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读诗】高处

文化   2024-12-28 10:05   西藏  

雪域萱歌

面朝雪山/向野而生

雪域萱歌

【雪域读诗第513期】

文/蓝山

朗读/蓝山

评/史映红




高处


对于高原我有一份深深的情结。

早在二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青海湖边,在号称高原的一滴眼泪的咸水湖旁仰望天空,我就被那样的蓝震摄了,空灵,纯净,幽远。大朵大朵的云看似静止不动,一不留神就变了造型。白云,蓝天,草原,广袤沉静,在那里,视野辽阔,身心放松。

美中不足,在西宁并不算高的海拔里我居然有高原反映,头痛,鼻塞,类似感冒的样子。可当火车刚刚驶出半小时,那些症状神奇的全没了,有人说那是因为海拔低了。于是我刚刚泛起的进藏的念头就这样被掐灭在萌芽状态。

自此高原的天空总在我的梦里出现,渐渐的成了一块涂抹淡淡忧伤的蓝绸布,在梦里飘摇。

一个偶然的机会,感谢仓盐老师让我结识了雪域读诗。作为雪域读诗的嘉宾,我一次次得以拜读那些描写高原的诗篇,一次次揣摩那些隐藏在诗中的情感,一次次在声音的碰撞中感受到那雪域的辽阔,在灵魂洗涤中觐见纯净之光。

在文字里徜徉雪域高原,在声音里触摸雪域之光。日子变得有念想起来。

很喜欢罗伯特·彭斯的一段话:“我在你的世界练习降落,不谈金钱、权利和性,只开着一扇干净的窗户,折射低飞的阳光。”

作为一名朗读爱好者,我的日常是在火车上工作。当火车在夜色中穿行,驶过一个又一个悠长的隧道。车轮的磨响越发清晰,那单调而执着的声音似在撕裂夜的帷幕,似乎下一声磨响就会碰出晨的曙光。一闭上眼,高原的天空就扑面而来,高远,深遽,蓝得那么纯粹。

2018年11月25日,西藏作家协会联合西藏民族大学、陕西省朗诵协会和雪域萱歌举办了“放飞青春,诗意成长——雪域萱歌走进西藏民族大学”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与朗诵进西藏民大”文化共建活动。活动以雪域萱歌(雪域读诗)为主体,由西藏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西藏民大文学院承办,旨在传播诗歌创作和朗通的“种子”,种植诗心。而我作为陕西的朗诵嘉宾有幸被邀请到了诗会现场。由此结识了萱歌老师,吉子老师,乌兰玉珍老师,王永振老师等等雪域读诗的主创人员。他们的平易近人、朴实亲切,他们的热情好客、真诚坦荡,他们的奉献无悔、执着坚定,让我又一次感受到雪域之光的干净与纯粹。

通过这个读诗平台,我还知道了老牦牛博物馆的故事,知道了在老一辈的感召下继续在高原传承和坚守的藏二代,通过一些驻守在边远藏区的藏区工作人员看到了不一样的高原和风俗。在一次次感动中涤荡着自己的灵魂。可以说虽然肉身不曾到访,在文字和诗意的感召下我一次次完成了心灵的抵达和叩拜。

印象深刻的一次诵读,是读萱歌老师的作品《这个初冬》,全诗文字精巧,情感朴实。在寂静中有着人生的回望和依恋,淡淡的感伤和憧憬。怎样才能把诗意中的情感微澜展现出来?我琢磨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决定在内敛中透出外放,在忧伤中展现希望与憧憬。特别感谢吉子老师的配乐,吉子老师分别用钢琴、提琴和小号配出了三个版本,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小号的那个版本。小号的部分就像是诗人在与曾经走过的岁月的一段对话,平静释然,又蕴藏着一股无法按捺的力量。其中背景音乐最后部分,弦乐和小号的交替又很好地衬托了对未来的期望。这让我体会到了诗歌与诵读与音乐的完美融合。真的是让人欣喜不已。

读诗读得久了,渐渐的也受了感染,我也开始尝试着去写一些自己的感悟,我想这是雪域读诗带给我的另一束光亮。

一首拙作,感谢相遇相识,感谢光。

高处

文/蓝山

如果地平线是镜面

天空和泥土互为高处,如果

水可以代表风,根须有着树梢的敏感

如果黑的沉默盖过蓝的虚无

蚯蚓比飞鸟更懂得抚慰

我不用发出声响,除了伸长

也会偶尔卷曲

泥土的温度是善变的

它们连接着天空的阴晴,我的根须上

有毛茸茸的手

握着星辰和大海




微诗评


走向十年

——浅析蓝山散文《高处》


接到新的一期“雪域萱歌”读诗平台作品的评析任务时,2024年就剩下寥寥数天了,再过短短几天,便是2025年的元旦。每每在这个时候,思绪总是如窗外的风一样,动荡不安,飘忽不定,思绪万千;是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又一季的秋叶早已凋零,又一季的草木早已枯萎,又一季的白发悄悄生长,又一季迎接新年的钟声即将响彻云霄,声振山河。

