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首发 | 政治经济学新思考《文魁文集》出版

文化   2024-10-20 08:05   北京  

导 读


近日,文魁教授著《文魁文集——政治经济学新思考》由我社出版。文魁教授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本书为作者多年的论文汇集而成。

文魁教授于1978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主任、校长助理、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

2024年,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成立50周年的辉煌时刻,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政治经济学的年轻学子提供参考,能够助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前 言

 

这部文集是我近半个世纪以来部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论文汇编。虽然我的论文涉及许多方面,但政治经济学始终是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灵魂。即使有些问题跨界,也离不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这部文集以“政治经济学新思考”冠名,主要是想提炼自己学术论文的特色。所谓新思考,一是指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立思考,有专属于个人的风格;二是指与时俱进,不停思考,针对新的现实,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在这部文集中,即使是对经典的重温,我也要咂摸出新滋味;一些对策建议,字数虽不多,也力求是本人在理论思考中的独到见解;就连论文题目也是反复思考后择定的。我想,新思考最能概括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理论风格。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学者,其使命就是在本学科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完成使命、追求真理的灵魂就在于思考,学习永无止境,思考永不停歇。自己几十年来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领会、感悟、探索和运用,就是在持续的新思考中进行的。

新思考,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式。由《说文》可知,“学习”二字的本意是指小鸟反复试飞,“学”是模仿,“习”是反复练习、不断实践。学而时习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了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回顾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学习过程,就是在与老师对书本观点的理解、质疑和交流中,在同学之间激烈的讨论和论辩中进行的。学术争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相互启发和引起新思考。可以说,我的所有论文都是这种新思考的产品。

新思考,是直面现实、发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发现问题,几乎是学者的本能。如果不能发现问题,那就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术之门。记得自己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但教科书中却唯独不见了消费这个环节。带着这个问题,于是我选择了消费作为最初的研究领域。我本科毕业时的学士论文就以《家务劳动社会化初探》为题,后来在北京大学的《经济科学》上公开发表。只有让新思考成为生活习惯,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现新问题。

新思考,还是正确提出问题的关键。一个学者,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提出问题。提出正确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学会提出一个真问题,是学者的头一项基本功。马克思就是在千百万人熟视无睹的商品交换中,提出为什么不同商品能够交换的问题,从而建立起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大厦。我在最初研究消费时,发现有人提出消费社会化的命题,而政治经济学讲的是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于是自己就提出“消费能社会化吗?”的疑问。很快,我的这篇质疑性的文章就在《经济学周报》上发表了。

新思考,是挖掘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宝藏的密钥。在系统研读的基础上,我曾无数次重读经典、反复咀嚼。带着现实问题不断再读《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经典,边读边思考,总能挖掘出新的宝藏,体会到经典之为经典的无限魅力。例如,面对一些人对私有制的种种疑惑,当我再读《共产主义原理》时,就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认识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当我重读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大纲》时,发现了政治经济学关于“两个和解”的重要思想,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为我们指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方向。当我带着工资改革的问题重读《资本论》时,发现平均化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于是提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平均化运动实现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新的实现方式。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挑战,我从原著中找到马克思的早年预见:“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可以说,马克思当年对问题根源的精准揭示,至今还在彰显着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新思考,离不开思考方法的传承、借鉴和创新。多年来,我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自觉运用归纳和演绎、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把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例如,在坚持探讨“应该是什么?”的规范方法的同时,我尝试描述“是什么?”的实证方法,并完成了“中国工资运行机制改革”等课题;同时借鉴运用DIM方法,比较刻画了不同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在吸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我又积极探索把生态学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入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中,带着博士生开始研究从业生态问题,发表了《关注高校青年教师从业生态》等论文。

新思考,是分析问题的“牛鼻子”。在提出一个真问题后,就要确立研究问题的入手方法和逻辑线索;要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到病灶所在。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所在,主要在于其对问题的分析是否透彻。在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时,都不会有现成答案,全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本人提出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划的矛盾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一观点得到了同行认可;本人以“活工资”为突破口改革中国工资运行机制的主张,也被认为是“填补了空白”。

新思考,还是提出对策、拿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根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虽然解决各类重大现实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的实际工作,但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学者们不容推辞的责任。对策研究不同于理论分析,要充分考虑实际可行性,这就需要学者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进行复杂、周密的新思考。这些年,本人参与了一些高端智库的咨询工作,也写了一些专报,从而能够为实际工作贡献自己的理论智慧,也真切感受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当然,解决问题也包括解决理论难点,这就更需要有原创性的思考——新思考。

新思考,既可以抓住任何一个局部的小问题,追根探源,小中见大,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也可以站在高点,系统集成,成就一篇大文章。就我自己的论文而言,很多是研究一些具体的小问题的,如《科学认知与行动自觉——生活垃圾管理的理论思考》等。小论文积累得多了,就可以分析一些大问题,如本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治理》等,就是对此类问题的分析。

