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尘肺病这一沉重而又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摄影记者郑海鹏近期关注并报道了尘肺病年轻化的现象。透过他的照片,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两端:一边是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另一边是被尘肺困住无法挣脱的年轻生命。作为大爱清尘月捐人,我们和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郑老师关注并报道90后尘肺病议题
初识尘肺病:一次意外的探访
大爱清尘:您是如何关注到尘肺病年轻化这一现象的呢?最初的信息来源是什么?
郑海鹏:其实,最初对尘肺病的了解源于大学期间的一次偶然机会。那时,我跟着学长到河北保定的一个小镇探访尘肺患者。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尘肺病患者,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到50岁之间,从事石材开采等重体力劳动。我还记得拍到过其中一个患者眼神中的绝望与无助,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这张照片我还保存着,成为了我从事新闻摄影的启蒙。
调研初衷:公共价值与社会责任
大爱清尘:您撰写《尘肺病侵入“90后”,被粉尘窒息的青春》的初衷是什么呢?
郑海鹏:在决定做这个选题之前,我看到了许多有关“90后尘肺患者”的相关报道,再结合之前的经历,我意识到这个选题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和社会意义,同龄人罹患尘肺病这件事令我感到意外。
患尘肺病前后,徐结外貌对比。如今,年近30岁的他身形消瘦、面无血色、眼窝深陷,和患病前差异巨大。
探访之路:记者的困境与坚持
大爱清尘:在寻找和接触采访对象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了困难?
郑海鹏:最初,我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联系一些尘肺患者,即便与个别患者加上了好友,之后也都不了了之。我理解他们的顾虑和防备,毕竟陌生人突然介入并想要拍摄他们的生活,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后来,我想到了大学期间带我一同探访尘肺家庭的学长郑硕,通过他的引荐与大爱清尘搭上线,成功联系上了几位愿意接受采访的90后尘肺患者。
综合我以往的调研经验,对接过程繁复,大部分选题可能一两个月都无法顺利进行,最初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与大爱清尘联系。但在这次对接过程中,无论是介绍采访对象,还是进行线下探访,效率都很快。
患者收到大爱清尘发放的康复包
探访中的感触:聚焦尘肺之痛
大爱清尘:在探访过程中,有没有让您感触特别深的事情?
郑海鹏:在安徽无为的调研过程中,我接触到了91年的尘肺患者何生。他父亲于19年因尘肺去世,此后,哥哥及妹夫也相继确诊尘肺,整个家庭都笼罩在尘肺的阴影下。何生住在无为市郊区的出租屋里,他的房间有一扇很大的窗户,窗外有一小片菜地,阳光每天都从窗户透进来,但窗帘紧闭,灰暗空间里,我能感觉到他低落的心情。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连独自洗澡都很困难。那几天,我和他的两个孩子相处得很好,玩闹中看到孩子开心,何生就会开心一些,和我聊得也多一些。
尘肺晚期的何生行动能力有限,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会在出租屋中静躺,吃饭就坐在床头。
大爱清尘:为什么希望公众关注这个群体?
郑海鹏:首先,我认为这一群体处于社会底层,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相应的保障,罹患尘肺后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每一个个体的背后都承载着整个家庭的辛酸与无奈。其次,我时常觉得自己才刚刚步入社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已步入了生命的倒计时。再者,当我个人逐步在社会中稳步前行,觉得自己处于慢慢向上发展的状态,也会想到这些同龄人也许正处在事业的巅峰阶段,突然间就坠落了。此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湖北浠水县的调研中,我看到农村别墅与新建民房相互错落,当地人告诉我,这些别墅大部分是外出从事石材或大理石加工行业的工人,在外面赚了回家盖的房子。我看着这些别墅设想,一个个年轻尘肺病患者的生命或许就终结在这片繁华背后的阴影之中。
湖北浠水县郊区,仍有大理石加工作坊坐落于荒野之间,门口之前摆放着很多大理石原材料。
呼吁关注:让青春不再被粉尘窒息
大爱清尘:您认为社会各界对于90后尘肺病患者这个群体的关注度存在哪些不足?
郑海鹏: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度确实还不够高。一方面,很多企业对职业病的科普和工人的保护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监管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漏洞。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小作坊内,切割平台上放置着沾满粉尘的防尘面罩和帽子。据何书龙介绍,此前他们在切割大理石时,防尘措施有限,甚至不戴口罩。
携手合作:心意涓涓
大爱清尘:与大爱清尘一同探访尘肺家庭时,您有哪些感受?
郑海鹏:首先,当我表达想对患者进行采访的诉求时,大爱清尘的对接非常高效,内部团队也非常支持媒体关注这个问题;其次,在对接过程中,大爱清尘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我完成采访工作;再次,在探访现场,大爱清尘为患者申请救助金时,审批效率远超的我预期。起初,我还顾虑这一万元的救助金何时能够到位,然而事实却证明了我的多虑;最后,自结束探访后,我于7月2日成为大爱清尘月捐人,希望通过持续的捐赠,在大爱清尘为患者捐赠制氧机等医疗设备时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在大爱清尘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徐结填写个人信息,以获得部分医疗费用的资助和报销。
探讨:媒体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模式
大爱清尘:您认为媒体和公益组织有哪些更好的办法可以合作,让社会公众都关注到这个群体?
郑海鹏: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宣传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公益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真实可靠的案例和数据支持媒体的报道;另一方面,双方可以共同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或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活动并关注尘肺病患者。我认为,媒体与公益机构之间的合作其实就是各自发挥作用,相辅相成。大家秉持很真诚的态度相互合作,能够将这个群体的事情传播出去,让社会各界关注到他们就是好事。
尘肺病康复中心的电视机上循环播放大爱清尘的宣传片。
感悟:看到现实的另一面
郑海鹏: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看见现实的另一面”。在探访90后尘肺患者的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背后,隐藏着被尘肺病无情吞噬的青春与希望。徐结、何生等人的故事,如同《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所揭示的,是那些被主流视角忽略的残酷现实。我们日常所见往往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现实远比表面复杂而沉重。看到类似的报道,我经常会想如果他们是我的家人怎么办呢?或者说我没有考上大学就去打工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的?那些为生计挣扎、在贫困与疾病中苦苦支撑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状态远超我们的想象。
【久久公益节】点击下方小程序,和大爱清尘一起寻救尘肺农民家庭,守护生命尊严。
采编丨黄晓婷
编辑丨刘晓
排版丨丽萱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