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汽车业:此起彼伏的减员,一波一波的增员

汽车   2024-09-11 17:15   上海  

--设中国汽车HRD为“星标⭐”,及时收到文章更新--

裁员潮下,车企员工被漫长的焦虑与不确定性所笼罩,HR工作者也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



最近,“某外企大裁员,员工排队抢着被裁”的新闻上热搜。传东风本田大裁员 “很体面”,不但补偿“N+2+1”,还为被裁员工举办欢送仪式,所以员工排队抢名额。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风本田为优化人员提供了丰厚补偿,但并不意味着企业财大气粗,相反,这是整个行业在严峻挑战下,共同勒紧腰带、力求生存的缩影

在裁员潮的喧嚣之下,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正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如日中天,以其前所未有的活力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格局,促使那些掌握先进技术、勇于创新的企业崭露头角;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期待值持续攀升,智能化、网联化等前沿技术成为他们购车决策中的重要考量。这一系列变革,不仅重塑了汽车行业的面貌,也悄然推动着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新一轮角色转换与调整



裁员补偿哪家强?

最近几年,汽车圈裁员不断。论裁员补偿,日系车企普遍慷慨

据悉,东风本田此次人员优化的补偿政策,按照法律法规制定,但优化本身是自愿原则,自己主动申请。裁员补偿方案设定为“N+2+1”,相较于行业内众多车企,其慷慨程度尤为突出。具体而言,“N+2”构成了基础赔偿框架,其中“N”代表员工服务年数,每多一年即多一个月薪资;“2”则直接对应两个月工资作为额外补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月奖金作为特别奖励。鉴于东风本田建厂历史悠久,员工平均工龄较长,且薪资随工龄递增,因此,服务满十年的员工所获补偿金额可高达20余万元。

如此丰厚的补偿措施,使得员工在面对裁员时,并未展现出普遍的悲观与沮丧。相反,东风本田的员工以一种极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了主动“争取”裁员名额的现象,场面颇为“壮观”。

类似情景数月前已在广汽本田上演。今年5月,广汽本田的裁员过程同样和谐有序,也采取了自愿报名的方式,最终约有1700名员工积极响应。广汽本田为这些离职员工提供“N+2+1.8”的补偿方案,其中“1.8个月”很可能为奖金部分。众多老员工因工龄较长,欣然接受了这份丰厚的“离别礼”。当时,有网友分享了自己或亲友的经历,表示在广汽本田工作24年的员工能获得超过80万元的赔偿。

另外,去年7月,广汽丰田在与劳务派遣公司终止合作、解除千余名劳务派遣员工合同时,所提供的赔偿方案包括“经济补偿金+代通知金+感谢金+预发奖金+额外支付7月22-31日工资”,整体也相当于“N+3”水平。

外资车企方面,特斯拉也为离职员工提供了颇为丰厚的补偿金。今年三四月间,特斯拉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其中国上海工厂涉及员工超过2000人。起初,特斯拉上海工厂拟定的赔偿方案为“N+1”,但CEO埃隆·马斯克公开表示,部分遣散费用过低,不合理。随后,特斯拉中国将裁员补偿标准提升至“N+3”,优于大多数车企。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被裁员工纷纷表示,离职手续处理迅速,补偿金到账高效。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企业日益将舆情管理视为关键要务,同时对员工权益的维护与尊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多企业试图通过合理的补偿方案来减少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此类调整对员工生活的冲击。在不懈追求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优化的同时,一部分前瞻性企业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们意识到,先构建起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固根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裁员风波背后的行业巨变

东风本田裁员风波的背后,也不禁让人唏嘘,曾经风光无两的合资车企竟然纷纷陷入了这般跌跌不休的境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深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完善的销售网络,迅速崛起,销量屡创新高。完善的制度流程、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引了众多985、211院校优秀毕业生的竞相加入。

然而,时至2022年,比亚迪以181万辆的销量首次超越一汽-大众,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首次领先,预示着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开始受到严峻挑战,逐渐走向瓦解。合资的溃退从韩系、法系开始,颓势逐渐蔓延至以性价比著称的日系品牌,并有向豪华车领域,尤其是BBA(奔驰、宝马、奥迪)所属的德系品牌扩散的趋势。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大关,达到51.1%,新能源车在整体乘用车零售销量中的占比首次超越燃油车。8月,这一数字更是刷新纪录,攀升至53.9%。这标志着我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新能源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反观合资车企,形势堪忧。近期,从中汽人发布的《2023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和《2023年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简称“对标报告”)各项数据指标来看,合资乘用车的销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增速以及人员流动、人均工资增幅均处于负值。

来源:对标报告

面对销量下滑、产能过剩的困境,合资及外资车企纷纷采取裁员、关闭工厂等措施以降低成本并谋求转型。上汽大通被曝关闭钉钉考勤打卡,启动内部裁员;东风本田紧随广汽本田之后,今年亦启动了裁员计划,预计影响员工达2000人;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对部分劳动合同到期员工不再续约;上汽通用则多次传出停产裁员放假的消息,计划通过“高温假”安排生产线员工放假,并曝出今年将完成30%的裁员。

