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读诗】加查千年核桃树下

文化   2024-12-14 10:01   西藏  

雪域萱歌

面朝雪山/向野而生

雪域萱歌

【雪域读诗第511期】

文/纳穆卓玛

朗读/红糖

评/史映红




加查千年核桃树下


你是天空和大地的媒介

苍老的灵魂接通世间未知的部分


你是时间之外庞大的虚无

明镜中显现万物初始的面孔


千年的孤独者是你。活在自身的影子中

年轮,以螺旋姿态催生新的世界


千年的清醒者也是你。叶,观照日月的轮回

根,布道黑夜的尽头。


你献出的果实,像度母

坚硬的尘世外壳里

始终包着一颗柔软的内心


宇宙的气场,隐藏在万籁俱寂中

好奇者的拥抱,怎能完整的拥有你

我不敢触摸,生怕俗世的接近

冒犯你的威仪


栅栏之外,尘世的边缘

是我不过百年的居所

我站在秋天里,拾捡

落叶轮回的今生



微诗评


千年的守望

——浅析纳穆卓玛诗作《加查千年核桃树下》


曾数次给纳穆卓玛诗作写过拙评,每次阅读她的文字,很自然地就想起她说过的一句话:“工作后因职业关系,我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对这片养育我的高天厚土,始终充满着热爱和敬畏之心。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我仍喜欢用结结巴巴的文字来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情感经验,努力诉诸于笔端,渴望用诗歌来见证本心,获得救赎”。

看到标题《加查千年核桃树下》,也不由自主地想起西藏广袤大地之上众多的树,古老的树,神奇的树;想起曾多次仰望过大昭寺前面的那棵唐柳,并数次在唐柳旁拍照留念;但对唐柳前世今生表述很到位的是著名军旅作家凌行正在《感念西藏》里的一段话:“只见在大昭寺的门前,一株古柳拔地而起,褐黄色的树干虽然苍老,但相当粗大,几脉虬根突出地面,显现出饱经高原风雪的坚毅。树干的一边似乎已经干枯,但另一边却抽出柔软的新枝,绿叶随风飘逸,好一派枯木逢春的神韵!老庄抚摩着古柳粗糙的树干说,这株古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建成以后,亲手在这儿栽下的,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藏胞出于对文成公主的敬爱,还把这株‘公主柳’加以神化,说它是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发落地而生的,所以又把它叫做‘释迦发’”。

也想起林芝市巴结乡境内柏树林自然保护区,这片保存完好的巨柏林,平均高度四到五十米,直径一米六左右,让人震惊的是柏林中央有一棵十多人都不能环抱的巨柏,高达五十多米,直径在六米以上,树冠投影面积一亩有余;据专家测算,这棵巨柏最少有两千至两千五百年树龄。被当地村民尊称为“神树”;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守护者。

还想起亚洲最高的树,即西藏柏木,在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境内,高达一百零二点三米,成为仅次于美国海岸红衫的世界第二高树;由北京大学牵头的联合调查队,通过无人机和背包激光雷达测绘共同确认了其高度。可以想象,站在这些古树旁,我们只能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神异,感叹这块土地的天设地造、奇妙无比,也感叹当地村民对古树视如古璧、珍惜珍爱,世世代代的爱护和守望。

纳穆卓玛诗作《加查千年核桃树下》前四句,诗人通过“天空、大地、媒介、苍老的灵魂、接通、未知、庞大的虚无、万物初始的面孔”等词句,表达了诗人对“千年核桃树”存在上千年的惊异与好奇,感叹与钦佩。多少风吹雨打和雷电霜雪,多少峥嵘岁月和四季更迭,它挺立着、耸峙着、固守着,像一位钢铁战士,用上千年的目光,观察“万物初始的面孔”;用上千年的身躯,“接通世间未知的部分”;用上千年的枝桠,记录着这片土地之上事物风物人物的前尘往事和前世今生。

