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如何塑造世界格局?

文摘   历史   2023-10-11 09:33   美国  

导读:任何战争都有赢家、输家,却很难区分正義或非正義。因为,战争中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正義,而只有利弊得失的算计,比如七年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塑造了两个赢家——英國和普鲁士。

英國以此战为起点,开启了向日不落帝國进发的征程;而普鲁士则正式成为欧陆列强,为日后统一德意志、称霸欧洲打下了基础。

然而,七年战争对世界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它的继发效应。战后,英國几乎把法國完全赶出北美,但没高兴多久,即遭遇了美國獨立;而最大输家法國,也因经济破产、民心尽失,不久就闹起了法國大愅命。

因而,七年战争也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参战国都劳命伤财,不过是为了利益,很难说是道义。那么,后来的一战和二战呢,今天俄乌或巴以间的战争呢?

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是超级复杂、有机生长、不可控制、无法预测的。只有抛开道德立场、深入细节,才能接近历史真相、把握历史脉络。这比单纯谈论“正義、非正義”的历史观,会有意义得多。

七年战争

  如何塑造世界格局?


 | 立峰


1、这是一场欧洲的战争

可能每个人都听说过,18世纪欧洲曾发生过一场七年战争,但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而已,并不真正了它到底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它究竟如何影响了世界。

那么,一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为什么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呢?

发生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简单的说:

1、首先,它是一场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当时,几乎所有欧洲國家都被卷入其中,死伤100多万(以当时欧洲人口和武器杀伤力看,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花费金钱无数。

但是,因为参战各國所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七年战争的战场,也蔓延到了北美洲、中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

2、其次,战争催生了英國和普鲁士两个大國的崛起,即后来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以及日后统一德意志各邦、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普鲁士

3、此外,这场战争还引发了两次愅命,即美國独立愅命法國大愅命,尽管这两者的性质结果完全不同,却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七年战争从结果看,各参战國在欧洲的本土疆域几乎没有变化,战后大体恢复到了战前的态势;但英法等國海外殖民地的归属,却在战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简单说,英國完全完胜法國,开启了走向世界霸主的进程。即:

1、在北美洲,英國几乎得到了全部的殖民地,而法國只剩了个小小的新奥尔良。

2、西印度群岛中(即中美洲),原来归法國的圣文森特、多米尼克和格林纳达都归了英國。

3、此外,法國还失去了印度和塞内加尔。

因而,七年战争常常被误解为一场英法两國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战争,其实并不是这样。

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等地的战事,之所以也算七年战争,正是缘于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的战争策略,即打钱不打地,谋求在欧洲以外打击法國,切断它的财路,最后达到拖死法國的目的。

也正因为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因而,它也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或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大战。

2、七年战争的背景

十八世纪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剧烈动荡和变愅的时期。比如:

1、在那以前,欧洲历史有根主线,就是宗教教權世俗王權之争。而随着罗马教廷在这场權力游戏中的全面落败,教權逐渐淡出,宗教不再成为战争的理由。而主權國家之间的争斗,自然是对领地或资源的争夺。

2、另一方面,随着大航海和工业愅命的发展,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國,满世界地去海外抢夺殖民地的热情同样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教權和王權间平衡的打破,从根本上改写了欧洲历史发展的逻辑,比如:

1、1517年,德意志的马丁·路德首先挑起宗教改愅,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立马得到了许多德意志诸侯的保护和支持。因为,他们早就对教会变本加厉的盘剥忍无可忍了。

2、1534年,英格兰議會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國王是“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标志着英國从此脱离了罗马天主教會。

3、1555年,神圣罗马帝國議會通过《奥格斯堡和约》,确立“教随國定”的原则。即一个地方的宗教信仰取决于世俗统治者。

这个条约的通过,标志着罗马教皇在与世俗君主的斗争中全面落败,即世俗王權在与宗教教權的缠斗中,大获全胜

4、1648年,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战后一系列条约所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次提出主權國家的概念,即以后的战争主体只能是主權國家,宗教战争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自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出台,欧洲大陆上的争霸主角,就成了各个欧洲列强,比如英國、法國、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传统欧洲大國,以及逐渐崛起的普鲁士。

