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2月14日开言第九季,我们将大鱼聊天室从线上搬到线下,邀请了五位有想法、有意思的律师嘉宾,与线上直播及现场观众,一起聊了聊对2024年的感受,讨论关于规模化、行业化、法律自媒体、法律AI、女性主义等话题的看法。希望他们的畅所欲言,能为法律同行们带来一些启发。
”
文|新则
01
2024年,你过得满意吗
大鱼:我最近看到一句话:2024年,失败者死去,幸存者遍体鳞伤。法律行业应该还没惨到这个程度。那么,第一个问题,想问问各位,2024年过得满意吗?觉得行业卷吗?
丛婧:我衣服上的小红花已经给出答案,2024年,我至少对自己很满意。今年,我们从零开始建立起星也律师事务所,从办公室选址、新律所注册、客户转换、律所招聘,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同时,我的创收目标也圆满完成了。
巨莹博:确实,今年行业挺卷的,律师人数更多了,但是中小企业等客户更少了,我们的同行采用自媒体等各种方式获客,探索各个业务方向,下沉到低端市场的人也更多,这些都反映出律师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
策略律所是一家在逆势中发展的律所,在应对行业竞争的过程中不断苦练内功,今年整体上符合预期,稳健发展,但是也受到大环境影响,业绩增速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梁智刚:前面两位都说满意,我要说不满意。一是因为不满足,总感觉自己还有地方没做好。二是我们团队尝试做了一些创新,力气花了很多,但效果没有预期得好。
令狐冲:我对自己今年的收入和业务还比较满意,同时,由于我是两份职业,律师和脱口秀演员,我觉得这两份职业越来越统一了,脱口秀演员越来越严肃,律师越来越搞笑。
从行业的角度,我看到有同行降价竞争、直播跳舞等等,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不参加行业内卷,我今年接案子的报价比去年翻了一倍,现在每个案件至少收4000块钱了。
郑玮:今天大鱼要求我们不穿正装,我特意买了这件衣服,胸前的狮子叫“蓬头垢面,但一脸微笑”,这就是我2024年的状态。我在办公室时蓬头垢面,一直忙碌;面对律所主任、合伙人、客户,都要一脸微笑,尤其是对团队成员也要微笑,因为越难的时候,律所越要留住人。
大鱼:下面,我来问一下现场观众。闫玉新主任,您对2024年满意吗?
闫玉新:2024年,我给自己打60分,刚及格。我觉得满不满意和预期目标有关,2023年时,我们对2024年没抱幻想,2024年我们也没有惨到难以直视的情况。
02
律所规模化还会是行业趋势吗
大鱼: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律所的活动,一位主任一方面说我们不认为规模化是法律行业的趋势,一方面又说我们坚决走适度规模化路线,这就很矛盾。
我发现行业里有一种“规模化羞耻”的现象,大家好像都不愿意承认律所或律师在主动追求规模化。但是从新则统计的规模所情况和我自己接触的律师情况来看,每年都有很多律师想进入规模所,律所规模也还在不断扩大。各位觉得,律所规模化还会持续下去吗?规模是优势还是限制?
郑玮:第一,我认为只有一部分人在做律所规模化。朝阳律协曾统计,95%的律所都是中小型律所。虽然客观上律所规模化是一个行业趋势,但是很多人进不了规模所,只能去中小型律所。
第二,律所规模化会持续下去,但是规模化有临界点,临界点就在于你能管得了多少人。
大鱼:丛律师,您同意郑律师的观点吗?如果星也律所有机会做大,您会扩大规模吗?
