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经济学家念初中的儿子忽然坠楼,谜团2年了还没解开…

文摘   2023-10-27 18:01   菲律宾  


2年了,宋清辉仍没查清楚12岁的儿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他是个微博有近千万粉丝的大V,是个上过热搜的经济学者,是个出过书的名人,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但剥去这些光鲜的外衣,他是个丧子的父亲。
2年前的清晨,儿子小然从17楼坠下。
自那之后,他反复回忆儿子去世前的点点滴滴,打捞其中不对劲的信号。
一个上初中的半大小子,到底能因什么而死?


01
在宋清辉的认知里,儿子小然明明乖巧开朗,没什么烦恼:
爱画画,爱运动,是“阳光男孩”。
成长也“一帆风顺”,“所有要求父母都满足了”。
看起来“挺外向”的,毕竟有时也会和弟弟打打闹闹。
也“应该不缺朋友”,因为儿子去世后,据说有小伙伴哭了很久。
所以一段时间里,宋清辉不太能接受儿子的离开。
他称小然是“突然走了”。
要求采访记者也不要在报道里将儿子写成是“自杀”“轻生”“跳楼”。
认为儿子“不脆弱”“不算敏感”,更不会有什么抑郁:
“网友们看照片说小然不会笑,我觉得没有。
我们家里也没有抑郁的人啊。”
但事实的确是,那个深秋早晨6点半,小然空着肚子一个人出门上学。
然后偷偷爬上17层,让自己像断了翅膀的鸟一样坠了下去。
宋清辉搞不懂原因,但他迫切需要一个原因。
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
是不是在学校被欺负了?
是不是课业太繁重?
推测无法被证实,但宋清辉多次在社交平台控诉学校太“唯分数论”、考试太频繁。
对于悲伤的父母来说,这种外部原因恐怕是最易接受的答案。
我不由得回忆起这些年看过的青少年自杀事件。
猛然发现这些孩子身后,往往站着如宋清辉一样疑惑的父母。
默默走进树林的胡鑫宇,在家人记忆中很让人省心,尤其知道体贴父母。
自杀的留美学霸张一得,打小就是父亲的骄傲,优秀得人人羡慕。
成都49中坠亡的16岁男孩,在妈妈眼里性格开朗,阳光自信。
没有哪个父母能想得通:
我「好端端」的孩子,怎么就走到了绝路?
但小然去世2年后,红星新闻对这件事又做了后续报道。
在一些细节中,我分明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12岁男孩。


02

小然的出生正逢父亲的事业上升初期。
他们举家从河南老家搬到深圳,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工作。
出席活动,发表演讲,接受采访,外地出差……
小然总在期待爸爸回家,甚至等得睡不着。
但父亲回家了,也基本都是从清晨到午夜在电脑前工作。
很小的时候,小然便爱上了画画。
父母工作忙,他从来不会哭也不会闹,只一个人默默画画。
上初中后,小然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自己坐公交上学,自己买早餐填饱肚子,晚上放学,写作业到深夜。
为了考试,他会在全家出游的周末主动一个人在家复习。
考得不理想,他会情绪低落,画画都提不起兴趣。
他还请求爸妈为他报个数学补习班提高成绩。
好几次拿笔记给爸妈看,想证明自己在用功、想学好。
但爸妈没太当回事。
他们自觉开明地计划着,孩子不一定非要考高中、考大学,走个技能路子也挺好。
还曾带小然路过某中专,指着校门告诉他那就是他将来会上的学校。
小然一言不发。

小然自制的学习手抄报
在教画画的王老师看来,小然并不太活跃。
除了熟识的伙伴,他在画室很少和同学说话,很安静。
最爱翻的书,是爸爸送他的《梵高手稿》,书中沉重压抑的文字和油画,被这个12岁的孩子翻得几乎散架。
他还曾坐在家中阳台画过一副晚霞。
父亲觉得他只是画出了他的目之所及,“很写实”。
但出事后王老师看到画惊讶又遗憾地说,要是自己早点看到就好了。
因为他意识到,这副画黑色太重了,把象征希望的亮色包围得密不透风。
画画的人心里负担很重,根本不像一个孩子的笔触。

阳台的景色和小然的画
我们作为旁人,会依稀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快乐的孩子。
压垮他的或许不是某一根稻草,而是一个个点滴的失落、挫败和沮丧。
或许暴风雨来之前,不是毫无征兆的。
只是没在意。


03

几年前,黄智生教授发起的“AI树洞救援团”,捕捉到一个武汉女孩发的微博:

