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读诗】六月飞雪

文化   2024-09-21 10:40   西藏  

雪域萱歌

面朝雪山/向野而生

雪域萱歌

【雪域读诗第499期】

文/李辉

朗读/刘志清

评/史映红




六月飞雪


一场生命的预热

渐渐拉开风雪

尚软的骨头

但也尽力舒展

低矮的绿锦

雨雪伸出细嫩的触角

小心翼翼地轻碰大地

季节忽然的变化

你纤尘不染的

从天而降

一片片轻盈

托起洁白与纯粹

将夏季的沉闷击碎

邦达草原

有太多的附赘

刚刚破土的浅翠

还未展颜的嫩蕊

这些都是高原

地表上沥血的软肋


你来时扬扬沸沸

走后留下的冷冻

戳心锥髓

太阳将腰一弯再弯

捡拾一盘盘鸟鸣花香

你以戴罪之身

被一双手在仲夏里

来回揉推

借这六月飞雪

将滞留在体内的潮湿

奋力在马背上甩干

巨大的宇宙磁场

谁都无法突围

该来的总会来

该走的总会走

你终究会化为一团雾水

想起便会湿了眼眉





微诗评

 六月,在邦达草原看雪

——浅析李辉诗作《六月飞雪》


在很多人印象里,下雪是属于冬天的,冬天飞雪,粉妆玉砌,玉树琼花,银装素裹,天经地义,确凿不移。

关于下雪天的场景,或者说心境描写,在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更是数不胜数,浩如烟海,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里写到:“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那种童年的无忧无虑和无牵无挂,那种儿时的活泼好动与求异猎奇,那种小伙伴之间的天真烂漫与幼稚淳朴,让人印象深刻。

伟人毛泽东在名作《沁园春·雪》里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广袤的北方大地,一场大雪之后,那种气势磅礴与雄奇壮美,那种气冲霄汉和纵横万里,那种胸襟激越与意境宏阔,以及诗人对祖国大美山河发自肺腑的景仰与热爱,让人动容。

悲壮作家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到:“对雨雪的崇拜和眷恋,最早也许是因为我所生活的陕北属严重的干旱地区。在那里,雨雪就意味着丰收,它和饭碗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和人的生命相关。小时候,无论下雨还是下雪,便会看见父母及所有的农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喜悦的笑容。要是长时间没有雨雪,人们就陷入愁苦,到处是一片叹息声,整个生活都变得十分灰暗”。通过庄稼人对雨雪的殷殷期盼,表达了作家对父母家人和父老乡亲艰辛生活的怜悯,对他们劳苦受累,靠天吃饭现状的深深同情。

回到李辉诗作《六月飞雪》,在青藏高原,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四季皆飞雪,像内地下雨一样司空见惯。第一节前半部分,诗人描摹高原草场的大概景致:“低矮的绿锦”在“雨雪伸出细嫩的触角”,再“小心翼翼地轻碰大地”,这探头探脑的精灵,羞涩得像要出嫁的新娘,矜持而局促,端庄而拘谨;它应该看到远处雪山的奇崛高耸和美轮美奂了,应该看到不远处牦牛羊群悠然闲适和缓慢移动了,应该看到头顶蓝天如海和碧蓝如玉了。此刻,它与“纤尘不染”的、“从天而降”的、“一片片轻盈”的小天使激情相拥,“托起洁白与纯粹”,多像一个庄严的仪式,记录了“细嫩”与“轻盈”的牵手,记录了“绿锦”与“洁白”的相依,记录了天空和大地的隔空拥抱。

第一节后半部分:“太多的附赘、刚刚破土的浅翠、未展颜的嫩蕊、沥血的软肋”等词句使用,衬托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的严寒冰冻与酷寒阴冷;进而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所有生命坚强坚毅,隐忍顽强精神的崇敬和仰望,对他们乐天安命,淡泊从容,安之若素的品格与美德给予称颂、讴歌。

常言说下雪不冷融雪冷,一场“扬扬沸沸”的大雪之后,“留下的冷冻”,就“戳心锥髓”,在这铺天盖地的寒冷下,“低矮的绿锦”“细嫩的触角”“破土的浅翠”“展颜的嫩蕊”首当其冲却又无处藏身,只能接受成长中的巨大挫折,体悟生活里的严酷苛刻,经历生命中本来就如影随形的艰辛和不易。