丛婧:现阶段我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律所规模还是有好处的。尤其是我们创办小所之后,明显感到规模所在招投标、面向客户和市场时有先天性的竞争优势。规模大,在通常的观念里,是稳定或实力的象征。
但是我们还是选择做一家小所。未来是不是律师行业这片森林只有参天大树,是不是所有支流一定要汇入大江大河?我觉得,也许生态更多样、更蓬勃一点,会营造一个更繁荣的市场。
令狐冲:我没有当过规模所的管理者,一直在当一名小律师。但我认为,无论是精品小所,还是规模大所,管理者都应该多想想怎么为律师服务。
梁智刚:能源大象团队所在的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广州本地的、有30年历史的规模化大所。我们感受到了规模所的红利,因为我们很多业务来自于国资企业的招投标,这些招投标有很多限制性条件和门槛,规模大所更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律所规模为律师提供了获取业务的基础条件,为律师赋能。
律所如果选择做大型企业或招投标业务,规模化可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否则就意味着要放弃这块业务。但是不选择这块市场的律所,规模化可能就不是必选项。
巨莹博:我本人工作的前十年全在甲方,后来进入律师行业工作了五年,前三年在一家20人左右的精品小所,在寻求下一步发展时,我选择了策略这家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律所,我也从策略平台获得了更多成长机会。
首先,从我在甲方工作的经历来看,如果律所没有一定规模和很好的业绩,更难进入甲方视野。今年,有一位上市公司的法务总监经人介绍找到策略律所,他觉得我们的业绩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但后来问了我一句话:我该怎么和董事长汇报,你们有某某所大吗?我通过查看规模所榜单发现,现在策略和这家律所规模相当,同时在对应的专业领域我们更有优势,最后与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此前,这家上市公司与好几家律所合作过,全部都是上榜的规模大所。
第二,想做规模化律所的主任们,其实是在追求情怀。做一个小团队相对容易,但要管理更多人,给更多人提供赋能和支持是很难的。策略律所的创始人谢会生主任是规模化的坚定实行者,他认为规模化是我们发展专业化的必经之路,规模化是为专业化服务的。在规模化过程中,律所要聚集更多人才,同时要有为律师服务的意识。
大鱼:下面我想请两位观众朋友谈谈对规模化的看法。
观众1:我是福建泉州一家本土传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2012年盈科律所进入福建泉州,发展得非常不错,在招投标业务、大型规模业务上具有优势。我的业务量在泉州地区排在前列,但是身处传统中小所,所内缺少资源互补,影响获取业务,所以我想加入规模大所。
但是我感到,规模大所一个团队一个“坑”,团队相对固化,很难加入进去,进行合作。所以,我和当地几家大所谈过,最终还是没有加入。我准备独立出来,自己成立一家20人左右的小所。
大鱼:新则的律所规模化报告基本在每年5月和12月发布,这也是律所规模扩张的关键时间。每次报告一发,就会有人来问我哪些城市适合开分所。影响律所布局分所的重要因素,就是这位律师提到的利益冲突。如果某个城市没有利冲,又正好资源比较集中,规模所很快就会过去开分所。
从新则的规模化报告中我们发现,今年半年度时有些律所规模增长特别快,因为它们在很多城市开了分所。但并不是这些律所主任想在这些城市开分所,而是有像这位律师这样的人想在当地开分所,与规模所进行了合作。
观众2:我来自西安的一家律所,我觉得律所规模化是一个不好的趋势。律所可以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超过100人的规模所就像个体型很大的“妖怪”。虽然律所规模化有一定优势,但是也对律师造成一种限制。
大鱼:这位律师来自西安,西安是中国一线城市中,律所规模化饱和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您感受到规模所的压力,可能与西安开了过多的规模所有关。
观众3: 我是来自长沙的律师,我认为律所规模化会持续。律所规模化并不是由律师或行业决定的,而是由需求方决定的。一家律所是否要成长为规模所,取决于你的客户是否需要律所规模化或者品牌化。
法律服务市场上至少有两股力量影响律所规模化:一是B端大企业和G端政府机构客户,它们需要律所全国化、规模化,需要律所体量大,且有非常强的品控和领导能力;二是C端个人客户,我自己也服务于C端客户,深深感觉到现在个人客户对品牌所、规模所也有强烈的需求。
03
律师该专精于某一领域还是做个“万金油”
大鱼:除了规模化,今年行业里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律师该专精于某一领域还是做个“万金油”。10年前,行业的主流观点是律所、律师一定要专精,“一根针顶破天”;但是近两年,“专精特新”变成了少数人的选择。
这个问题,想问一下专注于能源行业、国资企业法律服务的大象团队梁智刚律师,现在律所或律师专精于某一领域,还是好选择吗?