“准备去武夷山跨年,元旦回来就跳楼。”

这个专业的自杀干预团队立马意识到女孩轻生风险极高,当即成立8人救援小队,联系到女孩妈妈。

结果这个妈妈直接怼回三个字:不可能
她笃定女儿生活好得很,怎么会自杀。
抑郁症诊断报告放在眼前,她也不信。
还指责团队诋毁女儿,让女儿“将来还怎么找男朋友”。
“是你们了解我女孩,还是我了解我女儿?”
元旦当晚9点,女孩站上了高楼,幸而黄教授他们及时救下。
而这个妈妈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去看见、去体会女儿到底在经历了什么。
其实有多少父母都是这样,对孩子总是“我觉得”“我认为”。
我都给了ta最好的了。
有吃有穿了,能有什么不开心。
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晚了,又痛骂矫情、喂太饱了。
45岁的徐世海也总觉得17岁的儿子小宇很正常。
头天晚上他下班回家,儿子给他倒了茶,洗了衣服又拖了地。
但第二天一早,小区保安敲开他的门问:
“有人从顶楼跳下来了,好像是你家孩子。”
徐世海捶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
直到他打开儿子的QQ号,进了小宇最常去的“约死”聊天群。
才发现那些半大的十几岁孩子,有多么脆弱无助。
有初三的女孩考试失利,急得每晚做题到深夜,抽自己耳光,用圆规刺伤自己。
有中学生被同桌发现隐私,长期被勒索。
有男孩的父母卖了房子给他补习,可他成绩越补越差,濒临崩溃。
也有姑娘参加漫展被骗到酒店拍了裸照,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都被掌握。
……
徐世海从前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必为零食绞尽脑汁,不必为学费忐忑不安,能有什么烦恼。
但如今他意识到,时代塑造着人,也局限了一个人想象痛苦的边界。
现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自尊、隐私、学业、社交……无处不是压力。
但即便发觉可能有问题,父母也总是用成人的逻辑推断孩子的行为:
小事小事,都是小事。
有个男孩不开心,好不容易坦露心迹,父母却觉得他无病呻吟,老师也批评他。
他变得越来越敏感、自我怀疑。
有多少走向极端的孩子都曾试着向大人求助,得到的只是无视或否定。
他们在“不被当做一回事”的态度中,对这个世界失望。
如果在看似乖巧的沉默里;
在上进心被扑灭的挫败里;
在一次次饿着肚子独自离家的寂寞里;
在留在画纸上的悲观和压抑里……
小然的情绪能被看见,能被拉一把。
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04

徐世海丧子的故事,还有个不一样的后续。
这个后续,给了上面的“如果”一个回答。
意识到很多孩子其实都站在悬崖边之后,他“卧底”在各种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的QQ群里。
研究年轻人发的说说,学网络用语,去中学门口“偷听”孩子们的话题。
了解这些孩子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
然后在QQ群里,随时随地关注着。
一有孩子语气不对劲,他就加好友,设为“特别关注”,私聊开导。
有青春期的孩子对什么都敌意,徐世海不说大道理反驳,而是表示理解地顺着对方说。
帮他们出招发泄,比如“把讨厌的人画成乌龟”,还给他们发好笑的段子。
哪怕这样一聊聊到凌晨2点,只要对方回复一句“哈哈哈哈哈”,就能让徐世海宽慰很久,觉得成功了。
有上高二的女孩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人,背着全家的希望,她压力太大了。
徐世海幽默却温柔地告诉她:
“全国学生那么多,都去清华北大也坐不下呀。”
“人生就像心电图,起起伏伏才是活着,一马平川不就废啦。”
在很多家长眼中不值一提的小情绪,他格外小心。
在他的劝说、帮助下,30多个自杀群被举报处理。
太多孩子在自杀冲动面前,被温暖却有力地拉了回来。
这世上的许多悲剧,原本都能被爱止痛。
这种爱,不只是给了ta吃给了ta穿。
而是哪怕你再不理解ta的想法、再有观念上的隔阂,也能试着保持和ta视线齐平的高度,用行动告诉ta:
我看到你的孤独和辛苦,明白你会脆弱会不开心。
但我相信你,我在这里,你不孤独。
别以为自己渺小又低下,因为父亲曾把你举过头顶;
再难时也别忘记笑,因为妈妈许的愿望是希望你天天开心。
或许很多年后,已经站在阳光下的你,看到身上的泥巴早已掉落。
那时你会发现:
活着,真是太好了。

-END-

小强的精彩世界
一个最走心,最有愛,最包容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