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國众议院近日選出了新任议长Mike Johnson,尽管此前,众議院议长一职连续几周面临难产,供和黨内议长候選人的产生也状况频发、一地鸡毛,招来左媒一致的冷嘲热讽和幸灾乐祸。
然而结果令人欣慰,供和黨占多数的众議院選最终出了一位坚定、谦和、富有行动力的保守派议长。而且,新议长在关键时刻带领議员集体祷告,正如当年建國國父们立憲会議时的祷告。Johnson再次把上帝请回了國会。
不得不让人赞叹,这是否是上帝的有意为之?
可能长久以来,我们对美國有很多错误印象。正如刘軍宁先生在推介《美國秩序的根基》一书时曾说过的那样:
印象中,美國秩序是进化的、世俗的、科学的、现代的、泯主的。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一地鸡毛:
尽管如此,獨立后的美國,却蒙受上帝恩典,一路高歌猛进、飞速发展。
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如史书描绘的那样伟大光荣正确,只不过胜利者在书写历史时,总是刻意地美化自己。
也许,能拯救美國的,只有上帝信仰和自油传统。美國之所以强大,只因她是一个上帝之下的國度。美國若能拥有未来,唯有坚守其对上帝的信仰。
— 都是七年战争惹的祸 —
文 | 立峰
1、无代表 不纳税?
实际情况是,英國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从始至终都非常宽松,而所谓的奴役或压榨,也根本就不存在。因为:
是母國出钱出兵,帮着殖民地赶走了法國人。殖民地是最大收益者,事后让他们分担些軍费,也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1、北美殖民地与别的殖民不同,因为别人都是冲着发财去的,所以收税是头等大事。母國为确保税收,会第一时间向殖民地委任总督、派驻軍队。
但是北美殖民地却不一样,它是在英國受迫害的新教徒跑去建立的。这些人在英國时就不遭待见,英國人巴不得他们有多远滚多远呢。
再说,殖民亚洲有商品市场,殖民拉美有白银开采,殖民加勒比能大规模种植甘蔗。可是你新英格兰的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有啥呢?连兔子打这儿过都拉不出屎来,能种点庄稼勉强养活自己就很不错了。
所以英國人长期以来都把北美当成垃圾箱,专门发配罪犯。马里兰最严重时1/7的成年男性都有犯罪前科。
2、正因为英國觉得北美没啥油水,所以就很不重视。比如英國往殖民地派总督,连薪水都不付,而是让当地人出钱,弄得堂堂大英帝國总督在北美議会完全没有地位。
所以殖民地議会的实權,完全由当地選举的議员把持。这就让殖民地与英國母國更加离心离德。
3、北美人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自治,13块殖民地都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加上大伙都信仰新教,主张人人为自己负责,所以天生信奉小䈣府。
就像美國西部片里的那些小镇,䈣府小得可怜,市长和警长两个人能搞定所有事,所以开销很少,几乎没必要收税。
事实就是这样,比如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几十年都没法定税。其他殖民地即便有点儿税也很少。公共开支都是一事一议,按份子掏钱。
所以,不要说他们不愿向母國英國交税,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有交税的习惯。
康涅狄格州也被称为憲法州
4、北美殖民者大都怀着强烈的宗教情怀,立志要重建山巅之城。所以,康涅狄格1639年就颁布了成文憲法《康涅狄格基本法》,并被其它殖民地迅速借鉴采纳。这比1688年的英國光荣愅命还要早半个世纪。
有了成文的憲法法律,殖民地人就更爱较真儿了。比如,当看到“无代表不纳税”这六个字,有人就会问:既然我们的代表没资格进入英國下院,那我们凭什么还要向母国交税呢?
因而,美國獨立战争根本不是几个税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大英帝國与殖民地之间的憲法问题。
闹獨立时美國人高喊的“无代表,不纳税”,其实关键并不在于是不是“纳税”,而是有没有“代表”。——这是殖民地精英始终解不开的心结。
左图:牧师胡克等1636年到达康涅狄克时做集体祈祷
右图:1639年《康涅狄格基本法》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原稿
2、谁摘了七年战争的桃子?
