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形容虞书欣带来的惊喜呢?看了《中餐厅》,对她印象非常深刻,觉得她就像一部充满反转又合乎逻辑的热热闹闹的情景喜剧。
比如众人陷入初识的尴尬时,她无比自然地跟所有人搭话活络气氛,并指挥所有人拍照,给每个人单独P图想文案,充满奉献精神;
下一秒,她在一片赞扬声中,毫不客气地批评刚认识的广坦做的包子。气氛冰冻一秒,她理直气壮地说:“今天我不批评,明天我们就会被客人批评。”
又比如餐车经营不理想,她拿出毛绒小话筒,穿着公主裙,对过往行人撒娇发嗲:“美味的中国食物,试试看嘛。”
下一秒,她转过头横眉冷对林大厨:“你决定做炸猪排是个错误。太慢了!”
难怪后期对她无限偏爱,给她的各种特写和效果都比别人多。作为一个明星,她鲜活有魅力,观众看得欲罢不能。
更神奇的是,她直言不讳却不怎么得罪人。林大厨数次被她怼得下不来台,却仍一见到她就漾起慈父笑,还主动收她为徒。
综艺是窥见人内心的镜子。在中餐厅这个劳累繁杂的项目里,她是简单舒展的,有想法就执行,有问题就解决,直来直去,从不内耗。
很多人说她正能量、善于提供情绪价值,但这只是结果。砍掉心里的杂念和枝枝蔓蔓,才能积攒出能量向外发散,这是一门很难的功课。
2020年有档综艺,叫“送一百个女孩回家”,虞书欣参加了其中一场访谈。这场访谈拍得像心理学纪录片,在失准的主持人面前,虞书欣做了一场精准示范:如何在职场中消化同事的质疑和敌意,且不被对方的焦虑影响。
课题分离
从观者角度看,主持人丁丁张职业素养确实有待提高。
一方面他对流量女艺人有刻板印象,总想揭开虞书欣的“假面具”;另一方面他对采访内容有主观预设:虞书欣是被媒体教化、受成名影响的流量明星。虞书欣并没按他的剧本回答,因此他显得非常焦虑和不耐烦,反复质疑对方是在自我包装。
比如两人初见寒暄,虞书欣说自己右脸比较上镜,请求丁丁张站在左侧采访,丁丁张却突兀地问:“美这件事对你很重要吗?”
比如虞书欣回答自己最喜欢的三句话,丁丁张不屑地评价:“都是一些流行词汇,节目slogan。”
再比如虞书欣回答问题时手舞足蹈,丁丁张问:“你真的有那么单纯吗?你现在是不是在营业?”
丁丁张反复向虞书欣宣泄自己的焦虑:“我担心你的输出都是烂熟于心。”“总觉得你说了很多,但没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我想要挖掘的东西,你可能没有。”
在这种近似PUA的反馈下,采访对象的情绪和输出一定会受影响。但虞书欣却基本全程保持情绪稳定,甚至常常表达善意。
节目后半段,两人探讨起这个问题,虞书欣说:“你的反馈让我差点觉得我不够有深度,但我想了想,发现是你的问题。你希望我输出你想的那种痛苦挣扎,但我就是很简单很快乐,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这么说看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因为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不为情绪所左右。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两个人进行的是平等合作。虞书欣的课题是:充满能量地面对镜头,配合主持人,进行真诚而言之有物的输出。她做得很好,即使已经工作了一天,身体不舒服,仍然保持很好的状态,还主动把打光灯借给节目组。
丁丁张的课题是:做好功课,设计合适的问题,采访过程中随机应变,尊重被访者的个性。现在看来,每一步都没做好。因为自己没做好而焦虑,进而把焦虑投射在被访者身上,认为对方不具有应有的深度,这是作为主持人严重不专业的表现。
但是,以上只是一大堆身为旁观者的理性分析。作为当事人,能做到课题分离并不简单,需要的是自我接纳和反复训练。
真正强大的人愿意接受自己的现状,因而不必从他人身上寻求自我认同。
好比面对丁丁张的质疑,虞书欣回答:“观众如果喜欢有深度的演员,可以去看某某的表演,而我的任务是给大家带来简单的快乐。”
接纳自己,就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柔软和坚韧的内心。这是成为强者的第一步。
横向关系
所谓横向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平等。与其相对的是纵向关系,也就是上下级权力关系。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只能用其中一种方式去思考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只要与某人建立了纵向关系,就会不自觉地用“纵向”心理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是不健康的。
纵向关系不好,是因为关系中的上位者会不自觉地操纵其他人,而下位者会感到自卑。一个人在众多人际关系中不可能永远处于上位,于是他时而自卑时而自负,造成痛苦。最典型的是李佳琦,平时作为富人被捧着,直播时又要捧着网友,造成心理失衡。
虞书欣的很多反常识举动,来源于她习惯将一切关系处理为横向关系。
参加《中餐厅》,黄晓明既是店长也是资本,用纵向关系考虑,是当之无愧的上位者。虞书欣给他拍照时却没大没小地吐槽:“谁教你要咬眼镜腿的?你们那代人是不是都这样拍照?”