新思考,既可以是预见未来的思考,也可以是回顾过往、总结历史的思考。反思,是新思考的重要方面。没有对过往的求真务实的反思,就不可能有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在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过程中的不断深化,更离不开理论层面的“复盘”和反思。我的几篇“论纲”,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实践的理论反思。



这部文集主要分为“新编”“夕拾”两篇。



新编篇:收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34篇论文,排序基本上按时间由近及远,同时也兼顾了内容的相关性。这段时间,我在离开领导岗位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但毕竟精力大不如前,也没有了写大部头的勇气,所以,就以“论纲”的形式,积累了若干理论新思考。同时,对一些新概念、新理念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和冷思考。主要有:

《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把握中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这是本人结合新质生产力理论最新进展而进行的新思考。直面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现实和挑战,政治经济学如何提出自己的学理分析,把握中国的未来?我对此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民生社会主义论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政治经济学思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的这个特色,究竟指的是什么?对此如果不加以清晰的理论界定,就会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局面。我在经过长期的思考后提出,这个特色应该是民生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论纲——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上位范畴》,我们说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那么这个社会主义性质究竟应该具体体现在哪儿?或者说主要体现在何处?我经过对政治经济学的长期思考,认为其性质应该体现在国民经济上,也就是说,中国的国民经济应该具备社会主义的性质。

《规制市场经济论纲——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而不应该理解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那么如何界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呢?我经过系统的思考后提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规制市场经济。

《新时代共同富裕论纲——试论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新升华》,这篇论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炼出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要义,指出共同富裕经济思想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底线思维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新冠疫情的发生,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人类生存中的危机和挑战。政治经济学不应该只关注发展而忽视生存,生存是政治经济学的底线思维,生命、生活、生计和生物、生态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底线范畴。底线思维应该成为一切经济行为的边界和航标,是深刻理解中央“六稳”“六保”系列政策措施的学理基础,也为政治经济学确立了新的功能。

《关于美好生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提出的新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美好生活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居于核心地位。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对学科体系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美好生活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源;美好生活是新发展理念的灵魂;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以美好生活的新范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就是按恩格斯“两个和解”的思想开创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完成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使命。

《新常态的冷思考》,这篇论文是针对“新常态”这一新时代的新概念进行的理论冷思考。这些年,从气候变化到政治生态,新常态这一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领域。但新常态主要还是指国家经济发展态势。面对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应对新常态,需要的不是对新常态词汇的“热使用”,而恰恰应该有一个“冷思考”。



夕拾篇:该部分收集了本人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排序大致按时间由远而近,同时也兼顾了内容的相关性。这里,既有初出茅庐的处女之作,可以看出当年的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学术上的稚嫩;也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填补理论空白的大胆探索。主要包括《家务劳动社会化初探》《工资改革目标模式新探》《平均化: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价值规律的再认识》《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和把握公有制》《走出形而上学 实现辩证综合》《分配秩序的现状与整顿对策》等;还有在特殊背景下的专门理论思考,如当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时,我带着几个青年教师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思考了疫情影响经济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并发表了《SARS的经济学思考》等作品。由此,我自己也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切身感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利益,并发表了《共同利益与社会主义——由SARS引发的思考》,从而为后来研究所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认知基础。

附录里收集了几篇相关文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学习和探索历程。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学的新思考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出新。只有新思考才能出新;但新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信口开河,更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保持理论定力,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真理,只有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才能出政治经济学之新。

我们应该感谢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是他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实质,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读《资本论》时,最使我震撼的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深刻剖析,其穿透力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依然如此之强。

于我本人而言,见证了从小农经济到集体经济、工农业生产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巨变。上大学前,我在一家工厂干了10年。厂子不大,但五脏俱全,车、钳、铣、刨、磨一应俱全,从翻砂、冲压到电镀、喷漆,我亲历了制造业的全流程。这些实践,为我日后的政治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积累了难得的经验。大学四年,我系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更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经过数十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持续学习和深入研究,我更加坚信,政治经济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预见未来的强大武器。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拜物教也与日俱增,给人们蒙上了认知的迷雾。面对网上不断出现的各种奇谈怪论,我深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使命任重道远。

希望这部文集能够对热爱政治经济学的人们有所帮助。 





1


文魁教授简介

文魁,1949年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北京经济学院大学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经济系主任、校长助理、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曾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顾问、五年规划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首都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主持科学研究课题多项、并多次获奖。出版了《新格局与新秩序中的分配》、《市场经济的工资运行》、《历史存在权》、《首都经济研究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与组织机构设计》、《制度支柱与体制根基》、《走向和谐》、《达论》和《激励创新》等专著多部。开创并主持了《京津冀蓝皮书》的编写。



2


文魁教授在我社出版图书展示(部分)

    

弘扬学术精神 

传播财经科学 

彰显人文情怀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这里“阅读原文”购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发布本社最新出版的图书信息,特别是经济类、管理类教材和学术专著,以及社科类的一般图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