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2022年冬奥会过后,许多人就对谷爱凌颇有微词。但这种批评并未成为主流舆论。
“早C晚A”也不是什么新名词,2022年,大家就发现谷爱凌在中国学习奥数回美国考试,在美国学习滑雪来中国夺冠,在中国赚钱回美国花,是个精致利己的商人。
从头到尾,谷爱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巴黎奥运会中美两边社媒的区别运营让网友怒称“双面人”,但这种做法跟她前21年的生活方式一以贯之,谷爱凌本人并没变。
不是她突然露出了狐狸尾巴,而是她横空出世的时机太恰当,完全满足了人们对女性偶像的期待,掩盖了更本质的东西。而如今,其他团队包装出了更完美的竞品,两年前冬奥会带来的光环又基本消退无踪,大家得以从当时的狂热追捧抽离出来,于是会愤怒地觉得,自己当初被谷爱凌“欺骗”了。
两年前,中国的女性主义在高速发展,女性们从千百年的教化中醒过来,接触各种理论,进行各种探讨,摩拳擦掌,探索征服世界的可能。虽然理论渐趋成熟,但是缺少踏实接地气的女性模范,大家谈论的还是金斯伯格大法官这样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人物。于是,谷爱凌咬着韭菜盒子,讲着纯正的北京话出现在人们视野时,给年轻女性们带来了强烈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感部分源于包装后形成的错觉:如果我像她那样努力,我也可以成为世界巨星。
因此,少部分人指出谷爱凌背后的巨大资源加持以及她精英的傲慢时,女性集体反扑,因为“否定她就是否定我成功的可能”。
这种反扑让粉丝对谷爱凌形成更加牢固的认同感,为她的商业价值提供了基础。这并不是不理智,而是时代所需。在男权社会,女性急需看到一个成功的典范,谷爱凌团队提供的叙事恰好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样本,而她的成功是否可复制,以及是否靠侵占底层女性的资源成功,并不是当时的女性最在意的话题。
群众想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叙事,一个饱满立体的女性形象,在谷爱玲之后,郑钦文的团队做到了。谷爱凌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于是大家对她“祛魅”了。
对谷爱凌的嘲讽,确实包含一定程度的嫉妒和厌女情绪,比如知乎将她蔑称为“谷圣”,对她的外貌挑三拣四,各种营销号恶意揣度她嫉妒郑钦文。事实上大家不会把张继科叫成“张圣”,不会挑剔潘展乐的相貌,也不会因为刘翔接了某个代言,就觉得他抢了姚明的商业资源。两个人没合照并不能说明什么,把谷爱凌和郑钦文放在对立面,还是说明大家对顶级女性运动员赚钱这事不习惯。商业包装越来越成熟后,情况会慢慢变好。
一个人如此大规模的走红和口碑逆转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谷爱凌仍然是一个运动天才,实力与心态超一流的王者,她带给女性的力量也是实实在在的 。只是风口不长久,舆论瞬息万变,她注定回落到与绝对实力相对应的位置。
现在是谷爱凌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要维持长久的成功,除了滑雪上的持续训练外,她需要更多地审视自己吃到的时代红利,倾听时代的心跳,并认清鱼和熊掌终究只能得一头的现实。早C晚A不是长久之计,作为归化运动员,彻底的切割早晚需要发生,晚发生不如早发生。
订阅“熊熊拿铁”,持续接收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