还有她责备林大厨决策失误,林大厨对着镜头抱怨说这样自己很没面子。虞书欣义正词严地回答:“我现在说了你,观众就不会再说你了!”
被她批评的这些人,转过头来反而会喜欢她。因为她有理有据,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进步。
她所谓的综艺感和正能量的背后,是非常自洽的处世逻辑。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所以进入一个环境时,可以快速精准地判断自己能提供的价值。
比如参加《中餐厅》这个美食节目,她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没有其他人那样擅长烹饪。对此,她的做法是把自己擅长的其他技能点满,比如提供情绪价值、设计菜单、推销产品、检查各个流程的顺利运转。
看似简单,其实要求对自己定位非常清晰,工作量也很大。光是检查各个流程,对全局把握的要求高,也很花时间。好处是这样做展现了极高的不可替代性,收获了有益的人际关系和观众缘。
阿德勒说,归属感是靠付出获得的。换句话,“不要问别人给你带来什么,要问你给别人带来什么”。
这句话现在被解读为资本家画饼,但我们可以换个方向理解。不需要一味奉献,但要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上全力付出。这是在为幸福人生找到方向。
而用横向关系去思考,相当于为通向幸福的路扫清障碍。
适度发疯
在那档访谈里,面对丁丁张无穷无尽的打压和质疑,虞书欣的反应是尽量释放善意,同时给出逐步加强的暗示,希望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礼。
比如两人刚见面,丁丁张问选通告的标准,虞书欣说:“我现在喜欢有质感的,我看过你们节目,觉得有深度。你看我的输出是不是挺多挺好的?”既给足节目面子又主动询问反馈,表达出了极大的真诚和配合。
结果丁丁张说:“是挺多的,但我特怕你给的都是烂熟于心的台词。”这反馈不专业且毫无建设性,你有什么根据判断别人是烂熟于心呢?
虞书欣没垮脸,笑着说:“但我都是在很真诚地回答,其实每次给的答案都不太一样。是否烂熟于心,取决于你问的问题。”
这是第一次暗示,说得嘻嘻哈哈,但敲打很明显:分清彼此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无奈主持人钝感力太强,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两个人吃烧烤时发现鸡翅糊了,虞书欣为了缓和气氛,开玩笑:“太火了,糊了。”主持人立马追问:“这是不是你害怕的状态?”
虞书欣说:“你怎么那么会见缝插针啊,非得从我这里挖到点什么。”
这是第二次暗示,对于一个全程笑眯眯的女明星,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不满表达。
但丁丁张仍穷追猛打,在虞书欣掏心掏肺地叙述做艺人的痛苦时,丁丁张第n次跟她确认:“你说这些是不是在营业?”
虞书欣收起笑,对主持人严肃地说:“这个问题你问了好多遍,我从来都没有营业,再说我要发火了。”说完黑脸,节目现场瞬间鸦雀无声。这是她对主持人下的最后通牒。
阿德勒说,人活在世上,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如果追求100%的认同,等于在讨好无数种价值观,最终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失去自我。
发疯是一种策略。在观众看来,虞书欣发疯发得有理有据,先礼后兵。在层层递进的暗示后,边界仍受到侵扰,于是通过发怒来震慑整个节目组,迫使他们改变采访策略。这不是冲动的情绪发泄,是理性的自我保护。
因此,发怒后能迅速平复心情,继续录制节目,不会继续愤怒内耗。这是因为发疯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而虞书欣也熟练做好了课题分离。
这些心理学概念看似简单直接,实现起来却会发现并非如此。归根结底,需要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完整看法,在实践中反复训练。
比如虞书欣的目标是通过当明星赚大钱,从这个目标倒推,为了接到尽可能多的活动,她需要维持积极正面的艺人形象。所以受到主持人刁难也没关系,因为观众有自己的判断力。重要的是在刁难下,虞书欣自己如何反应。而她的种种理性睿智的表现,反而有助于巩固粉丝。
本文提了很多次阿德勒,是因为我自己最近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心理危机,陷入抑郁中不可自拔。在没更新的两个星期里,我情绪消沉,肠胃紊乱,日夜颠倒,还去看了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拯救了我,让我看到了一点破局之法。
对于被各种人际关系困扰的朋友,我强烈建议大家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它梳理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实践中遇到困难的各种解法。这些世界观需要从底层开始学习,以我的水平,一篇文章可能无法讲清楚。
书很好读,逻辑是慢慢推进的,读完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开阔而自由的世界。
随缘放个链接,网上也有免费的电子书,重点是要去读,去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
谢谢你收看本期文章,希望它给疲惫的你带来小小的心理按摩。
更多阅读:
订阅“熊熊拿铁”,持续接收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