接着四句,“千年的清醒者也是你”衬托出“核桃树”的古老,古老到没有同龄者和见证者,孤单、孤傲的“活在自身的影子中”;用自己无数条“年轮”,努力“以螺旋姿态催生新的世界”。纳穆卓玛用拟人化的修辞方式,把“千年核桃树”比作一位睿智的老者,能“观照日月的轮回”,能“布道黑夜的尽头”,能在和风习习中悠然摇曳;能在雨雪飘飞中眼帘低垂;能在煦阳万丈中怡然自得。此处恰当使用排比和喻指等修辞,把“千年核桃树”的古老与沧桑,久远与孤单,悠长与清高表达得形象而逼真。

第五节诗人罕见的用“度母”一词喻指“千年核桃树”,折射出“核桃树”既能遮风挡雨,还能呈现果实,造福于民,可以说为这个世界倾其所有,讴歌和赞颂了“核桃树”“度母”一样思利及人、济困扶危、乐善好施的高贵品格。

记得一句藏族格言说:“经幡轻扬,它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风带走了尘埃,却带不走虔诚”;第六节诗人用“宇宙的气场,隐藏在万籁俱寂中、我不敢触摸,生怕俗世的接近、冒犯你的威仪”这些文字,折射出作为民族诗人的纳穆卓玛固有敬畏自然,敬天悯人,耿直豪爽,谦恭谦逊的民族天性。

结尾“栅栏之外,尘世的边缘/是我不过百年的居所/我站在秋天里,拾捡/落叶轮回的今生”,旁观、仰望、喟叹,依依不舍又必须离开;想接近“你的威仪”,又必须步入滚滚红尘。纳穆卓玛在写“加查千年核桃树”,其实也在写生活,写人生,写命运,写众生。好像“核桃树”突然赋予了诗人智慧一样,文字变得超脱、达观、开阔和富有哲理;进而用心、用文字、用诗歌向天地自然致敬,向历史时空致敬,向“世间未知的部分”致敬。



乐说


本首背景音乐选用的是鹰笛演奏家次旦演奏的一首“金刚山岩上的雄鹰”,是鹰笛演奏的民间曲调。令人神往的西藏天地间,传来鹰笛的声音,旷远辽阔,犹如草原雄鹰的鸣叫,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简介


简介

作者


纳穆卓玛

■藏族,生于西藏日喀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供职于西藏广播电视台。业余喜欢阅读、旅行、写作。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西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期少数民族作家高研班(诗歌班)学员。曾出版诗集《拉萨月光》《半个月亮》选入2020年中国民族文学作品扶持项目。



/ XUE YU XUAN GE /



简介

朗读者


红糖

■ 退役军人,现役警察,全国职工演讲比赛银奖得主,有声语言爱好者。


/ XUE YU XUAN GE /



简介

诗评人


史映红

■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XUE YU XUAN GE /





更多精彩内容

|【雪域读诗】羊群背着太阳回家

|【雪域读诗】冈底斯山的呼唤 ——缅怀援藏干部    的楷模孔繁森

|【雪域读诗】听吧


本期《雪域读诗》制作团队:

出 品 人 :萱歌 白玛曲吉

总 编 辑 :乌兰玉珍

栏目主管:吉   子

音乐编辑:吉   子

微诗评总监:影   鸿

制作统筹:王永振

总协调:元旦尖措

录音制作:红    糖

运营: 逸   云

本期责编:娓    娓


Xuan Ge

雪域萱歌新媒体工作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希望在诗的原野,在诗的高地用诗的形式把遥远的西藏带到您的身边,用每一个真挚的声音,把西藏咏给您听,期待与您一起触摸西藏的灵魂与温度。我们希望可以让您透过作品感受到西藏人民的真诚、丰富、美好。

雪域萱歌
本平台的宗旨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藏文化,倾情传播正能量为己任,让向往西藏、热爱西藏、讴歌西藏的人们走进西藏经典,走入雪域高原历史文化深处,走向蓬勃生长的明天,以真情和时代担当精神共同“触摸西藏的灵魂和温度”。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