不用说,英國在七年战争中大获全胜,其中赢得的最大一块蛋糕就是北美。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英國出钱出兵帮殖民地赶走了法國人,还没高兴多久,北美的13块殖民地就闹起了獨立。
不得不说,七年战争的胜利给英國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收益,还有许许多多麻烦,所有这些都与美國獨立直接相关。比如:
1、首先,七年战争以后,英國光是國债就增加了一倍多,仅支付利益就得消耗掉财政收入的43%。
英國拿到加拿大当然很好,但防卫成本也相应增加了。因为。加拿大当时有还7万多的法语人口,说英语的只有3000,再说还有印第安人呢,不派驻軍队能行吗?可一旦驻軍,又有不菲的軍费开支。
英國的财政压力激增,就想着向殖民地收点税来弥补,但没想到,不但遭遇到各种抵制,结果双方争来争去,一个“我们该交多少税”的财务问题,竟意外转化成了一个“他们凭什么向我们收税”的憲法问题。
2、其次,英國赢得了七年战争,却得罪了欧洲几乎所有的邻居。以至于在后来美國獨立战争打响时,法國、西班牙、荷兰等國,都一边倒地去帮美國。
而当时的美國一穷二白,想要战胜强大的英國几乎没有可能,要不是法國的倾囊相助,是不可能打败英國、获得獨立的。
3、最后,七年战争英國帮着北美殖民地赶跑了法國人,可换来的,却是与殖民地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与隔阂。
英國殖民者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种庄稼;
法國殖民者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做买卖;
印第安易洛魁联盟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从中渔利。
三者构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所以,北美13块殖民地之所以需要母國,就是因为有法國这个威胁。有了个曹操,孙刘才会联合。
但七年战争后,原先的平衡被打破了。殖民地英國人,在母國出钱出兵赶走法國人后,剩下的印第安人就任其宰割了。最后等印第安人被干掉,殖民地自然就不再需要英國了。
3、谁想灭掉印第安人?
按理说,英國这个宗主國当得挺窝囊,七年战争以前,英國就没有从殖民地得到过收益,有事儿还得派軍队去摆平。
其实,加拿大于法國也差不多。但是法國人数少,只有10万;英國13块殖民地却有大约200万人。双方差距悬殊,就算七年战争双方打起来,英國本土不派兵,殖民地也完全能够自保。
但七年战争中临危受命的英國首相老皮特顾全大局,要全方位围剿法國。他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依然给了北美殖民地100万镑的战争经费,就是力图对法國形成牵制。
老皮特这边给殖民地大把砸钱,当地人马上就嗨起来,很快动员起一支1.45万人的軍队。因为,他们不但要赶走法國人,还打算同时赶走印第安人,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英國殖民者长年跟印第安人打交道,早就受够了土著们的野蛮暴行。特别在他们与法國人开战后,印第安人不但趁机大肆对平民烧杀抢掠。战争期间,帮法軍作战的印第安人,对英國人毫不手软,照样杀伤员、割头皮、残酷虐待俘虏,种种暴行,就连对手法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这让越来越多的殖民精英倾向于彻底解决印第安人问题,说得直白些,就是要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
明白了背景,很多事儿就容易理解了。在如何对待印第安人的问题上,英國议会与殖民地的想法和诉求也截然不同。
所以,从七年战争结束的1763年起,北美殖民地赶跑法國人后,就开始与英國母國各种闹别扭,直到1776年列克星敦枪声响起。
因而,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就得追溯到七年战争。
4、殖民地精英的奶酪
殖民地精英,也就是在北美发了财的美國國父们,从来都认为自己是英國人,喜欢以“绅士”自居。但是,英國贵族都是基于血统的,而殖民地精英们只要往上数两代,基本都是泥腿子出身,这就让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身份焦虑。
因而,殖民地精英就尤其在乎母國英國的承认,特别渴望能在英國下院拥有自己的席位,以获得䈣治上的晋升空间。这就是國父们念兹在兹的“无代表不纳税”中的“代表”。