“被一双手在仲夏里/来回揉推/借这六月飞雪/将滞留在体内的潮湿/奋力在马背上甩干”;这“一双手”是孩子们的手,把抓起来的雪,“来回揉推”成雪球,相互追赶,笑声飞扬,把欢乐洒在上学的路上。这“一双手”是巡逻战士的手,把一团团雪“来回揉推”,再与干粮一起吞下,让疲惫的身体得以恢复,继续向前向上,走在苍茫的边境线上。这“一双手”是农牧民的手,抓起一捧雪,慨然望天,感谢天空赐予大地以甘霖,岁月吉祥,草原静好。再策马扬鞭,驰骋而去,“奋力在马背上甩干”,疾驰如风的速度,快马加鞭的英姿,诠释着一个民族的豪爽与奔放。

“巨大的宇宙磁场/谁都无法突围/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这几句非常富有哲理,诗人将抒情与禅意结合起来,平缓的走笔中隐藏着一缕辽远的意境,富有押韵的句子显得自然而轻松;溢涌着淡淡的沧桑感,和岁月流逝的落寞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现实元素。

“你终究会化为一团雾水/想起便会湿了眼眉”,在此,诗人使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方式,看似写雪融后的“一团雾水”,实际上是指岁月脚步的匆促,时间车轮的飞转,四季更迭的眼花缭乱,以及人到中年的失落和怅然。

这首诗既写出了青藏高原的清澈纯净,写出了高海拔地区的冰冷荒寒,也讴歌了这片土地上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边尘不惊的关系。精致隽永的笔触,有一些怀想,一些眷顾,一些感悟,宽宥、诚笃、悲悯、感念等情愫应有尽有,故而,就有感动我们内心的力量。



乐说


本首背景音乐选用的是音乐人三宝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创作的一首“雪中等待”,三宝是有着蒙古血统的音乐人,祖籍内蒙古科尔沁,原名那日松,父母亲都是音乐人。



简介


简介

作者


李辉

■本名李金惠,四川省诗歌协会、西藏自治区作协、昌都市作协会员,高原之巅的诗歌爱好者,在《相如文学》《青柠书鸢》《清风笺文学》《长风文艺》《都市头条》《今日头条》《亚洲华语文旅卫视》《蜀川文学》《西南商报》《内江日报》《藏东文学》《四川诗人》《搜狐网》《军休生活》《重庆科技报》《新文青》《网易》等平台发表五六百篇诗歌并著有《爱在深冬里(上、下)》《烽火诗情》三本诗集,喜欢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曾经多年的戎马生涯给人生以自信,不问结果,只问心情,希望明天更美好!


/ XUE YU XUAN GE /



简介

朗读者


刘志清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播音艺考教师,曾任爱奇艺纪录片配音员、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朗诵艺术团团长,曾多次获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别各类朗诵奖项。


/ XUE YU XUAN GE /



简介

诗评人


史映红

■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XUE YU XUAN GE /





更多精彩内容

|【雪域读诗】中秋

|【雪域读诗】我的藏乡

|【雪域读诗】风与皱纹


本期《雪域读诗》制作团队:

出 品 人 :萱歌 白玛曲吉

总 编 辑 :乌兰玉珍

栏目主管:吉   子

音乐编辑:吉   子

微诗评总监:影   鸿

制作统筹:王永振

总协调:元旦尖措

录音制作:刘志清

运营:逸   云

本期责编:娓    娓


Xuan Ge

雪域萱歌新媒体工作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希望在诗的原野,在诗的高地用诗的形式把遥远的西藏带到您的身边,用每一个真挚的声音,把西藏咏给您听,期待与您一起触摸西藏的灵魂与温度。我们希望可以让您透过作品感受到西藏人民的真诚、丰富、美好。

雪域萱歌
本平台的宗旨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藏文化,倾情传播正能量为己任,让向往西藏、热爱西藏、讴歌西藏的人们走进西藏经典,走入雪域高原历史文化深处,走向蓬勃生长的明天,以真情和时代担当精神共同“触摸西藏的灵魂和温度”。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