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改革之笔” 书“为民答卷”

文摘   其他   2024-09-09 07:3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部署,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渭南该怎么做?
9月6日举行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的实施意见》清晰擘画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图”“路线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在渭南,几千年来形成的、老百姓都知道的、说起来很上口的就是渭南人的“拧劲儿”。有了这股劲,就敢去探索、去创新,就有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敢啃硬骨头的锐气。改革开放以来,渭南人正是凭着这股“拧劲儿”,争当时代弄潮儿,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华民族历来都强调求新求变,《诗经》里讲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韩非子》中所说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以及商鞅提出的“不法古,不循今”,《与施愚山书》中所讲的“别具一格”,《庄子·刻意》中所讲的“吐故纳新”等,都提倡在创新中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创新创造的传统。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在偏僻的渭北农村,渭南人率先开启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他们引良种分土地,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如今,渭南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16.81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258.18万吨,居全省第一,成为陕西省名副其实的“粮袋子”。

2023年,渭南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2011年11月15日,渭南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在全国首开先河,组建成立了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成功打造了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渭南模式”。

2007年以来,渭南市以“政府扶持、企业联姻、剧团服务、百姓受惠”的运行机制,持续开展“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活动。剧团与观众的热情“双向奔赴”,资深戏迷们直呼“嘹得很!”

我们还欣喜看到:合阳县沟北村用了三年时间,从传统落后村一跃成为全省农村“三变”改革高标准示范村,村民因“三变”改革脱了贫;富平县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补水和节水、河里和岸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让昔日的“荒滩沟”变成今日的“幸福川”……

新时代的十多年来,改革一直在路上。渭南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先后推出“一枚印章管审批”、“互助式”养老服务、基层治理“四联调解”、“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改革,一大批具有渭南特色的改革案例成为中省典范。据统计,渭南承接的695项改革任务和市委深改委(领导小组)部署的1277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按期完成。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渭南义无反顾地扛起责任,抓改革、促发展,奏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成绩是看得见的。2023年,渭南工业投资增长34.1%,增速居全省第一;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居全省前列;秦创原创新驱动专项考核全省第一;连续四年稳居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全省第一;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风电产业发展迅速

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高,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关键词最为亮眼。

闯的劲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山大河养育了渭南的灿烂华夏文化,也造就了渭南人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第一家民营运输公司、第一架由农民建造的黄河大桥先后出现在渭南,将渭南人向新求变的闯劲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渭南人永葆“闯”的劲头和“实”的作风,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在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之时,渭南入围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名单,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入围、获批,反映出的是渭南人敢于突破、真抓实干的勇气和底气。

蓝天白云美如画

实干为要。这些年来,渭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推出了一系列靶向精准、指向明确的改革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如何让老百姓乐享更多蓝天白云,一项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悄然打响。变化就在身边。渭南在2023年度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考核中排名第一,今年 1-7月空气质量改善率排名全国第6。还有,近几年渭南每年都在聚力抓好十件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7.8%;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8万个;主干道海绵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四国足球邀请赛”等一批赛事火热举办。

金城街道办涺惠社区“板凳会”

砥砺韧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韧劲。就拿深化“放管服”改革来说,全市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已经实现全覆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承接划转事项329项,连续4年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一季度全部办结,投资项目审批“四减一优”服务模式获评全国政博会“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看准了就要坚定不移抓。渭南将聚焦重点环节集成发力,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常态,让各类企业享受到一流的营商环境。

在渭南走一走,改革已是秦东大地最动人的乐章、最昂扬的旋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渭南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让率先、提高、新增等一个个动词如愿刷新改革成果。

(三)

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唯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立足改革新阶段、需求新变化、事业新要求,对照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全会部署,从扬优势、育新机、补短板、守底线出发谋划出一系列符合渭南实际的改革举措。全会通过的《实施意见》中的第二至第十二部分,包含内容条目56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治理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安排改革任务。前行路上,应该怎么干,须把握好三个方面。

牵住改革“牛鼻子”。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渭南要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就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升级经济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比如,提出一系列促进准入畅通、规则一致、监管协同的改革举措,明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比如,提出建设面向“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壮大外贸优势产业,扶持开放型骨干企业,深化拓展横向协作,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产品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抓落实《实施意见》提出到2029年,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等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断提升改革本领,把“新思想”和“老办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各领域改革集成增效。比如,坚持以“小切口”改革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比如,提高改革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搏击中练硬拳脚,努力成为改革攻坚的行家里手。
智慧洗衣店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赋能

人民满意是标准。“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里,“人民”二字贯穿始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追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内涵在不断拓展,老百姓除了关心“柴米油盐”,更在追求“诗和远方”。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实践中,依然要持续回答好“改革为民、改革惠民”的考题。比如,提出围绕增进东秦百姓福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等,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美丽宜居新渭南

改革绝非一蹴而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广大党员干部既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又要当好改革的实干家,必须拿出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执“改革之笔”,书“为民答卷”,齐心协力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写意”变成“实景画”。

期待,渭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穿越激流险滩,勇于攻坚克难,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渭南日报社供稿)
往期精彩内容
关中楷隶冠——广武将军碑
古潼关,是一座什么样的“关”?
秦东夜未央 人间烟火浓

渭南宣传
渭南宣传,宣传渭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