5、1688年,英國又以光荣愅命的形式,宣告了世俗王權与天主教会之间的彻底绝裂

6、把神赶走以后,1740年上台的普鲁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通过神化“國家”这个概念,成功建立起了國王与贵族精英之间的䈣治纽带,即发明國家主义,来取代上帝。

总之,欧洲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國家,不管出于本心、还是为情势所迫,世俗君王们联手,一起赶走了上帝。

没有了罗马教皇这个带头大哥,欧洲的國王领主们可谓皆大欢喜,他们不但得到了境内大量原属教廷的土地房产,连十一税都免了,喜出望外地收获了大把好处。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1、欧洲近千年来遵循的都是君權神授的逻辑。时至今日,世俗君主失去了神权加持,很可能面临王位合法性不足的困境;

2、而一盘散沙的各路诸侯,少了带头大哥主持公道,争夺资源和领地时总是大打出手,导致战争频率和烈度猛增。

仅在18世纪,就发生过几次大的王位继承战争,比如:

⑴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⑵1733~1738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⑶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3、七年战争的起因

而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正是直接引发七年战争的原因,或者说,就是七年战争的前奏

1740年,神圣罗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六世去世,他没有儿子,早早就颁布了《國事遗诏》,宣布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莎继承他的所有權力。

这就意味着,玛丽亚·特蕾莎将成为匈牙利克罗地亚波西米亚王國女王,更重要的,她将是第一位奥地利女大公,并且,还将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國女皇

虽然已是18世纪,由女人继承王位依然不顺理成章。这时,英國首先承认玛丽亚·特蕾莎的继承權,还支持她丈夫弗朗茨一世担任神圣罗马帝國皇帝。
尽管如此,反对者却声势浩大,如普鲁士、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热那亚、撒丁岛、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等,都拒绝承认。

在这些反对者中,跳得最凶的就要数普鲁士了。因为:

1、普鲁士紧邻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富庶的西里西亚,早就对它有了觊觎之心。

2、普鲁士几代國王都遵循軍事立國,特别是腓特烈二世,此时正想借助一场战争,来证明实力、扩张地盘。

而对于哈布斯堡家族来说,尽管拥有众多领地,但有些却形同鸡肋,比如匈牙利,收的税还不够对它的开支;但波希米亚表现优秀,是只下蛋的鸡,加上属地西里西亚摩拉维亚,为哈布斯堡家族提供的税收,是大本营奥地利公國的两倍。

可以说,这次神圣罗马帝國的继承權危机,正好给普鲁士提供了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而且,女王的反对者众多,形势也非常有利。

于是,1740、1744年,普鲁士两次出兵攻打西里西亚(史称第一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5年,法國又相继展开了征服奥属尼德兰(哈布斯堡家族另一处领地)的攻势。

战争的结果是,玛利亚·特蕾莎割让西里西亚,所换来的,就是各國对她統治合法性的承认,以及支持她的丈夫成为神圣罗马帝國皇帝。

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死伤人命无数、消耗金钱巨大。但问题却并没有解决,彼时的欧洲各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完全停不下来。

这有点像古代中國,春秋时期诸侯林立,之所以相安无事,是因为有周天子这个带头大哥,大伙都认他是天下共主。但后来周天子的权威尽失,诸侯们也就不管不顾、大打出手、无序扩张了,这来到了战國。

宗教改愅后的欧洲也大体如此。自从大航海和工业愅命,各大國满世界地开发殖民、争夺资源、扩軍备战,也同样越来越不把教皇放在眼里。而没有了罗马教皇统领的欧洲,任何矛盾都唯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了。

4、战前的火药桶

七年战争表面上是普鲁士首先挑起的。因为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1756年,普鲁士大举进犯萨克森,打响了七年战争。

然而历史事实却不那么简单。事实上,除了普鲁士,当时所有主要的欧洲强國,比如英國、法國、奥地利、西班牙、俄罗斯、瑞典、葡萄牙、汉诺威等,都在当事现场推波助澜。

彼时欧洲可谓群雄并起,列强们不但忙于争夺欧洲本土的地盘和资源,还满世界地抢夺海外殖民地。所有國家,既无法克服本能的贪婪,又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恐惧。

因为,在一个上帝缺位、混乱失序的竞技场中,命运成败全靠实力和拳头,一不小心就可能满盘皆输。

而当时,各國之间的博弈也可谓错综复杂:

