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升高的十种原因一文汇总

学术   2024-11-03 19:49   上海  

一、什么是D-二聚体

D - 二聚体是一种由纤维蛋白单体在活化因子 XIII 的作用下发生交联后,再经过纤溶酶水解而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降解产物。从通俗角度来讲,D - 二聚体可以理解为血凝块在特定过程中被降解后所产生的物质,它主要用于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是一个能够特异性地标记纤溶过程的重要指标。

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在DIC诊断中,D-二聚体阳性率达 100%,特异度达98%,在临床中已被认为是最具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价值的指标。
D-二聚体在DIC早期就显著升高,随病程发展,D-二聚体持续升高10倍以上。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专题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2|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主诉有撕裂感、腹痛、恶心、背痛等临床症状就医。主动脉内膜破裂后,大量动脉血进入血管壁内形成夹层动脉瘤,在凝血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大量的血栓,导致D-二聚体显著升高,D-二聚体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高

3|心血管疾病

多项研究表明,随着心功能恶化,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进行性改变导致动脉内斑块不稳定或者破裂,进而激活凝血系统。由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先于心肌坏死,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敏感标志物

4|脑血管疾病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后第 1 周轻度增高,2 ~ 4 周显著增高,恢复期( >3 月) 则与正常水平无差异。与正常情况相比,D-二聚体平均水平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24 h内、24 h后、1周后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2、0.018);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时才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并且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存在相关性(P=0.039),D-二聚体高水平的患者病死率也增高(P=0.017)。

5|静脉血栓栓塞(VTE)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阴性的D-二聚体可以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但由于特异性较差,阳性并不能诊断VTE,可联合静脉超声检测。溶栓治疗是血栓性疾病的一项根本治疗措施,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动态观察D-二聚体值变化可以指导溶栓给药并评价治疗效果。

6|妊娠子痫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凝血活化与纤溶增强,导致微血管血栓与 D-二聚体增高。正常妊娠妇女血液处于适度高凝状态以预防产时出血,与健康孕妇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先兆子痫的孕妇D-二聚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7|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往往升高。肿瘤的恶性侵袭性生长可激发凝血级联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及后续被纤溶酶分解,引起血液高凝、D-二聚体数值升高。患者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等与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转移等密切相关。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细胞释放的多种促凝物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PL)在疾病初诊、复发时伴随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8|过敏性紫癜(AP)

AP 急性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增强,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9|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相比于非活动期,活动期内凝血-纤溶系统异常更加显著,当疾病缓解时才趋于正常。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 D-二聚体水平都会显著升高,且活动期时患者的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

10|肝脏疾病

D-二聚体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肝脏疾病越严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呈正相关。肝脏恶性肿瘤伴有D-二聚体增高,提示血栓形成及栓塞,对于病情判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梅斯肿瘤新前沿
肿瘤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肿瘤医生提供科研干货、前沿资讯、研究进展、最新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