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272《五国伐秦无功》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秦)[齐]弗欲。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阴也。秦王贪,魏冉妒,则阴不可得已矣。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阴必得矣。得阴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齐王必无召呡也。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bìn)之。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后合与踦(qī)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天下争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阴,一矣。“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衡]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阴,二矣。“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疆)[强]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信)[倍]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必不得阴,三矣。“天下争秦,秦坚燕、赵之交,以伐齐收楚,与韩呡而攻魏,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而燕、赵应之。燕、赵伐齐,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南阳、高,伐魏,绝韩,包二周,即赵自消烁矣。国燥于秦,兵分于齐,非赵之利也。而君终身不得阴,四矣。“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曹)[财]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救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阴,五矣。“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胜)[滕]焉。秦起中山与(胜)[滕],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无讲,则阴必得矣。奉阳君曰:‘善。’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阴。”【注释】
[1]五国伐秦无功:赵、燕、韩、魏、齐五国攻秦,因各国观望、猜疑,故无功。
构:和解。
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乃皆朝魏。——《韩非子·说林下》
翟璜,魏王之臣也,而善于韩,乃召韩兵令之攻魏,因请为魏王构之,以自重也。——《内储说下》
[2]齐:原作秦,据鲍本改。
[3]苏代谓齐王:据《战国纵横家书》等,可知此苏代当是苏秦之误。
[4]以为:犹已为;已是。以,通“已”。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陶潜·《赠长沙公诗序》
前后之相随,长短之相形,推而广之,万物之理皆然也,不必更言其余。然老子为书,比其余诸子以为简要也。——涵芬楼本《说郛》卷七六引宋欧阳修《六一笔记·老氏说》
[5]阴:学者据史实考证,阴字为陶字之误。下文诸阴字误同。译文从之。
[6]坚约:坚定的信约。
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汉书·萧望之传》
[7]雄飞:比喻奋发有为。
大丈夫生当雄飞,安能雌伏!——《东观汉记·赵温传》
雄飞有望,岂惟京兆之丞。——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但得有心能自奋,何愁他日不雄飞?——清·秋瑾·《赠徐小淑》
[8]大吏:大臣;大官。后称独当一面的地方官。
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史记·秦始皇本纪》
惟其大吏无所属,而莫为之长也,则课之所宜加。何者?其位尊,故课一人而其下皆可以整齐。——宋·苏洵·《上皇帝书》
成进士,授彰德府推官……大吏易守礼儒生耳,何知吏,已,更以他疑狱试守礼,守礼平亭尽允,大惊服。——明·何乔远·《名山藏·臣林记·葛守礼》
[9]免:通“勉”,勉力,尽力,努力。
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也。——《荀子·王制》
免耕杀匿,使农事得。——《吕氏春秋·辩土》
祥曰:“不能杀袁、刘,安得免寒士?”——《南齐书·刘祥传》
[10]宾(bìn):通“摈”。摈弃;排除;拒却。
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书·多士》
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庄子·达生》
大王收率天下以宾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史记·张仪列传》
设使世祖之子男于今存者,既身是戚蕃,号为重子,可得宾于门外,不预碑鼎之事哉?——《魏书·礼志二》