1、首先,在欧洲的中心,诞生不久的軍事强國普鲁士正苒苒升起,而且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打败了实力雄厚的哈布斯堡家族,充分展示了它扩张的野心和实力。

2、普鲁士的邻居们,特别法國,早已习惯了神圣罗马帝國一盘散沙的局面,没有人希望在欧洲中心,出现一个强大的普鲁士。

而且,法國自从路易十四,中央/集/權程度大大提高,國家实力日渐增强,事实上取代了神圣罗马帝國,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3、对于统领着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地的哈布斯堡家族来说,玛丽亚·特蕾莎依然不甘心失去西里西亚,总想与普鲁士再次一较高下、收复失地。

因而,七年战争也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曾两次败于普鲁士的玛丽亚·特蕾莎,这次很想拉法國成为盟友。

4、普鲁士东边的邻居俄罗斯,向来都没有操守,看到普鲁士被强敌环伺,便趁人之危袭击东普鲁士。而普鲁士的北方邻居瑞典,同样没安好心,伺机发兵责难。

5、这时的普鲁士举目四望,唯一可以结盟的对象,只有海峡对岸的英國。而对英國来说:

⑴ 一方面在北美殖民地,英國与法國在俄亥俄地区,已经提前擦枪走火打了起来。

⑵ 另一方面,英國王室是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而汉诺威正好紧挨普鲁士,同样是个四战之地。英國为了保护汉诺威,而坚决站到了普鲁士一边。

英國孤悬海外,专注发展海軍。一来不希望法國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二来跟法國正在竞争海外殖民地。于是,它唯一选择就是:亲近普鲁士,遏制法國

6、普鲁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非常清楚,既然普鲁士已被团团包围,即便他按兵不动,欧洲的火药桶也早晚会被点着。这时,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于是,历史便记下了这个时刻,1756年8月30日,普鲁士“悍然”入侵邻國萨克森,就此拉开了七年战争的帷幕。

总结一下:英國与普鲁士结盟,奥地利与法国、俄罗斯、瑞典结盟。七年战争,这就算是打起来了。

所以,七年战争根本就是一场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而战争最重要的诱因,就是普鲁士的崛起,打破了列强之间的脆弱平衡

5、北美殖民地

七年战争爆发前,北美英法两國的殖民者之间,其实已经打起来了。当时,北美的大致情况是:

法国殖民者在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和印第安人做买卖;英国殖民者在阿巴拉契亚以东,自己种庄稼。两边相安无事。

盘踞在英國这边的,还有一支力量,就是由六个印第安部落组成的易洛魁联盟。18世纪起,易洛魁人就“聪明地”在英法之间保持中立,让英國人和法國人竞相拉拢自己,渔翁得利。

总之,种庄稼的英國殖民者、做买卖的法國殖民者、狐假虎威的印第安易洛魁联盟,三方在北美构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但是没多久,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

按说,法國人在北美主要做毛皮生意,对土地并不感冒。热衷占有土地的是英國人,因为他们大多是种地的农民。所以,易洛魁联盟首领很乐意出卖土地给英國人,甚至,不属于他们的地也照样卖。久而久之,就捅出了篓子。一次,

英國人就是因为跟易洛魁人买地,结果与特拉华人在俄亥俄地区闹出纠纷。英國人自以为有与易洛魁人的合同在手,难免理直气壮,也没多想那块地原来究竟归谁。

特拉华人只好找法國人撑腰,但法國人只在这儿做生意,也不清楚土地归属,但那块地肯定不是易洛魁人的。

这边英國人还在跟法國人交涉,那边英國人的易洛魁小弟就先从背后开枪了,一下打死了十几个法國人。躲在暗处放冷枪对印第安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但对英法两个國家来说,却相当于开战。

接着,英法双方都在俄亥俄建起了堡垒,都不打算毫不退让。就这样,在北美殖民地,英法之间的战争1754年提前开打了。

但英國人在北美战场上却出师不利,因为:

1、一方面,印第安部落大多都帮法國人。因为法國人不要土地,印第安人跟他们做生意还有利可图。英國人却十分强调土地的归属權。这次冲突也正因土地而起。

2、另一方面,英國本土派来的正规軍,完全不适应印第安人钻小树林、放冷枪的战争方式。而且,他们还非常鄙视一同作战的殖民英國人,因而两者并肩作战很难配合,直接影响了战场上胜败。

