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专家解读EADV银屑病新议题,看国产IL-17A抑制剂如何引领治疗潮流

文摘   2024-11-03 19:30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皮科专家带你看EADV 2024——EADV专场解读”第二场会议顺利落幕。



10月29日,适逢第21个世界银屑病日,由“医学界”举办的“皮科专家带你看EADV 2024——EADV专场解读”的第二场会议在线上召开。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孙良丹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开场致辞中,孙良丹教授高度肯定了该活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通过这样的大会精华解读活动,能及时传递和探讨国际前沿诊疗理念和研究进展,从而指导我国皮肤科医生临床诊疗,提升我国皮肤病诊疗水平。



早期启用生物制剂,或可维持长期疾病缓解


广州市皮肤病医院张三泉教授围绕本次EADV大会上发表的《银屑病持续缓解》的专题报告展开了解读。张三泉教授指出,生物制剂的问世,尤其是IL-17A抑制剂,已经显著改变了银屑病的治疗格局,提高了PASI 90和PASI 100的应答率,皮损完全清除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可实现的治疗目标。以国产原研IL-17A抑制剂赛立奇单抗为例,研究显示,赛立奇单抗持续治疗52周,PASI 90应答率高达84.1%,PASI 100应答率可达59.7%[1]


图1:治疗52周期间,PASI 90应答率和PASI 100应答率


张三泉教授强调,早期干预不仅能够减轻银屑病的疾病负担,改善预后,并且可以快速清除皮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PASI应答率[2]。此外,早期干预还可以通过减少用药剂量、延长给药间隔来减轻长期药物负担[3],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和精准化管理。


近年来,疾病修饰的概念被引进银屑病领域,在疾病早期启用生物制剂治疗可能减少或延缓慢性的病理改变,从而改善银屑病的自然病程。张三泉教授分析了IL-17A抑制剂在银屑病早期干预和疾病修饰中的潜力,强调了早期使用IL-17A抑制剂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实现银屑病皮损的持续清除,还能够改变银屑病患者的DNA甲基化谱,影响组织记忆建立,并延缓疾病复发[4-5]


深入剖析银屑病发病机制,揭示靶向药物治疗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霞教授带来了《银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前景》的报告。李霞教授指出,随着学界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IL-23、IL-17等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阐明,目前认为IL-23/Th17轴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通路[6]。各种靶向银屑病关键致病因子的治疗药物层出不穷,极大地提升了银屑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图2: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李霞教授强调,IL-17抑制剂目前主要有IL-17A抑制剂、IL-17A受体抑制剂和IL-17A/F双靶点抑制剂三种类型,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IL-17家族共有6个家族成员,其中,IL-17A是首个被发现的成员,也是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的成员,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效应因子[7]。此外,IL-17A也是银屑病共病发生的关键细胞因子[8]。因此,IL-17A抑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能,不仅能够高效清除皮损,还能够预防、减轻、延缓共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赛立奇单抗是由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IL-17A单克隆抗体,其Ⅲ期临床试验数据发表于国际皮肤病学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验证了在中国人群中快速持久的疗效和安全性[1]


挖掘银屑病人群差异,探索银屑病个体化治疗之路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耿松梅教授以《银屑病的人群差异》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银屑病的全球流行病学差异、种族差异,并剖析了银屑病人群差异产生的原因。耿松梅教授指出,银屑病在全球各地的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以及种族基因背景的影响[9]


银屑病的种族差异不仅体现在患病率方面,还体现在形态学、临床表现、治疗偏好等方面[10]。在银屑病人群中,小斑块银屑病是亚洲人群所独有的,而在欧美人群中更加常见重度的大斑块银屑病。一项研究比较了亚洲小斑块型、亚洲中间型和西方大斑块型银屑病皮损和非皮损皮肤中的基因表达[11],结果显示,在西方大斑块银屑病中,IL-17A和IL-17调节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较低,而亚洲小斑块银屑病中IL-17A和IL-17调节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增高,提示IL-17A抑制剂可能是更适合亚洲人群的治疗选择


图3:亚洲和欧美患者银屑病炎症核心细胞因子的表达


耿松梅教授强调,目前认为银屑病人群差异的产生是基因、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线粒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15]


大咖论道,畅谈银屑病诊疗管理


讨论环节,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从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柏冰雪教授的主持下,张三泉教授李霞教授耿松梅教授孙良丹教授围绕银屑病缓解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银屑病的治疗瓶颈、银屑病的个体化治疗及预防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见解。


张三泉教授认为,银屑病治疗药物的减停策略、生物制剂的转换等问题是银屑病维持缓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李霞教授指出,银屑病的反复复发、难治部位银屑病、药物安全性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管理等都是银屑病诊疗中面临的挑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点挖掘银屑病复发机制、探索早期治疗、联合治疗等不同的银屑病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耿松梅教授指出,我们在银屑病的临床诊疗中,可以通过临床外观表现观察、基因检测、微生物菌群检测等手段明确个体差异,从而为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实现个体化治疗。


孙良丹教授强调,银屑病是由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疾病,目前还无法通过单一的基因检测或生物标志物筛查来全面反映生物制剂的疗效。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挖掘到新的靶点或新的生物标志物,为银屑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总结

会议最后,孙良丹教授总结到,随着对银屑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新药和新理念层出不穷,皮肤科医生应持续学习,更新理念,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最佳治疗。未来,我们仍需要关注如何通过维持治疗和早期干预来减少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通过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Cai L, et al. Br J Dermatol. 2024 Feb 15:ljae062.

[2]Girolomoni G, et al.J Dermatolog Treat.2015;26(2):103-112.

[3]Eyerich K, et al. JAMA Dermatol. 2024 Sep 1;160(9):953-963.

[4]Iversen L,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3 May;37(5):1004-1016.

[5]Curdin Conrad,et al.EADV 2023.Abstract N: 1737.

[6]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7): 573 -625.

[7]Lynde CW,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4 Jul;71(1):141-50.

[8]Mrowietz U, Steinz K, Gerdes S. Exp Dermatol. 2014;23(10):705-709.

[9]Parisi R, et al. BMJ. 2020 May 28;369:m1590.

[10]Nicholas MN,et al. 2020. Cutis,www.MDEdge/dermatology.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psoriasis-racial-differencesexpert-perspectives#severity differences.

[11]Kim J, et al. J Invest Dermatol. 2016 Jan;136(1):161-172.

[12]Liu S, et al. Cell Commun Signal. 2024 Feb 12;22(1):108.

[13]Olejnik-Wojciechowska J,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4 Mar;25(7):3831.

[14]Gupta VK, et al. Front Microbiol. 2017 Jun 23;8:1162.

[15]Trinchese G, et al. Front Immunol. 2024 Feb 23;15:1334006.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皮肤频道
感谢关注医学界皮肤频道!在这里,您可以获取皮肤病学领域前沿进展、指南解读、用药总结、病例分析等精彩内容,更有大量皮肤科原创干货,让您足不出户,轻松获取临床的知识!投稿或合作,请联系: wudan@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