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尘”世里——惠安打石师的口述故事

民生   2024-10-15 17:00   北京  

石雕厂外部,图源:大爱清尘


一个假期就这么过去了,在对岸半截半截地看了几部台片,故事里有个角色叫肚脐眼,还有一个是菜埔。


电影《大佛普拉斯》中的菜埔,图源网络


菜脯,是闽南常见的一种菜头(白萝卜)干榨菜,量大便宜,家家户户都有,以至于每个村子也都有一两个叫菜脯的。暑假认识的菜脯,是一个来自晋江的社会学工作者,在北京某一基金会做“打石的”群体的(闽南方言:打石师,泛指石雕和石矿开采的工人)尘肺病研究。因为要来我们镇上的医院做调研,北方“菜脯”们不懂闽南土话,调研进程受阻,我就在另外一位00后社会学研究生菜菜(没错,姓蔡的就喜欢叫自己菜脯或者菜菜)推荐下报了名。在访谈前,感兴趣的是他们研究的子女教育公平问题,还有如何帮助“打石的”合法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是访谈中发现,能不能活下去继续干活养家才是打石师们的生活目标。


#1

劳苦的打石师


福建省惠安县的石雕产业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从宋元时期的南派艺术风格到如今“融承中西文化及建筑艺术之精华”,其多次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的美称。近年来,惠安县充分发挥“世界石雕之都”禀赋优势,在石雕产业的带动下,已经发展形成矿山开采、石雕石材机械制造、包装材料印制、荒料营销及运输等上下游配套产业体系,产品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最新数据统计,惠安全县规上石雕石材企业171家,2023年实现规上石雕石材工业产值200.34亿元。在无数的荣誉和财富背后,除了闻名遐迩的石雕工艺大师,背后是一个个平凡打石师们日复一日的支撑。


“开闽三王”之一王潮的陵墓石像生,是惠安境内现存最早的石雕作品,距今已有1100多年,图源网络

崇武古城门前的石狮,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体现了南派石雕的细腻精致之美,图源网络


石矿开采能够为精美的石雕产品提供充足的石材原料,巨大的石雕市场需求则促进了石矿开采的发展,也为打石师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得益于原有的市场优势,惠安引进机械化作业,吸纳了大批劳动力。打石师林国辉就是其中的一位。1971年出生的林国辉,读了三年村小就辍学跟师傅打石。四五年后,林国辉学成出师,在同村打石师邀约下,正式开始自己的打石营生。


矗立于美国华盛顿广场的马丁·路德·金像,其石材选用福建花岗岩,由惠安石雕工匠设计雕刻完成,图源网络

近年来,融承中西文化及建筑艺术精华的惠安石雕,图源:林悦


除去吃饭和休息,打石师一刻也离不了石矿。凌晨四五点是林国辉们一天的开始,吃完饭就要下矿,12点的午饭,14点结束短暂的午休,继续下矿切割石材原料,19点下班,晚饭吃罢已经是20点多。经过白天繁重的捶打凿切割,正当壮年的打石师已经精疲力尽,趁手的打石工具也被糙石磨得没有棱角。为了赶上工程,打石师喂饱自己后还要“喂楔子”(打石师的行话,是“打磨工具”的意思),睡觉休息则排到22点之后。至于工作量,不知道是因为时间漫长,还是已经没有心神和气力,到头来谁也算不清这笔账,惟有数以亿计的粉尘颗粒才比较清楚。



#2

被误会的病因


顺利的活,是在家乡附近的南安市开采石矿。重要的原因不是离家近,看得见家人,而是饮食相当,气候相近,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适应环境。不顺利的活,则要背井离乡。但诱人的高薪,总能让林国辉们忍受种种不适的工作环境,安慰自己“离家远,就不用操心家里大小事,一心挣大钱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挣大钱的决心和距离相关,那么遥远的北疆就是打石师证明心坚如铁的地方。按道理来讲,用铁打石,尤其是年轻气盛的那种,准没有错!但北疆不是打石的地方,是磨铁的。林国辉的病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北疆打石,那是早期去新疆的第二批人,林国辉则是21世纪后才去的。颠簸的回忆中,第一站是吐鲁番,之后还要转车到山上。在山里就是一座座开阔的山、一碗碗浑浊的水、一瓣瓣干裂到出血的唇、一抽抽聒噪震耳的柴油发动机声……除了适应气候干燥导致的皮肤皲裂,还要忍受原生态饮食——水尖草漫生的饮用水用大铁罐装着从远方运过来,苍蝇遍布的饭菜更是常态。但既然来了,就要坚持赚到钱再回家,否则就亏了!

