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能不能不要去上班?如何回答比较好?

文摘   2024-11-03 13:42   北京  


对于很多职场妈妈们来说,都要经历上班前孩子哭闹的心碎。

出门前的告别彷佛一场“生离死别”,抱着妈妈的大腿,拽着妈妈的包,不断说“妈妈不要走,妈妈陪我。”“妈妈你能不能不去上班?”



孩子哭闹是分离焦虑的表现,他在意的,信任的人离开,他心里害怕,心里慌慌的,所以会歇斯底里地哭泣。随着孩子逐渐明白分离并非永久的而逐渐缓解。

孩子从难以接受,痛苦不已发展成欣然接受需要过程,哭闹是孩子在表达情绪,他们自己也在想办法消化自己的难受。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如果你发现孩子开始问问题了!恭喜你!
这是孩子情绪处理能力的提升!
孩子已经用语言表达情绪,表达疑问。疑问的背后是他们的思考,他们已经开始在思考这些事之间的联系了!



有的家长会说“我这么辛苦上班,不都是为了养你!”
是呀,父母的辛苦都是“我”造成的,这都是“我的错”。
父母说这话,可能是想让孩子学会感恩,但往往孩子接收到的都是“愧疚感”,日复一日会化为“我不配”。这就是孩子不自信的根源。
 
“因为咱家没钱啊!我要有钱就不去上班了!”
上班就是为了赚钱,我有钱那是不是就不用工作了?
我遇到过,中学生说我家里有的是钱,我不用工作,我不用学习考大学,所以我现在不上学。
 
我们想传递给孩子的是钱很重要,如果有了钱就可以解决一切?好像也并不是。



“为什么要上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我们告诉孩子什么是分离与独立,什么是工作的好机会。
 
是让孩子安全感满满,还是让孩子内疚怯懦?
是让孩子对“工作”充满期待,还是对工作厌恶讨厌,这个答案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需要去上班,这是爸爸妈妈的事情(爸爸妈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开心啊)同时我们还可以赚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我很喜欢一本绘本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去上班,宝宝去幼儿园。宝宝画画,爸爸要去给学生上课,妈妈要去给小朋友看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

 

爸爸妈妈爱宝贝,但是也有自己的事情,工作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出去聚会,学习也是爸爸妈妈的事情,宝贝也有自己的事情,去上幼儿园,看自己喜欢的书,和小朋友一起玩……

 

赚钱了,我们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给宝贝买玩具,也可以给爸爸妈妈带来成就感。

 

等我们做完自己的事情,就又会幸福地在一起了。分离不影响我们爱着彼此。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因为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工作,有的人需要工作。有的人的工作就是在家里照顾宝贝,有的人是出门工作。



 我们可以用孩子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
比如,老师。
把小动物排排坐,给小动物讲本书,我们念一个词小动物跟着念个词。
比如,销售。
我有一大兜玩具,要卖给谁呢,给小象一个什么玩具呢?给长颈鹿一个什么玩具呢?
工作就像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一样,有人负责找玩具,有人负责搭建,有人负责装饰,大家一起完成一个积木搭建。

 

图片来源:崔玉涛养育中心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体验理解工作,比如带着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让孩子理解爸爸妈妈要去做什么。
 
 可以外出去观察别人不同工作,理解工作,清洁工让环境更整洁,司机能够让人到达要去的地方等等。每个人做不同的工作,我们相互帮助相互服务。
 
 也可以通过家家游戏模拟工作流程,比如开车做司机,餐厅,卖东西,医生等等,让孩子自己体验,学会团队合作,学会表达。

 还可以买与职业角色相关的书,通过阅读了解。
 
我想也一定有爸爸妈妈想说,有必要这么复杂吗?我上班确实就只是为了挣钱啊?如果我有钱,我就不去上班了。
 
是的,对于成人,上班、工作确实很大程度上只意味着挣钱、养家。

但对于正在看世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也是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的初次认知和美好幻想。

我们真的要让可爱的孩子为成年人的疲惫买单吗?早早地限制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期待?

也许我们的孩子未来可以因为理想和热爱从事一份工作,他们可以赚钱,实现社会价值,也可以由心地感到快乐。


更多内容推荐



崔玉涛养育中心
崔玉涛养育中心,一个“育家长”的园地,带父母们从心态上寻求“自然养育”的真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轨迹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