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死全家,先死爹,再死妈!”领头宣誓的这个班主任挺冤的…

文摘   2024-01-11 18:34   北京  


“在教室里面只有学习,若违此誓,死全家。先死爹,再死妈。”

这是一段实实在在,被口口相传过的宣誓词。

事情发生在河南商丘的一所高中,班主任在教室里带着学生发毒誓。

估计是有人偷偷录音,然后就流传了开来。

平地惊雷,炸裂了新闻热搜,也炸掉了这名老师的班主任职务。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之所以炸裂,不过是这位老师的措辞,相当粗暴露骨。

假如换个说法:

“在教室里面只有学习,若违此誓,请家长。先找爹,再找妈。”

是不是就觉得稀松平常,甚至有点理所当然?

这就是近十年来,我们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嘛。

大家都在卷,尤其是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这些高考大省。

别说高中了,就是小学,10月份不是有篇全网刷屏的爆文么,看标题就知道教育内卷,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很多人把内卷的罪魁祸首,指向高考,觉得只要高考还在,教育内卷就不会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01

高考,不是教育内卷的罪魁祸首

我是一名80后,也是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城一代,但我的同龄人应该都有类似的人生经验:

我们整个中小学阶段,基本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培训班,不光是兴趣才艺一无所长,就是补课班也没上过。

再说得极端点,因为我是农村孩子,所以除了老师发的教辅、作业,我都没做过额外的辅导资料。

我们那时候,真的是上课盼下课,可以跳绳斗鸡、疯跑瞎玩。

上学盼放学,可以回家看动画片,作业嘛,睡前抽一两个小时,突击完事。

但现在的孩子呢,放学比上学,压力还大、行程还紧。

但你要知道,我们那时候也有高考啊, 我就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

甚至,这些年高考扩招,大多数省份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了90%(本科+专科)。

我们那时候的大学录取率,可比现在低多了。

按理说,竞争压力也该更大,怎么大家都不卷呢?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独生子女,比如教育资源短缺,其实一样站不住脚。

因为计划生育这事,从80年代就推广了。

我们80后,不是独生子女,就是一家2孩,跟现在的家庭情况差不多的。

教育资源短缺,那随着经济发展,也是越来越好的。

我念小学的时候,学校教室窗户,都没有玻璃的。

一入冬,老师就喊我们每人带张报纸来学校,糊窗户。

再说师资,我的一年级启蒙老师,初中毕业的学历,搁现在,别说上讲台,保安的门槛都迈不过去吧。

说句题外话,我的启蒙老师,多年以后,成了我表嫂。

一想到这,就难免慨叹人生的戏剧性。

说了这么多,就一句话,教育内卷这事,不是像大家茶余饭后闲谈那般想当然。

上面这些当然都是原因,却都不是根本原因,只是一个时代的背景,而这个背景至少存在30多年了。

但教育内卷,是近10年来,才开始急剧恶化的。

02

教育内卷的根源,是择校

我是念到高中,才第一次进城。

当然也不是什么大城市,是我们老家的县城。

我们县,当时有5所普高。

但只有一所,是重点高中,而且是省级示范高中。

我有幸,凭成绩考上了,当年高中是可以交赞助费入学的,所以班上有一半是跟我一样考进来的,还有一半是通过交钱,“买进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宁愿花钱,他们也要进重点高中?

因为重点高中入学率高啊,我们高中,是我们县唯一每年都有学生,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学校。

老师水平高啊,“管得严、风气好”,也就是所谓的师资力量好,教育资源好。

这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大家都想上更好的学校,要么拼命补课提高成绩考进去,要么像当年可以交赞助费,像现在花钱买学区房。

这就是今天所谓的择校,而择校,正是教育内卷的根源。

换句话说,只要一个地方,还有学校挂着“重点小学”、“示范中学”这样的的牌子,那这个地方就别谈什么教育资源均衡化,就别提什么反内卷。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义务教育就是反择校的,就是发低保,人人有份、一视同仁,但你同时又搞普通小学,又搞实验小学,那怎么可能不卷?

甚至现在,同一所学校,还分普通班和重点班,那我不卷,我不低人一等了?

03

不要迷恋名校,名校的秘诀是掐尖

回到我的高中,为什么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人能考进清华北大?