铁打石,石打铁,粉尘染臭铁(闽南方言,“废铁”)。其实,这些后来到新疆打石的人,从前几批工友的描述中都清楚新疆环境和惠安大相径庭,也知道真正在新疆靠打石挣到大钱的也就一两个,大部分都是不挣反赔。所以第一批返乡的工友生了病,也被误以为是一种水土不服加上不舍得为自己花钱发的病。林国辉们补充,“出门在外打工,谁不是为了多挣两块钱呢?”节衣缩食,坚信自己才是吃大苦挣大钱的那一个——是每一个赴疆打石师坚定的信仰,他们确信自己身坚如铁,不怕水土不服,因为用铁打石,天经地义!但要是知道这种病并非水土不服,而是高强度和长时间粉尘污染引发的尘肺病,打石师还去吗?



#3

难定的职业病


与祖辈们靠着铁楔子、铁锤打石养家、安生度日不一样,在机械化作业环境下的林国辉们在正当壮年时,纷纷被确诊感染上一种从未有过的病症——尘肺病。

据第一批70后尘肺病患者的患病年龄推断,惠安的尘肺病例始于1992年左右,是惠安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首位病因。近年来,由于石雕机械化加工产生的大量悬浮粉尘颗粒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防护,尘肺病问题在80后、90后打石师群体中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当地盛行的职业病。尽管如此,但在工伤认定中,打石师群体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劳动保障。


一名住院两个多月患者的手,图源:大爱清尘


2001年,我国首部职业病防治法正式通过。自此,职业病有了法律解释: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在 2013 年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尘肺病赫然在目。尽管《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条例》《尘肺病防治条例》已颁布施行多年,然而劳动者对尘肺病的认知不足、劳动关系无法认定、认定流程和鉴定程序繁复等都是尘肺病难以被认定为工伤的原因。

职业病证据资料的形成是链条式的,除了需要证明用工双方存在劳动用工关系,还需要用工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资料,这些都是确定打石师所患疾病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关联。但灵活传统的用工方式却容易忽视工伤保险及病害监测的保障,这也是导致打石师尘肺病难被认定为工伤的重要源头。

一位确诊尘肺病三期的病人在定期输液,图源:林悦


原来在石雕产业改革扩大的同时,法定的劳动合同用工却没有在打石师群体中及时得到普及。与代代相传的石雕技艺一样,打石师和用工单位也遵循旧例,通过劳务关系、承揽关系、人情关系等灵活用工方式打石。这种传统的用工方式一般以同村或邻村为地理范围、以人情熟悉关系或工作能力相当程度为标准招揽一组工人。其中主动接揽组员的是组长,负责与用工单位接洽,也能多拿一些抽成。在林国辉的描述中,“组长”的工作性质类似“包工头”,但他和同病房的几位病友坚持没有“包工头”的说法,认为“组长”与同组的工友们都是打石师,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要吃苦打石,都是要早出晚归,都是要得尘肺病。的确,在尘肺病的工伤认定中,“组长”也和工友们一样,被剥离在劳动保护范围之外。



#4

聊以慰藉的良药


和中国许多劳动工人一样,惠安打石师打石挣大钱,为的也是心里那份平凡而真挚的愿望——起大厝、娶新妇、养后生。在他们的回忆中,编织了太多打石师的不易和辛劳,更不乏那份挑起家中大梁的自豪与光荣!但看着眼前靠呼吸机活着的尘肺病人,很难想象他们如柴的身躯曾是怎样挑起肩上的大梁。

“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林国辉在打石的第28个年头(2012年)就被确诊为尘肺病,那时家里的独子还在上学,妻子虽然也在工作,但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撑起一家三口的用度。因此,林国辉在接受短暂治疗后,又扛着气喘的躯干,勉强带上工具出门打石,供养儿子上学。现在,儿子接过养家的大担,林国辉也才安心回到医院接受治疗。今年刚过半,林国辉就已经四进病房,花费超万元。在访谈前几天,林国辉刚刚结束在市医院的治疗,“身体扛不住治疗”是这位五十岁出头的晚期病人对住院的真实感受。


