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何以筑“粮仓”

文摘   其他   2024-09-02 07:3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是否知道,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喝进嘴里会有很重的咸苦味,也就是老百姓经常说到的“水碱大”。这类地方的土壤往往非常贫瘠,农作物产量很低甚至无法成活,在雨季过后,地面会凝结出一层白色粉末,这就是盐碱地,也被称之为地球之殇。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在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作为农业大市的渭南,也是陕西省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渭南有上百万亩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渭、洛河二级阶地,卤泊滩,盐池洼,二华夹槽等多处低洼和片状盐碱地带。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生盐蓬草,不长庄稼苗”。大片的盐碱地如同白色的疮疤,散布在秦东大地上,土壤板结、肥力低下,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渭南该如何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唤醒“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升粮食安全系数?

(一)

我国盐碱地治理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2200年,大禹治水就有建立沟渠排灌网改良盐碱地的实践,并在农书《禹贡》中对卤土(盐碱土)进行了分类与专门描述。在公元6世纪成书的《齐民要术》中,也有“绿肥轮作改碱”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黄泛区黄河泛滥造成的大面积土地盐碱化,通过造堤、建圩、筑堰等方式,垫土造田,平整土地,利用雨水和提引蓄积的淡水冲洗盐分改良盐碱地,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盐碱地治理更强调集成整合各种技术、措施,形成“良田+良种+良法”。经过持续治理改造,我国盐碱地呈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占比逐年降低的趋势。
蒲城总干沟现状
多年来,秦东儿女积极和盐碱、内涝作斗争,发挥聪明才智,先后采取水利改良、农业技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等办法,向盐碱地要效益。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渭南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各地“排碱沟”工程的修建。截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在交口抽渭灌区、洛惠渠灌区、卤泊滩、朝邑内滩、二华加槽等区域,先后修建了陕西五大农田排涝工程(交口抽渭灌区排水工程、洛惠渠灌区排水工程、卤泊滩排水工程、朝邑内滩排水工程、二华干沟五大排水工程),修建干、支、斗分、毛沟等约3200公里。

随着排水工程的建成,全市盐碱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盐碱地面积80.1万亩,2021年为56.5万亩,十年间减少了20多万亩。

(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实践中,渭南按照“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两大主要路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宜粮则粮,宜渔则渔,探索出了不少治理良方,找寻着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也用执着和担当解锁了盐碱地上的丰收密码。

排碱渠施工现场  (资料图)

比如“水利改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减少盐碱和内涝,渭南人采取“洗盐压碱法”,即:通过挖渠将盐碱和积水排出去。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近年来排碱渠损毁瘀堵严重,作用也大打折扣。以至于2021年秋季的一场强降雨,导致渭北近200多万亩农田受灾、19万亩农作物绝收,经济损失达到15亿元。

渭南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从2022年3月,全面启动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作,涉及盐碱化改造面积56.5万亩,改善农田面积133.8万亩,为2023年粮食产量全省第一奠定了基础,今年渭南市夏粮面积438.96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0.31%,夏粮产量130.15万吨,历史首次突破13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09%,面积产量及其增量均居全省第一,妥妥守住了陕西的大粮仓。

盐碱地上长水稻
比如“改种适地”。专家指导农民种植耐盐作物,油菜、高粱、水稻等在盐碱地上展现出勃勃生机。
蒲城县荆姚镇常家村所在地属于卤泊滩重度盐碱地中心。2018年年初,农技人员带着脱贫任务来到这里,也把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带来了。这个品种不仅耐盐碱,而且抗倒伏、产量高、不容易裂夹,更适合机收。如今,荆姚镇盐碱地油菜种植面积有4000亩,渭南全市盐碱地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与此同时,盐碱地大豆育种试验也在蒲城县党睦镇林吉村前的一片试验田里做起来了。这块只有3亩大的试验田,盐碱度达到了3.5,平常很难种出作物。作为全省唯一一块盐碱地大豆育种试验田,有248个大豆品种、品系在这里试种,为盐碱地改种治理做着积极探索。
盐碱地里养水产
比如“发展水产养殖”。曾经“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如今却“种”上了鱼虾蟹等水产。近年来,渭南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原则,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试验示范,采用池塘精养、池塘内循环水和大水面增养殖等方式,有效利用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17.46万亩,占全省有效利用盐碱地开展水产养殖面积的75.39%。

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渭南的特色农业成效喜人。2024年“大荔冬枣”品牌价值67.34亿元,是参加评估品牌中唯一一个“品牌强度五力”均在前10的品牌;“白水苹果”品牌价值64.79亿元,位居全国苹果类第七;“临渭葡萄”品牌价值31.97亿元,位列葡萄类第一。

(三)

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指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渭南作为农业大市,持续开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是“国之大者”,关乎万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群众的福祉,更关乎乡村振兴大业。

实地调研盐碱地现状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法宝。从改水改土到选育培育良种,盐碱地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应从渭南实际出发,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持续推进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产出、要效益。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或者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市场方面,‌则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改良。比如,‌通过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盐碱地特色产业。
盐碱地里鱼虾“闹”
坚持农业产业化,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在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盐碱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比如,积极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打造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   
沉睡的盐碱地被“激活”
渭南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让昔日“沉睡”的大片盐碱地被成功激活。今后,秦东儿女还将继续做好盐碱地治理这篇大文章,把渭南这片土地上的白色疮疤都变成“米粮仓”“蔬果园”“鱼虾池”……让充满现代气息的农业“新丰景”在秦东大地延展开来。

(渭南日报社供稿)


往期精彩内容
讨好型人格,你有吗?
一颗梨“叫好”又“叫座”的背后
渭南黄河湿地何以“美出圈”

渭南宣传
渭南宣传,宣传渭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