结果在头三年,英國人在北美可以说败得一塌糊涂。

6、老皮特的海外帝國

1757年,英王乔治二世在危难时刻起用了老威廉·皮特。老皮特临危受命英國首相,是七年战争的第二年,这时所有欧洲大国都被席卷进来。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可谓悬殊:

1、英國只有普鲁士这一个盟友,论人口两个國家总共不到1200万,而对面的法、奥、俄等國联盟,人口却超过一个亿,是前者的十倍。

2、双方态势对比也很鲜明:普鲁士孤独地在欧洲中心,被连成一片的敌人团团围住、四面受敌,压力可想而知;英國又孤悬海外,軍事上爱莫能助。

但是老皮特却非常清楚,英國的目标是建立海外帝國,而战争的重心,却在欧洲大陆,战争枢纽就是普鲁士。

只要普鲁士在欧洲顶住压力、跟敌人死磕,将各國的力量牵制在欧洲本土;英國就能发挥皇家海軍的强大优势,在海外战场大显身手,并通过海外贸易,实现以战养战。

老皮特的名言是:我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赢得一个北美帝國。所以,他力排众议贯彻他的战争策略,即:

1、在金钱上,最大限度给予普鲁士援助,腓特烈二世打仗要多少钱,英國就给多少。

2、不但如此,英國还派出了1.8万的陆軍。这对英國来说,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3、全面打击法國霸權。英國不但在北美战场与法國死磕,还断其财路,封锁其海上贸易,进攻它的全球殖民地,比如西印度群岛、塞内加尔、印度、纽芬兰……总之,无论法國人在哪做生意,英國就去哪捣乱。

经过一番努力,英國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各个战场上都斩获颇丰,特别是1759年基伯龙湾一战,英國令法國舰队遭受重创,建立起了无可争议的海上霸权。

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國东印度公司的軍队攻下法國在印度的最后据点,将法國势力彻底赶出印度。自此,英國夺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外帝國。

多数人打仗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老皮特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战争理解为整体的财力与軍事的比拼。

失去了制海權的法國必败无疑,因为大海被英國人封锁了,打仗时英軍的弹药和补给源源不断,法軍不用多久就弹尽粮绝了。

后来英國人对付印第安人同样是这个套路。法國人被赶跑后,英國立即禁止荷兰向印第安人出售枪支弹药。从此,印第安人迅速退化回弓箭长矛的时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英國人控制製海權还有一大收益,即保护令英國本土的安全,本土不用驻軍,陆軍被全都被派往海外,也就极大缓解了兵源紧张问题。

7、腓特烈大帝

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和英國结盟,同时面对与法國、奥地利、俄罗斯等國,这就意味着,普鲁士将以一己之力,单挑欧洲所有大國。因为英國孤悬海外,还须应付海外战场,对普鲁士的支持方式只有金钱。也就是说:

1、论人口,不到区区500万人口的普鲁士一國,就要对付总人口超过8000万的法、奥、俄等欧洲大國。

2、论軍队,普鲁士的对手与它常年保持着2:1的战场优势。

3、论地理环境,普鲁士位于法奥俄等國连成一片的包围之中。反而普鲁士自己两块很小领土,竟然是分开的。(下图中间浅紫色)

尽管情况如此不利,普鲁士依然苦撑七年,最后居然胜利了。这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此,普鲁士跻身欧洲大國,腓特烈二世被尊为Frederick the Great即腓特烈大帝,因为,他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不得不说,历史充满偶然,腓特烈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他不可思议的好运气。因为:

1762年,腓特烈二世腹背受敌,从四个方向受到法國、奥地利、俄罗斯和瑞典同时夹击,几乎陷入绝望。被尊为战神的他,眼瞅就要垮了。

但好巧不巧,俄國女沙皇忽然去世,由她侄子彼得三世继位。而彼得三世出生在德意志,正好是腓特烈最忠实的小迷弟。

彼得三世登基后立刻让俄軍退出战争,还归还了已被俄國占领的东普鲁士,并且,还将俄方一个軍团置于腓特烈的控制之下。

这个难以置信的好运,后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奇迹,让腓特烈二世得以暂时喘息,才最终扭转了整个战争的败局。