崇武古城路旁涉尘岗位上的惠安女,图源:大爱清尘


林国辉的妻子也是打石师。在惠安,女性也是石雕产业接纳的从业者,主要从事一些软活:在雕刻技艺上,专攻影雕技艺;在石材切割方面,则以磨石为主——一种入门低但也要力气的活儿,也是许多惠东女性打石师的主要选择。磨石就是研磨抛光,林国辉的妻子就是一位磨石工人。为避免温度过高烧坏石材板面,抛光过程会适量注水,飞散的水珠可以湿润粉尘,能够有效减少工作环境中的悬浮粉尘,也降低了女性打石师感染尘肺病的可能性,但她们的丈夫则难以幸免。一般在打石师丈夫“退休”后,磨石师妻子还要继续打工。如果丈夫住院,为了节省开支,还要每天给丈夫煮、送家里的饭菜。有时候,人住院了,家里老查某(闽南方言,指“老女人”;当丈夫向外人提“老查某”时,专指和他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爱人)煮的寻常饭菜更是缓解病痛的良药。


一位打石师吃着妻子刚送的饭菜,图源:大爱清尘



#5

转述者眼中的打石师


这个会讲闽南土话的“菜脯”从小生活在石雕厂旁边,没人看护的时候就坐在家门口发呆,白天放学看工人们在一辆辆载满大佛雕像、动物石雕、喷水池器件、碎石料的重型货车里上上下下,晚上就数着打石师晚归的摩托车灯消磨时间。当家里的房子开始摇晃时,不是地震,就是石厂重型货车在过减速带,打石师则是眉毛沾满白色粉尘的打工仔。

那是十多年前的惠安石雕生产线:道路两边都摆满了石雕石像展品,再往里走,就是露天的石材厂——典型的前院卖货,后院生产plus版本。不过,还要再加上一条海风参与的“再生产线”,因为石材厂的灰尘不仅被打石的吸进肺里,也会被海风吹进菜脯们的家。所以只要一天不打扫,菜脯家里的桌椅都会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白色粉尘。


惠东地区的公路两旁常常摆满各式雕像展件,图源:大爱清尘

村庄附近的石雕厂,图源:大爱清尘


惠安是亚热带地区,并不下雪,但经常能看到像雪人一样的打石师,只不过是滑倒,还会爬起来跟你说“否碜”“否碜”(闽南方言,指“抱歉”“不好意思”)的那种。因为这些打石师的衣袖、裤脚都会沾满飞扬的白色粉尘,又加上长时间蹲坐石块或紧靠机械,所以白色粉尘混合着黑棕色的尘泥和机油,往往蹭满他们破旧的衣服。菜脯家旁边是搞维修的,也经常会有打石师来修理工具,坐下来泡茶。进门前,按照惯例,这些打石师会先拍拍外衣上的粉尘,接着用洗衣粉或洗洁精搓洗干净双手,再用清水泼洗整张脸,用手一抹才算是了结。最后就是把满盆的黑色泥水倒掉。但总倒得不干净,就像他们的人生一样,一旦与打石挂上钩,就再也离不开粉尘,所以他们打趣不断洗肺的自己是“有骨无髓”“做到死才退休”……


正在进行大型雕刻的惠安石雕工匠,图源网络

惠安石雕厂内部,图源:大爱清尘


在访谈最后,北方菜脯和闽南菜脯还会交替传译一句,

——有恢复一年健康的治疗办法,试吗?

——这个病哪有可能!

“打石的”打死都不信,但试着信,

“你们做完这个,可以帮助我们报销吗?”

……

菜脯怎么会知道。

——在访谈结束后,这个菜脯喝了一瓶元秘D。(闽南地区盛行的一种功能性饮料)


惠安路边排列的石雕,图源:大爱清尘


本文作者:

林悦:“大爱清尘”志愿者,闽南文化爱好者,星野读者。


文章来源:本文作者在参与“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后,于2024年10月撰写此文。了解“大爱清尘”, 帮助尘肺家庭,请关注——





往期回顾









大爱清尘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源自2011年6月由记者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的“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以“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为理念,专注于中国尘肺病农民的救助。让生命看见希望,让生活重拾尊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