梁智刚:大家听到我们团队专注于国资企业和能源行业的法律服务之后,可能首先定义我们是一支专精的团队。然而实际上,我们是专精于某一特定领域,能源领域和大型国央企的细分法律需求很丰富,从满足这个领域的内部全部业务需求来看,我们又好像是“万金油”律师。
其实,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万金油”成了贬义词,但作为一个南方人,“万金油”恰恰是不可或缺的产品,“万金油”律师挺难做好的。第一,在所处行业或者某个客户遇到问题时,你需要很快能全方位响应,给客户信心,并出具解决方案。如果你面向的是国企客户,更是需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很难区分招投标入库的律师专精于哪些业务领域、仅仅只做某个领域的业务。尽管律师自己在专业上有区分,但实际情况更多是,客户有任何需求,律师都要帮助解决。即使是聚焦到某个行业,律师仍然要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更综合的解决方案。
第二,有些业务做着做着就“死”了,如果律师不具备“万金油”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可能没有第二赛道、第二曲线。我们永远要准备着进入第二赛道,“大象无形”。
郑玮:我们对于“万金油”这个词的定义很模糊。其实,大部分律师并不是“万金油”,真正的“万金油”得包治百病,但是大部分律师“什么病也治不了”,只是因为不能沉下心来深耕一个专业领域,就说自己是个“万金油”,实际上是水平不够。
令狐冲:随着律师队伍越来越庞大,年轻律师的成熟期越来越长了。在成长期,我建议新入行的同行们一定要什么都做。我见过入行七八年只干一个小众业务领域的律师,这样的律师能选择的律所和赛道非常少。
新入行的朋友们一定要多尝试一些业务领域,有两三个领域都能做才行,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局限于某个领域。就像梁智刚律师说的那样,有些业务做着做着可能就没了。
大鱼:我看到丛律师前段时间在招聘律师助理,现在的年轻求职者是想要专精于一行,还是想什么都干?
丛婧:两三年前,求职者更想去非诉或者知识产权这种相对专业的领域,但是今年以来,我接触的面试者都说想做诉讼,尽管不排斥做公司常法这类业务,但还是更希望在商事领域做相对综合的业务。他们感到,如果自己一入行就去一家专业化分工非常细致的律所,或者从事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业务领域,三五年后,很难独立面对市场,会面临转型难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商事领域的“万金油”律师,虽然我一直服务于企业,但是商事诉讼和常法顾问等非诉业务都会做。我也一直和新入行的律师助理说,不要排斥做合同审核、出具律师函、法律咨询活动等工作,也不要觉得诉讼更有意思或更有成就感。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日常的合同是怎么签订的,客户的纠纷是怎么产生的,你很难理解诉讼中真正的争议焦点。
所以我认为,年轻求职者刚入行的时候一定要什么都做,即使你只做某个细分领域的业务,我也建议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案件。
郑玮:前几年经济形势尚好的时候,年轻人愿意去IPO团队、涉外团队等等,因为这些律所或团队业务好、薪酬高。但是今年资本市场环境不好,对应的资本市场业务团队业绩大幅下滑。然而,从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发布的数据来看,诉讼案件量越来越多,因此,应届毕业生和年轻的非诉律师也更愿意尝试诉讼业务了。
经济形势好时,律师可以钻研某个领域,因为那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经济形势动荡时,强调专精的律师没有对应市场和客户基础,客户又需要一个律师能解决我的各种问题,这时,就更需要做个“万金油”律师。
“万金油”律师符合中国市场,你并不知道在这种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客户需求什么,这就需要律师具备更广的接受能力和更强的变化能力。
巨莹博:在决定要不要成为“万金油”律师之前,你首先要思考未来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律师。在我做独立律师的第一年,很多高级合伙人、律所主任给我的建议都提到,年轻律师前几年不要挑案子。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现在授薪律师的工作也很难找,而且你也不可能到了45岁还在熬夜加班“卷”授薪律师,所以,做独立律师是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万金油”是成为独立律师的必经之路。年轻人想选择什么样的路,取决于你有没有选择的可能。
其次,是否做“万金油”律师取决你的发展阶段,比如做律师5年、10年,有了一定客户积累后,你可能会淘汰掉一些性价比不高的业务,未来专精于某个领域,提高客单价和客户美誉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你真正的理想。
最后,我建议年轻律师,如果你想做独立律师,一是要做有资源的业务,这样容易获得成果与反馈,增加信心;二是做擅长的事,比别人更容易事半功倍;最后才是做喜欢的事。
令狐冲:律师希望自己“专精”,只是希望,但是没看自己做了多少努力。有的律师连最基础的法律问题都不清楚,没有深入研究过自己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就说自己什么都不专精。
有个成语叫“功不唐捐”,先得付出“功”,才能有成果。我见过一位前辈,就是专精于死刑复核这个小小的领域,但是他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如果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付出够多,达到个人能力的天花板,还是没能达到专业,赚不到钱,那我们才有资格抱怨。
大鱼:如果是10年前,我能接受得不到好结果,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这样的观点。但是今天,很多人的观点变了。我想问一下观众,在当前环境下,律师选择哪条路径能获得更好发展?