这也令英國在这场赌局中险胜,要知道,英王室的老巢汉诺威也在战争中曾一度被法軍占领。

8、战争后果

七年战争对于普鲁士来说,虽然在战后保主了西里西亚,并让普鲁士从此晋升成为欧洲大國;而腓特烈二世本人,也被赋予战神、大帝等尊称,从此声名远扬。

但与此同时,普鲁士整个國家却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除了大量人员损失,本土也成为一片废墟。可以说,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只是惨胜。

而起初高调主战的玛丽亚·特蕾莎,却第三次败给了腓特烈二世,她除了再次证明自己的失败,并滋长起更多怨恨,其余一无所获。

七年战争最大的输家当然是法國

1、在美洲大陆,法國只剩一个小小的新奥尔良;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佛罗里达、俄亥俄地区,都归了英國。

2、在西印度群岛,原属于法國的圣文森特、多米尼克和格林纳达,都归了英國。

3、重要的是,法國还失去了印度的贸易權,让英國将整个印度收入囊中。

英國在战争中崛起,成为最大赢家。战后的英國,面积甚至超过了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國。同时,英國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向日不落的帝國的传奇进发。

但英國的胜利也代价不菲,战前的英國國债是6000万英镑,到战争结束时,就上升到了1.33亿英镑。这意味着,不算本金,仅仅利息,就相当于英國财政收入的43%。

9、七年战争的继发效应

七年战争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造成了巨大的疆域变动,而是它后续引发的两件大事,深刻而长远地改变了整个世界。那就是美國独立法国大愅命

七年战争引发法國大愅命比较好理解,因为:

1、路易十五打七年战争欠下一屁股债,又丢掉了巨大的海外殖民地,对内,可谓民心尽失;对外,又跟英國结下了梁子。

2、路易十六上台后,北美闹起了独立。他正因为想报英國七年战争之仇,才不惜代价支持美國开仗,想着赢了至少还能捞回个加拿大。

但让路易十六始料未及的是,美國偷偷地与英國单独媾和了。法國最后一无所得,财政上却破产了。于是,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想征点儿税,结果税没征到,最后却与媳妇一起命丧断头台。

10、美國独立的逻辑

至于美國獨立的逻辑,肯定不能简单用“不自由、毋宁死”、“无代表、不纳税”来解释,此文篇幅太长,明天另行发文,单独讲讲美國獨立与七年战争的关系。

我的历史观
小时候,我们总喜欢把人分成好人坏人,将战争分为正義邪恶,认定历史的发展是有方向的,文明最终能战胜野蛮。

现在重温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人很难区分好坏,因为所有人只是趋利避害;战争也很难说是正義、还是非正義的。因为,卷入战争的各路玩家,都各有各的算盘;而战争的成败,也经常充满了偶然、或纯属巧合。

公元四世纪,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里,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归为地上之城,它的源头是堕落天使,因而是魔鬼之城。因为每个人都带有原罪,所以任何地上之城,都免不了罪恶的侵袭;任何尘世间的历史,也都是充满了罪恶。

事实上,人类从未远离战争。去年年初,当瘟疫还没结束,战争就接踵而至。而今时今日,这边俄乌战争还在旷日持久,那边中东火药桶又被再次点燃。也许,比核武器更可怕的,是病毒肆虐后,却无人追责;是灯塔國選/举被盗,却被禁止谈论。
历史进步了吗?不知当今的乱局,将如何收场。显然,一旦人们心中都不再有上帝的位置,人类就将被逐出天上之城,堕入永恒地狱。

- END -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徐弃郁·英国简史》,作者:徐弃郁,网络课程;

2、《徐弃郁·德国简史》,作者:徐弃郁,网络课程;

3、《七年战争》,作者:弗雷德·安德森;

4、《谁丢了美国》,作者:安德鲁·奥肖内西。

感谢阅读 ❤ 请转发支持👇长按二维码关注我请加作者个人微信号

好奇的芦苇
人在天地宇宙间,虽脆弱如芦苇,却依旧因好奇而不断探索、因思考而获得尊严。一棵爱思考的芦苇,拼命守护着自己的尊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