传统上,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学校好啊,老师厉害啊,名校嘛。

但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被人们习惯性忽视了。

那就是我们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比县里其他4所高中,要高50分左右。

换句话说,我们整个县,成绩最好的那波孩子,全都被掐尖集中到我们高中了。

有这样的生源,那高考录取率能不高吗?

如果我们学校都出不了清华北大,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整个县都出不了清华北大。

反观现在的重点小学、示范中学,哪个学校不是这样操作的?

所以不要过分迷恋名校,中国所有名校,最核心的秘籍,就是掐尖。

04

教育内卷的出路在哪?

想起一年前,有一条新闻,也曾平地惊雷,炸裂过热搜。

说的是江苏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班级群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小心将收受家长送礼的清单截图,发到了群里。

我算了下,曝光的这张清单里有15个家长,送礼金额分为500、600、800、1000四个档次,汇总金额为10700元,人均713块。

先来个免责声明:

我相信收礼的老师绝对不止这一个,但肯定也不是全部,并且从全国来看,我想大部分老师都是兢兢业业、两袖清风的。

但送礼,至少是一种地域性的普遍风气,尤其在安徽、山东、江苏、河南、江西,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大省。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吧。

我是安徽人,上小学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进山窝窝里,可以说一贫如洗。

不光我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如此,种田下地,一年下来,就混个肚饱。

可我们老家那块,自古文脉昌盛,祖祖辈辈都很重视教育。

所以我上小学时,每年父亲都要张罗着,请学校的老师来家里吃顿饭。

而且请客的对象,不止我的授课老师,还包括不教我的,只要有空能来的全校所有老师。

当时是真的穷,家家都没有余粮,换做今天,肯定也改塞钱了。

少不经事的我,还为此抱怨过,因为我很腼腆,不大敢去老师办公室说话,要跟班主任开口说请吃饭,对于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父亲不容置疑地斥责了我,理由就是:

别人家都请了,就你不请,回头老师不重视你怎么搞?

每日人物有篇报道,「明卷变暗卷,当补课变成游击战」,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回,王雨送孩子去老师家里补课,在小区楼下,还碰上了老师送自己的孩子出去补课。俩人只打了个招呼,放学时间,孩子往外送,不用问,肯定是去补课。”

老师自己都卷起来了,更别提普通家长。

所以教育内卷的出路在哪?

一方面是上面说的,国家调整教育资源,不搞什么名师评比,不搞什么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分,让教师轮岗,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另一方面,就是家长转换观念。

我们这个社会,主流观念还是要出人头地,权利、财富、名气,是衡量人生的最重要的参照物。

但这些年也开始出现另外的声音,就是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人生,也是一种幸福。

这句话你肯定听过: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如果孩子不想成为英雄,那么成为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其实也不错。

其实英雄只有1%,99%都是给英雄做背景板和鼓掌的人,就看你能不能接受了。

05

人生是一场均值回归

英国思想家高尔顿,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均值回归」

为什么人类的身高是均值回归的?

如果高个子父母的子女会更高,矮个子父母的子女会更矮,那么经过千百万年演化,应该早就出现了一些2米3米高的人类,同时也出现了一批1米高甚至更矮的人类。

但现实不是这样,现实是人类身高,就在1.7米左右徘徊。

这就意味着,高个子父母生出不如自己高的子女几率更大。反之,同理。

所以,你是精英,你的孩子混得不如你;你是普通人,你的孩子出人头地了,其实是一样的概率事件。

想通这个道理,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在鸡娃、内卷这件事上,也就不必如此耿耿于怀了。

回到教育的终极命题: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

那怎么才算幸福?

首先,找到一件你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变成你的职业,那你白天就幸福了,工作幸福嘛。

其次,找到一个你喜欢的人,并且把TA变成你的爱人,那么你晚上也幸福了,家庭幸福嘛。

这样的人生,我想就是幸福的人生了。

所以,朋友们,如果真的卷不动了,不如教会孩子,早点认识这个人生的真相。

我们另辟蹊径,但殊途同归。


延伸阅读:

@菲律宾中小学留学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为什么带孩子来菲律宾读高中(上)

@我为什么带孩子来菲律宾读高中(中)

@我为什么带孩子来菲律宾读高中(下)

-END-

小强的精彩世界
一个最走心,最有愛,最包容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