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就业新趋势 |《时代的重铸:新就业形态与去产能职工再就业》出版

文化   2024-07-31 12:25   北京  

《时代的重铸:新就业形态与去产能职工再就业》一书聚焦于新就业形态这一劳动力市场最新的变化趋势。探讨了这种趋势在帮助中国去产能职工再就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一趋势形成帮扶去产能职工、失业者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并在去产能行业或任何面临结构性转型行业解决其中劳动者转型过程困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即将过剩产能行业的职工向其他岗位、其他企业甚或其他行业转移,本质上是由政策推动的劳动力流动和再配置问题。尽管这一过程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但在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中国政府对于去产能职工的安置工作高度重视,为去产能职工提供了多元的流动选项,其中也包含各类市场化色彩明显的、能够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选项——为去产能职工转移到新就业形态中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和便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这一政策尝试仅在局部地区试点,在个别地区和企业获得了一定成功,并未在大范围内铺开,但这一创新举措中的细节、经验和教训,在未来中国经济面临深刻转型的挑战中,对如何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被“挤出”的劳动者继续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本书所讨论的去产能职工是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生的。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中,去产能是最重要的任务。而去产能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安排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劳动者群体,即将去产能职工重新安置到能够发挥作用的岗位。去产能所涉及的行业如钢铁、煤炭、煤电、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都是产业链较长、影响范围较广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开展去产能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本行业以及上下游行业劳动者受到影响。按照官方的说法,对去产能职工进行重新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面临的最大困难。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政府,在历次经济结构性改革中,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普通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在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配套措施中,中国政府专门出台了去产能职工安置的配套政策,目的是避免这部分劳动者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损,为推动去产能工作顺利推进减小阻力。相关政府部门从2016年起就已经为做好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出台相关政策;这当中既包括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等积极就业政策,也包括针对部分去产能任务比较重的地区组织实施专项就业援助行动等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通过发挥社会保障和生活救助的托底作用,确保没有能力再就业人员有稳妥的基本生活的长期救助政策。在这些政策指导下,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的180万涉及去产能分流安置的职工中,到2018年已经有110万得到妥善安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18),到2020年得到安置的去产能职工达到121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2020)。但是,去产能职工安置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例如:去产能企业内部安置能力下降;去产能重点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短缺;去产能职工普遍年龄偏大,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学习能力较低,难以适应新岗位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解决办法,帮助去产能职工获得更好的安置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从2014年左右开始,新就业形态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中广泛出现。新就业形态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出现的对劳动力资源的新组织方式,是以互联网平台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的工作模式,涵盖了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中的多个行业。在现实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去产能职工群体在失业或本职工作收入受影响后,进入到新就业形态工作并获得收入。这样的成功实践也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中国政府在201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最早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支)持”,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2016年);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017、2019年);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2018年)。2019年7月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提到了新就业形态,肯定了我国新就业形态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巨大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除了在理念和方向上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外,中国政府尝试了新就业形态对去产能职工就业帮扶的政策试点。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多部委出台了《关于开展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16〕106号文),鼓励利用电商、移动出行、家庭服务业等新就业形态平台帮扶去产能职工。在该政策指引下,中国新就业形态的典型代表——滴滴出行成功地与去产能重点企业山西焦煤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成功地帮助了5 000多名去产能职工通过网约车平台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在滴滴平台上注册的武汉车主中,有7 000多名来自武汉钢铁集团,其中约三成是分流员工,即被安排离开的职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企业转型升级中,如何通过新就业形态这条新途径,帮助去产能企业职工获得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改善就业质量,是本研究关心的主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国内外对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研究,已经勾勒出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新就业形态适合去产能职工的人力资本特征。政府部门也已经认识到新就业形态对于推动去产能职工安置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学术界对新就业形态本身的特征,去产能职工如何在平台型劳动力市场顺利转移安置,去产能职工转移到新就业形态工作后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有何变化,政府如何引导和管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其就业效应等问题研究较少。这些问题还需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一步予以回答,以更好地为去产能职工安置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分析2015—2019年中国企业去产能中受影响职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就业的过程,包括描述去产能职工在新就业形态中就业的总体情况,记录和评估新就业形态支持去产能职工就业试点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构建新就业形态帮扶去产能职工长效机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详细描述了在此次去产能职工的安置过程中政府以及去产能企业如何将劳动者群体与新就业形态相结合的努力,并尝试在这样的实践中总结如何通过新就业形态帮助去产能职工再就业的规律,吸取在项目组织中的教训。在本书中读者可以观察到新就业形态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岗位创造的作用;可以了解中国政府在劳动力市场机敏而又不失原则的施政策略,最大程度激发了企业贡献社会价值的动力;可以探知煤炭、钢铁等这些传统行业如何与互联网企业在矛盾碰撞中又能协调配合,帮助劳动者解决生计难题。

本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理性分析与客观记录,更希望能够为与去产能职工安置相类似的结构性失业找到解决办法,提供解决思路,为去产能职工以及其他受结构性失业影响的劳动者群体提供新的再就业的途径,为政府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新的内容。希望本书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就业、职工安置、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政策等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成刚,中国人民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首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出版《就业变革:数字商业与中国新就业形态》等专著2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劳工组织与世界银行委托国际课题、委办局级课题30余项。2018年2月,承担国务院秘书二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课题《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有关问题研究》。2019年5月,赴中南海,向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做“新就业形态拓展中国就业新空间”主题汇报。


弘扬学术精神 

传播财经科学 

彰显人文情怀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这里“阅读原文”购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发布本社最新出版的图书信息,特别是经济类、管理类教材和学术专著,以及社科类的一般图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