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与雪域萱歌的记忆
文/许熠桃
据说20世纪八十年代的西藏,极具文化氛围,神圣又神奇的藏文化凝聚了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那个时候,有诸如马原、裴庄欣、马丽华、韩书力、于小冬等一大批带着文化与情怀坚持以西藏为载体进行创作的文艺工作者。高原承载了他们的作品,西藏也流传着他们的故事。那个年代据说文化氛围极好,我没有赶上,我到西藏的时候是2015年,在一些社交场合见到一些似与之有过交集的老师也未有余音,更多的只是对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略有耳闻,也算遗憾。
可能是出于文化情怀,或者是年轻人对于雪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群体的好奇,第一次在天利的舞台上,听到老师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诗歌,我就为之吸引。如果在北上广深,太多的文艺演出或者live house,我未必会特别关注到声音对诗歌的演绎,这种表演形式还是太不热闹。但是在拉萨,节奏慢下来,这个发展中的城市,目前阶段除了特定的文艺演出,民间文化融合过的文艺表演相对少,在这里,我才注意到,诗歌与声音的组合。
声音的演绎也是雪域萱歌走向大众的一种方式,一张名片。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演讲述不同的故事。透着舞台的灯光,我看到王永振老师,深情的凝视着远方,配合着缓缓打开的肢体语言,抒发着心底的情真意切,这个舞台,是他保存自己青春和热血,以及抒发充沛情感的地方。作为外来人,我们对西藏文化的了解比较浮于表面,每个人也带着许多主观色彩,所以当乌兰玉珍老师,这位藏族阿佳,在舞台上,穿着整齐的藏装,用略带颤抖的声音,描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和歌颂垂杨柳的时候,我才能略微体验到这片土地文化的交织与复杂。跨年诗会上,有些嘈杂,一位藏族格拉罗次,拿着铃铛,特别的开场,当他用诙谐又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年人的情怀,对岁月的探索和理解,现场呈现出一种聆听李宗盛演唱会般,心照不宣又投入其中的安静……这些朗诵是让人意外的,过去许久,依然能回想起曾经的感染力。
诗歌的穿透力不仅是声音,还有地域和岁月,雪域萱歌在十余载的时间里,不仅仅通过平台公众号,舞台,也进行了很多其他的带着诗歌深入行走高原的尝试。首次诗歌节的时候,我们特别荣幸在布达拉宫广场组织了活动,让诗歌的韵律在广场回荡,在演出结束后,刘萱老师更是带着大家走到了岗仁波切的山脚下,一行人在风中展开旗帜,让诗歌随着风的脚步,走向更远的地方。五四青年节的诗会,借用藏族诗人的诗句“青春的瀑布”,悠扬的大提琴也加入了朗诵的队列,音乐是另一种语言,表达是相通的。
诗歌不仅有穿透力,也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聚集了人员流动却坚持产出的团队,也聚集了全国很多不同领域的老师和朋友们,是这些人始终如一的付出,才最终让我们这个平台广为流传,还获得很多荣誉。来自西藏各地的诗歌爱好者,走过草原,穿过雪山冰川,可能是村庄一角的有感而发,也可能是仰望高原的无比赞叹,耀眼的日光,和夜晚的月,歌颂或者感慨……这些情感和情怀,凝结成诗句,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每次活动结束,都能收到来自西藏不同地区朋友的入群申请,甚至还有其他城市的伙伴邀请我们去交流,你能感受到,这个小小的平台,是很多人寄托了向往的地方,虽然每个人的初衷不尽相同,但在某一些时刻,我们共享甚至共建了独属于这个群体的回忆。
但其实雪域萱歌最深刻的情怀,不是诗,不是语言,不是任何一种表达形式,而是刘萱老师对于祖国的热爱,这是一种无比深情的信念,即便舞台灯光熄灭,人群散去,这位飒爽英姿的阿佳,也在用她的方式,为祖国献一条哈达,你甚至想问,你孤独么,在梦中是否得到了某种回应,也可能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孤独,又或者这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情感。是这个内核,让她坚守,是这份坚守,链接了诗,凝聚了人,成为我们所能看到的雪域萱歌。
上一次对戏剧比较深刻的印象,我在北京木马剧场的舞台上,演出结束我在舞台灯光里看不到远处。在西藏的经历又很特别,当我回忆起雪域萱歌的种种经历,那些舞台或私底下大家相聚的生活瞬间,也像一幕又一幕的话剧场景,只是这一次我在戏中也在戏外,沉浸式的话剧体验,很不一样。
西藏是个特别的地方,他只稳稳在这,由人群来去,很多人在这里找寻答案或者圆梦,我们通常忘了自己是谁,你不得不感叹她在岁月里的包容,和她承载的一切。我们永远该感谢这片土地。
作者
许熠桃
西藏文化爱好者,雪域萱歌策划人。
本期【雪域散文】制作团队:
总 编 辑 :乌兰玉珍
本期责编:娓 娓
长
按
关
注
雪域萱歌
触摸西藏的
灵魂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