在即将跨进2025年的时候,“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也已经年满十周年了,十周年不是一个小数字,在即将踏进十周年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起与“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相关的一些文字来:西藏著名诗人、“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获得者、“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人萱歌:“我的笔名‘萱歌’,是‘宣传歌唱西藏’的意思。2015年,我与团队成员创办了“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公益性的,大家完全是用业余时间参与制作,没有任何报酬。我们的初心便是通过这个小平台,折射大高原,通过读诗和发布反映西藏历史和风情的小文章,向外界点点滴滴延伸散发,希望人们渴望了解优秀西藏文化的心灵有所获得。我们期待与海内外向往西藏、热爱西藏、讴歌西藏的朋友一起走进西藏经典,走入雪域高原历史文化的深处,走向蓬勃生长的明天,以真情和时代担当精神‘共同触摸西藏的灵魂和温度’”。

西藏著名评论家、西藏大学教授普布昌居:“在古代,诗歌的美是在吟诵中、甚至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雪域萱歌’开设的‘雪域读诗’栏目,让停留在纸页间的诗情画意重新回到了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同时,‘雪域萱歌’在培养年轻诗人、发现推介文学新秀、团结热爱所有讴歌西藏和宣介大美高原的各界文学力量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西藏著名评论家、西藏大学教授德伦·次仁央宗:“在萱歌的文字里,在‘雪域萱歌’所推介朗诵的众多诗行里,西藏的雪山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峰巅,而是神圣与高洁的象征;草原不再只是无垠的绿色绒毯,而是自由与奔放的舞台;湖泊不再只是平静的水镜,而是深邃与梦幻的眼眸。这些文字将西藏的每一处风景、每一种文化、每一份情感都融入了诗意的篇章,仿佛在与这片高原进行着一场灵魂深处的对话。‘雪域萱歌’这个创作团队对西藏的爱,不是肤浅的赞叹,而是深深的理解与融入。他们倾听着藏民族的歌谣与故事,感受着古老传统文化的庄严,领悟着生命的真谛,并将这一切化作了优美的诗句,回馈给了这片赋予他们灵感与力量的高原。他们的诗作和每一份努力,就像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为西藏增添了一抹绚丽的文化色彩,也让更多的人通过他们的作品,感受到了西藏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西藏诗人、评论家影鸿:“卓越的诗人泰戈尔曾言:‘一个民族必须展示存在于自身之中最上乘的东西,那就是这个民族的财富——高洁的灵魂’;其实,北宋理学家张载对文人墨客及著书立说者有更高远的要求,或者说期待,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的,这一崇高的论述,很多先贤大儒在做,很多仁人志士在做,很多追求卓越、不甘平庸的人在做,自然,诗人刘萱和‘雪域萱歌’团队也不遗余力地一直在做,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肯定还要做下去,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差距也很大,但心向往之”。

“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读诗嘉宾蓝山:“作为‘雪域读诗’的嘉宾,我一次次得以拜读那些描写高原的诗篇,一次次揣摩那些隐藏在诗中的情感;一次次在声音的碰撞中感受到那雪域的辽阔;在灵魂洗涤中觐见纯净之光。在文字里徜徉雪域高原,在声音里触摸雪域之光。日子变得也有念想起来。很喜欢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一段话:‘我在你的世界练习降落,不谈金钱、权利和性,只开着一扇干净的窗户,折射低飞的阳光’”。

是的,十年是一个小结,十年是向前向上征途上的一个驿站,十年可以回首看看走过的路;但更多的是:十年正好走在半山腰上,前方的路还很陡、很峭、很险、很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所有创作人员一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向前向上,从优异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乐说


本篇散文的背景音乐选用的是两首作品,一首是口琴为主奏乐器,一首是以竖琴和长笛为主的作品,都是美籍英格兰作曲家、编曲家、钢琴家迈克尔.霍普所创作的。迈克尔.霍普是一个获得格莱美奖提名的旋律天才,音乐风格优雅浪漫、轻柔安详,展现了古典与流行的完美融合,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简介


简介

作者/朗读者


蓝山

■诗歌和朗诵爱好者。行在路上,心向远方。


/ XUE YU XUAN GE /




简介

诗评人


史映红

■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XUE YU XUAN GE /





更多精彩内容

|【雪域读诗】我是冬日的飞鸟

|【雪域读诗】加查千年核桃树下

|【雪域读诗】羊群背着太阳回家


本期《雪域读诗》制作团队:

出 品 人 :萱歌 白玛曲吉

总 编 辑 :乌兰玉珍

栏目主管:吉   子

音乐编辑:吉   子

微诗评总监:影   鸿

制作统筹:王永振

总协调:元旦尖措

录音制作:蓝    山

运营: 逸   云

本期责编:娓    娓


Xuan Ge

雪域萱歌新媒体工作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希望在诗的原野,在诗的高地用诗的形式把遥远的西藏带到您的身边,用每一个真挚的声音,把西藏咏给您听,期待与您一起触摸西藏的灵魂与温度。我们希望可以让您透过作品感受到西藏人民的真诚、丰富、美好。

雪域萱歌
本平台的宗旨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藏文化,倾情传播正能量为己任,让向往西藏、热爱西藏、讴歌西藏的人们走进西藏经典,走入雪域高原历史文化深处,走向蓬勃生长的明天,以真情和时代担当精神共同“触摸西藏的灵魂和温度”。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