[11]复合:重新联合或聚合。
[12]踦(qī)重:偏重。踦(qī):偏重。
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羁重者矣。复合与羁重者,皆非赵之利也。——《战国策·赵策四》
[13]后合:鲍本等作复合。
[14]衡:原作衍,据金正炜说改,衡同横,指连横。
[15]强:原作疆,据鲍本及《札记》改。
[16]倍:原作信,据鲍本改,益也。
[17]太原:《史记正义》引作太行,当是。
[18]消烁:同销铄,熔化,消除。这里指削弱。
[19]财:原作曹,据鲍本等改。屈:尽也。
[20]起:立也。滕:原作胜,据郭人民等说改。滕国灭于宋,中山灭于赵,秦复起二国,故下文称赵宋同命。
【译文】
赵、魏、韩、燕、齐五国联合攻打秦国,没有取得成功,罢兵休战而驻兵在成皋。赵国想与秦国讲和,楚、魏、韩三国准备响应,但齐国不愿这样做。苏秦对齐王说:我已经为您会见了奉阳君李兑。我对奉阳君说:各诸侯国离散合纵联盟去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占据宋国,魏冉必定会妒忌您得到陶邑。秦王贪得无厌,魏冉又非常妒忌,那么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了。假如您不与秦国讲和,齐国必定进攻宋国。齐国一旦进攻宋国,那么楚必定进攻宋国,魏国必定进攻宋国,燕、赵二国也会相助。五国军队进攻宋国,不出一两个月,必然拿下陶邑之地。拿下陶邑然后与秦国讲和,秦国即使有什么变故,那么您也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如果不得已而一定要与秦国讲和,那么就希望五国坚守旧约。希望能由赵国和您一起领导大家,和韩国的重臣一起去鼓励齐王合纵,齐国就肯定不会召回亲秦的韩呡。您就让我来监督盟约的执行,如果盟国中有违背盟约的,就让其他四国共同攻打它。如果五国没有违背盟约的,而秦国侵略同盟国家,五国就坚守盟约以共同抗拒秦国。现在,韩、魏两国与齐国互相猜疑,如果五国不坚守盟约而贸然与秦国讲和,我担心盟国会出现大的内乱。其结果不是齐、秦两国联合,就是各诸侯国要么倚重于秦,要么依附于齐。齐、秦联合或诸侯国倚附其中一国,都对赵国不利。再说,诸侯国解散合纵联盟而侍奉秦国,那么秦国就能控制天下。秦国一旦控制了天下,那么还有什么诸侯国可言呢?我希望您尽早考虑这件事。各诸侯国竞相侍奉秦国,有六种情形,都对赵国不利。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国接受齐国结盟,并与背信弃义的各国恢复交往,以此控制中原地区,那么就会向赵、魏、韩三国索取利益,这是秦国可采取的一种举措。秦国实行这种举措,会对赵国不利,而您最终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一。天下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王就会让韩呡去齐国任事,让成阳君执掌韩国事务,让魏怀当魏国的国相,恢复连横阵线,与赵、燕两国交好,像王贲、韩他等人都再度被起用掌权,这是秦国可采取的一种举措。秦国实行这种举措,对赵国不利,而您又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二。各国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王接受齐国和赵国,三个强国结盟以后,就会控制魏国而索取安邑,这是秦国可采取的一种举措。秦国实行这种举措,齐、赵两国都会响应,魏国不等秦军进攻就会主动献出安邑来争取秦国的谅解。秦国取得安邑这样富饶的地方,又和魏国交好,那么韩国必定向秦国称臣。秦国会以魏国献安邑相比,要求赵国割地。这是秦国可采取的一种举措。秦国这样做,会对赵国不利,而您一定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三。天下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国就加强与燕、赵两国的邦交关系,并联合楚国进攻齐国,联合韩呡进攻魏国,这是秦国可采取的一种举措。秦国实行这种举措,燕国和赵国响应。燕、赵两国去进攻齐国,战争刚一开始,秦国就会趁机联合楚国进攻魏国,不到一两个月,魏国肯定会破亡。秦国占领安邑,堵塞女戟,韩国在太行的地盘就被隔绝。秦军经轵道、南阳、高,进攻魏国,断绝韩国的后路,包抄东周和西周,那么赵国就自然而然被削弱了。国家被秦国削弱,军队被分去进攻齐国,这对赵国不利,而您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四。天下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国加强与赵、魏、韩三国的邦交关系以进攻齐国,使其国势削弱财力耗尽,而军队又分散到东边的齐国,秦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夺取安邑,这是秦国可采取的一种举措。秦国实行这种举措,您于是去援救魏国,这样就是以进攻齐国已疲惫的军队,去与秦军交战;您如不去援救魏国,韩、魏两国怎么能避免与秦国联合呢?您的国家正在被别人算计,而您又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五。天下诸侯竞相侍奉秦国,秦国于是假装仁义,复兴灭亡的国家,接续绝祀的国家,巩固面临危险的国家,扶持衰弱的国家,审定无罪的君王,一定会恢复中山国和滕国。秦国复兴中山和滕,赵国的命运就会同宋国一样了,哪有闲工夫去考虑陶邑?这是其六。所以说您一定不要与秦国讲和,那么陶邑一定能得到。奉阳君说:好。于是放弃与秦国讲和,联合齐国和魏国,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