然而,英國贵族在面对殖民地精英时表现出来的,却是深入骨髓的不屑和鄙夷,这对于國父们的伤害和侮辱就太大了。
并且,在七年战争之中,英國正规軍对于殖民地民兵的鄙视更是触目惊心。比如在軍衔问题上,正规軍的下级軍官甚至可以对殖民地上级軍官直接发号施令。
这就直接刺激、或唤醒了北美精英的独立意识。如果说獨立战争是美國人民族身份觉醒的结果,而叫醒他们的,就是母國精英对殖民地精英的鄙视。
等到英國下院議会感到事态失控,终于肯放下架子、做出让步,同意殖民地在下议院拥有席位时,列克星敦枪声已经响起,事情基本无可挽回了。
清教徒们当初抛家舍业、漂洋过海到北美的蛮荒之地,大多是冲着土地来的。只有土地,才是他们最根本的利益。
可七年战争以后,谁又在妨碍殖民地精英获得土地呢?——正是他们的母國英國。当时:
当然,英國人这样做,原因也有对殖民地难以释怀的怨气,既然你不给我交税,我心里不爽,就想方设法给你小鞋穿。
但这却动了北美人的底线,这就相当于回到了七年战争之前的状况。殖民地因为人口增长很快,土地日益紧张。当初华盛顿他们在北美组建民兵打仗,其中最吸引人的条件是承诺分配土地。
5、獨立宣言
时至今日,不知有多少人被杰斐逊执笔的《獨立宣言》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事实却是,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和英國䈣府,从来都未曾试图用强權去奴役北美殖民地的人泯。
只是我们读到的历史,一方面,是胜利者刻意书写的;另一方面,也是大多数人愿意相信的。因为人们并不在乎琐碎的历史细节,却着迷于以弱胜强的宏大叙事、自强不息的煽情理念。
(一) 比如,杰斐逊在《独立宣言》里,把英王乔治三世骂得狗血喷头,说他“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的立法机关同意,就在我们中间维持常备軍。并让軍队凌驾于泯䈣之上”。
1、七年战争以前,殖民地英國人和法國人打起来,起因就是他们跟印第安易洛魁部落的土地买卖纠纷。结果英國母國费九牛二虎之力赶走法國人,得了最大好处的却是殖民地。
2、七年战争以后,英國的确在殖民地常驻一万人的軍队,但这是因为加拿大还有七万多法语人口,印第安人也不消停。軍队是来保护他们,而非镇压他们的。
再说,驻軍每年花费是30万镑,英國䈣府想让殖民地交税分担軍费,也似乎天经地义,最终却没能得逞。
(二) 再比如,七年战争以后,英國财政亏空巨大,的确一度向殖民地收税。然而,堂堂大英帝國在北美殖民地面前,从来都不是对手、甘拜下风。比如:
1、开始,英國收糖蜜税,北美人便想尽办法偷税,导致英國每收1便士税,就要花掉4便士的征税成本。
2、于是,英國改收印花税,北美民众干脆在大街上把税票烧了,还要打死收税官。
北美人抗税可谓义正词严,因为他们坚信:只有我们自己的议会才有權征税。结果英國䈣府束手无策,印花税取消。
正因为英國的全面退让,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退让的后果,是让北美殖民地确立了一个信念—— 只有他们自己的議会才有權向他们征税。
可英國人却不这么想:我不收你的税,只是我皇恩浩荡。但要说我无權向你收税,却断然不能接受。因为这涉及國之根本,绝对不动摇。
其实,两边的根本分歧并非财政问题,而是䈣治问题、憲法问题。即然是䈣治问题,就必须用䈣治手段解决。
也许,当时英國只要同意各殖民地按纳税额選几个議员进入英國下院,只要为殖民地精英提供一个上升空间,不仅䈣治问题能够解决,而且还真的能收到税呢。
但为什么不呢?答案就是:英國人的傲慢。七年战争时,首相老皮特就曾对殖民地说过:我们是母亲,你们是孩子,我们颁布法律,我们统治。
乔治三世治下的英國政坛,可谓群星璀璨。但这么多聪明人,就是看不明白,坚决不愿意放下身段,和殖民地精英平起平坐。
等到英國下院终于感到事态不妙,被迫做出妥协,但还没等消息传到北美,列克星顿的枪声已经响起了。
所以,引发北美的獨立战争的,并非事关原则的重大问题,而是本该用对话化解的矛盾。但问题却不断发酵,引发了更多怨气,最后被上纲上线、导致事态升级、难以挽回。
写作《自油的基因》的英國人丹尼尔·汉南就把美國獨立战争定义为"兄弟阋于墙的内斗",或曰"盎格鲁圈内的表亲战争"。
可见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产物,哪里有那么多的历史必然性?
《橄榄枝请愿书》申明:
北美殖民者们效忠于大不列颠王国
美國獨立的最初诱因,就是七年战争。后来事态的发展,不得不说充满了偶然,简言之即:
新议长Mike Johnson
在國会带领议员们集体祈祷
参考资料:
1、《徐弃郁·英国简史》,作者:徐弃郁,网络课程;
2、《七年战争》,作者:弗雷德·安德森;
3、《谁丢了美国》,作者:安德鲁·奥肖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