联农带农成效显著,全县4.96万户18.75万人涉茶种茶,茶农户均收入31746元。

昌宁茶目前已出口俄罗斯、法国、英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日本、德国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是昌宁县的重要产业,更是昌宁的窗口和桥梁。外地人因茶知昌宁、来昌宁,本地人因茶开始走出深山、了解世界,同市场经济接轨,交往交流交融在茶叶的采制销运中悄悄发生着。


千众过茶汤 茗香情意长


茶是昌宁人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更是昌宁民族文化的见证。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茶是生活、是文化、更是民族精神。茶文化通过味蕾的记忆传承,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早已深深镌刻在昌宁各族群众的血脉之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内涵,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昌宁县依托县域内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建设成“云南省茶文化创作基地县”。2013年以来,通过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在全县40所中小学建设茶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多次组织开展茶艺茶道培训,培训中级茶艺师300多人,累计组织茶艺培训1500余人次。广泛开展茶文化创作与挖掘,把古茶树保护利用与弘扬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出版了《昌宁茶叶志》《昌宁古茶树图谱》《茶画昌宁》等一批书籍,制作了《昌宁红》《就想来昌宁》《红茶飘香》等一批茶歌,编撰《昌宁茶文化进校园教程》,用于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教学工作。

昌宁县提倡生活茶艺,把茶文化向城乡、家庭和社区渗透,牵头茶企每年到乡镇开展茶艺培训2次,组织群众学习品茶知识,学会泡茶技艺。

弘扬茶文化从娃娃抓起,组织开展少儿茶艺培训,把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中国茶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去,培养青少年对茶的兴趣,让青少年学习茶德,体会饮茶精神,陶冶情操,升华爱国感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各民族情感在品茶论茶中愈加亲近。各族群众通过茶事文化活动、茶艺茶技展示,中华文化的认知、传承、发扬也在一盏盏“琥珀金汤”中荡漾开来……

澜沧江畔,一片小小的茶叶见证了历史的奇迹,也让人们看到了茶树下民族团结进步的未来。


   (图片由昌宁县委统战部民宗局提供)


澜沧江文艺
澜沧江文艺是一个由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主办的平台,旨在成为一带一路文艺展示的平台,以及澜湄文化的交流园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