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你有吗?

文摘   其他   2024-08-30 07:3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是否记得今年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中的一个情节?杜乐莹和父亲吃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朋友跟你要,你给哪一个?”
父亲回答:“给大的。”
乐莹一笑说:“我两个都给。”
这就是贾玲在电影中为我们演绎的讨好型人格的困境,简单来说,也就是“不敢得罪人”。

不知何时,讨好型人格、附和型人格这样的字眼悄然进入大众视野,它就好像一种不自知的“小毛病”,“患者”群体总是无意识照顾别人,会因他人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即使他人获得快乐的过程,可能会以自我情绪的牺牲为代价。
1

讨好型人格有多种“症状”,自己稍作反思,就可以做到“当局者清”。

“我付出的够多,别人就会尊重和喜欢我”。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会觉得别人对其有所求,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和换取他人喜爱的关键,“被需要”似乎成了能力、价值具象化的唯一途径。这致使在收到他人要求时,他们不自觉地内心紧张、全神贯注,在满足对方需求的过程中也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而得不到认可。

而这样,就容易在面对他人需求时,不加甄别,不论对错,一概答应。即使已经伤害到了自身利益,还在担心是否会因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而让别人不满意。

电影《热辣滚烫》里,妹妹平日里欺负姐姐乐莹,但为了孩子上学,却让姐姐将房子过户给自己。面对这样剥夺性的要求,乐莹毫不犹豫答应了。闺蜜抢了乐莹男朋友,为了避免自己小三形象暴露,大言不惭要求乐莹当伴娘。面对如此侮辱性的要求,乐莹也答应了……当“需求”出现时,乐莹总是本能地接受,本能地付出。

“尽量满足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好感”,像乐莹一样有讨好型人格的他们常常这样想,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拒绝别人的要求。或许他们觉得自己被贴上了“好人”标签,所以潜意识里为了巩固这样的人设,宁愿以牺牲自己压抑自己的正常情绪为代价。比如,在遇到朋友讲冷笑话时,即使并没有好笑的内容,他们也会尽量挤出笑容,甚至哈哈大笑,同时拍着好友的肩膀表示赞同,脑子里却飞速思考,下来该说什么来化解隐藏的尴尬。

“他是怎么想的,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合适”?遇到自己并不认可的观点和做法时,为了避免冲突,宁可闷不做声,委屈默认,没有原则地让步忍耐;遇到比较自我、没有边界感的人,更容易被这种情绪所裹挟,宁愿失去自我,只为让别人舒心而不顾自己的糟心;为了维持和谐的氛围或关系,下意识地去配合或附和别人,深埋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何时,总是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停反观自己的行为举止,生怕自己的做法让别人不舒服,得罪了别人……

就像乐莹一样,说话做事总是小心谨慎。当得知男友劈腿,没有发火、没有指责;男友骂着让她滚时,她也是默默离开,不敢为自己发声。
2

讨好型人格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针对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心理学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可能是重要原因。

比如父母是讨好型人格,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将“别给别人添麻烦”“吃亏是福”“忍忍就过去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造成孩子在儿童及校园时期就已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自己吃亏无所谓,别人高兴就好。

比如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在家庭中明显强势,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主张“唯我独尊”或“大包大揽”,容易导致孩子在儿时就倾向于讨好父母,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种表现,在进入社会后将更甚。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造就某一个孩子在兄弟姐妹相处中成为讨好型人格者。比如在父母常常对某个孩子输出“多让着点”“多照顾着点”,这个孩子可能就成了那个习惯包容兄弟姐妹的人。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兄弟姐妹之间应该谦让友爱,但更肯定互敬互爱的家庭教育。

除家庭教育外,社会压力与文化背景也是讨好型人格的成因。比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体服从、迎合他人,导致个体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的期望而采取迎合他人的策略,这也可能促使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然,个体特质与心理需求也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比如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会认为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获得安全感和保护自己免受攻击;对自己不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讨好的行为以获取他人的认同;在倡导和谐关系中,一些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人,为了达到社会期望,无原则地忽视个人需求和意见,也会造成某些讨好型人格的出现。

其实每种性格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父母处事风格、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等多种变量在各个时期产生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我们用辩证思维去解读性格,或许没有完全好或者不好的人格特质,只有适合和不适合。如果说某种相处方式你不觉得不舒服,那其实也不需要改变,但是如果不是你喜欢的,在不造成社会和他人合理诉求损害情况下,一定要勇敢去改变。
3
没有原则地一味迎合、讨好别人,真的就能受到尊重吗?影片中乐莹给出了回答,“朋友都觉得我不爱吃苹果。”因此,倾其所有满足他人,并不都能获得肯定,有时候反而会被对方认为理所应当。讨好型人格也并不一定容易和他人处好关系,更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表现。真正是高情商,首要是做自己,而非一味取悦别人。
如果要改变讨好型人格特质,笔者觉得不妨把握住以下三点做以尝试:
从小事入手,执行自己真实的想法。要改变讨好型,可以先从生活中的社交小事入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小事开始,容易成功,且失败了也不会有严重后果。只要开始了,就是在改变,慢慢地,真实想法会慢慢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别人感知到,这样平等地和别人相处,彼此都会舒心。比如:在和朋友约地方吃饭时,可以提出自己喜欢的菜系或者饭店,即使对方不赞同,也可以折中处理,不至于完全与自己的预期背道而驰。
在习惯性附和讨好后,努力加上一点自己想法的表述。别人说完观点,你不赞同,但又不敢或不表达自己观点。可以先“讨好”对方,让对方放松,也让自己逐渐进入习惯模式,不那么紧张后再说自己的想法。哪怕本来想说三条,结果只说了一条,哪怕表达的方式不那么自然,也都是进步。
持续地进行自我提升。讨好者的本质是用被人喜欢来维系自己内心的安全感,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更加自立自强。当你从软弱变得强大,从讨好别人变得自信豁达,你的自我就开始建立,伴随着自信,自我特质,个人魅力就会向外扩散,周围人对待你的方式,以及你处理事情的分寸都会渐入佳境,人际关系也将会变得更加融洽。

诚然,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处理各种关系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但只要对国家忠诚、对事业热爱,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家人,对他人饱有爱心和同情心就足够,完全不必为了迎合社会和他人让自己进入讨好的怪圈。
请勇敢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立自强有个性的你,在学业进步中、工作成就里、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上体现自我价值。
(富平县委宣传部供稿)



往期精彩内容
一颗梨“叫好”又“叫座”的背后
渭南黄河湿地何以“美出圈”
“行走在乡村的背包银行”


渭南宣传
渭南宣传,宣传渭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