外资车企方面,大众近期宣布将对内部品牌进行全面重组,以深化成本削减计划,甚至可能关闭德国本土的工厂,这或将成为87年历史上首次关闭德国工厂,涉及2.5万名员工。如前所述,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宣布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裁员计划,比例超过10%。而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也在今年进行了多轮裁员。

随着汽车行业的转型,零部件供应商也面临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电动汽车与燃油车所需零部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传统零部件需求减少,所以裁员阴霾不仅笼罩了整车企业,更波及了汽车产业链下游供应商。英特尔、采埃孚、大陆集团、博世、法雷奥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宣布了裁员计划。

合资车企的裁员和人员流失,是汽车工业进入深度转型期的重要信号。这一过程虽伴随阵痛,但也为其提供了重新定位和升级的机会。对合资车企而言,能否成功转型、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将决定其未来命运。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是向更高技术含量和绿色发展方向迈进的关键一步。



加大投入,自主车企负重前行

与合资车企在业务线和人员上的紧缩策略截然不同,自主车企却在艰难中持续扩张。
据权威数据揭示,众多自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倾注巨资,但回报却远未及预期,亏损似乎成了难以摆脱的阴霾。在价格战的大背景下,2023年市场上新能源车型总数达403款,然而平均每款车型月销量仅徘徊在1500辆左右,众多乘用车品牌中,真正实现盈利的仍是凤毛麟角。在10家上市乘用车企的激烈竞争中,仅有比亚迪、奇瑞、吉利和理想脱颖而出,实现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这无疑凸显了自主品牌盈利之路的艰辛与坎坷。

然而,面对重重困难,自主车企并未退缩,而是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赛道上奋力疾驰。为了在这场行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它们不惜重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尽管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带来显著的盈利,但却是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令人欣慰的是,从整体趋势来看,自主乘用车的利润总额已经成功由负转正,逐渐展现出造血能力以及向好的经营态势。根据《对标报告》的数据,自主乘用车板块近五年的销量平均增长率高达19%,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也达到了25.6%。
与经营态势相应的是,自主车企的人员储备也在持续增加。据汽人资深研究员黄晓静介绍,近五年来,汽车行业除自主乘用车人员大幅增长外,其余板块均在缩减。自主车企在增员方面表现突出,近五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3%,其中2023年自主乘用车离职率为10.9%,入职率则高达20.7%,入职与离职之差接近10个百分点,显示了自主车企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和吸引力。从人员结构来看,管理技术和非管理技术人员均呈现流入状态,而研发领域的流入尤为明显。

来源:对标报告

回顾过去一年,比亚迪增员13.34万人,吉利增员1.1万人,长安增员0.62万人,蔚来增员1.22万,理想增员0.6万。这些数字充分证明了自主车企在人才储备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特别是比亚迪,去年校招人数高达3.18万人,今年虽然校招人数有所缩减(控制在1.13万人),但硕博比例却高达67%,其中博士占比为10%,78%全都是研发岗位,这足以看出比亚迪在深耕技术、补充弹药方面的魄力。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奇瑞的研发团队已经从过去的一两千人扩张到现在的2万人,团队实力更加雄厚。为了扩大产能,奇瑞还先后收购了东南汽车和日产西班牙工厂。

此外,去年1月12日,极氪汽车宣布开启全球招聘计划,招聘规模超3000人,覆盖智能驾驶、软件及电子、用户增长等多个中心岗位,分布在硅谷、哥德堡、北京、上海等全球30多座城市。而集度汽车武汉总部项目落地并启动招聘,据集度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招聘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前后端开发、服务端开发测试、地图开发、智舱开发、整车工程开发等等。

同时,理想等车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裁员后,仍在大量招聘,为未来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前段时间,理想汽车传出招聘的岗位达到3257个,涉及汽车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智能与信息技术、自动驾驶等各个领域,其中市场与销售服务岗位达2418个,占比超74%。
为了实现2024年销售80万辆汽车的目标,理想需要配置更大规模的团队才可以实现。2023年9月秋季战略会,理想确定了大规模招人的计划,随后各部门开始加快招人速度。根据公开信息,理想的销售服务运营团队在2023年7月时人数还不足200,而到了2024年初已迅速增长至近1000人;同样,智能驾驶部门也从2023年初的约600人扩充至2024年初的近1000人。

总之,自主车企在承压中奋力疾驰,不断加大投入、扩张团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相信会有更多坚持长期主义、不断投入的自主车企迎来盈利的曙光。


近期活动



中国汽车HRD
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是经国家民政部、国家人社部批准注册的国家级行业人才工作社团机构。致力于汽车人才的研究、培训、交流、服务等,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