观众4:律师该专精于某一领域还是做“万金油”,取决于两点,一是生存问题,二是发展问题。
从生存的角度,我来自西安的律所,西北地区的客户群体需要律师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如果你只专注某一领域,可能就没有业务,或者业务被别人抢走。除非你在某个领域或行业有人脉、资源,能带来足够的业务,能依赖这个领域生存才能走专精路线。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还是需要专精某一领域。我接触到的律师大佬都在某个领域比较专精,比如有律师专门研究毒品犯罪的刑事辩护,他们已经在研究化学成分,进入另一个高度了。
观众5:我是来自厦门的律师。我认为律师和医生相似,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如果你问一个做心脏手术的医生,我这是什么皮肤病,他一定不清楚。医院分科室,律师也分刑事、民事等等。类比医生,律师一定要专业性和专业化。
郑玮:但是国家目前在推进全科医生,同时,也只有到心脏、胸外科主治医生的专业程度,才可以说具备专业化。
大鱼:很多律所规模化都认为先有规模才能有专业化,但实际上律所做大规模后,能做到专业化的只有一小部分。同时,真正专业化的律师也很少,这类律师容易没业务。
观众6:律师考虑是否专精于某一领域,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之前大鱼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律师专精于某一领域,不是选择,而是结果。“专精”看似解决的是专业问题,但实际上是个营销问题。如果律师个人或者他依靠律所、团队能够在某个领域获得足够多的客户和案源,可以选择专精于某一领域;如果不能,还是做个“万金油”,想办法创收吧。
04
律所做自媒体真能赚到钱吗
大鱼:今年年初法律咨询公司、网络推广相关话题突然受到关注,推动很多律师也去做短视频、网推。我想了解一下,律师做自媒体到底赚没赚到钱?
巨莹博:先说行业头部主播的例子,据我所知,有千万粉丝的律师界“大V”李叔凡律师,通过直播转化的客户更多只是咨询,实际创收百万左右。
再说我们律所的例子,去年策略律所接收了一些从网推所来的律师,他们能够提供很稳定的案源,每月创收3万元左右。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客户投诉,客单价也非常低,大约1万元左右。扣除销售环节的成本后,律所只能获利50%左右,再扣除管理费等成本,律师实际获得的利润非常低。最终,业务饱和的律师不愿意接这些案件,同时,律所和承办律师还要承担客户投诉问题。
媒体只是一个获客渠道,律师是否要做自媒体,要考虑自己的客户定位,找准自己的受众和标签。策略就没有做自媒体,是因为我们主要面向政府和企业客户,而抖音、小红书、视频号更多吸引的是C端个人客户。但是我们也有年轻律师,通过自己做自媒体获得一些个人客户。如果你想成为头部法律主播,也可以照他的打法试一试,拿数据验证,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梁智刚:我猜坚持做自媒体的律师都是从中赚到钱的。第一,大家都是理性人,如果做自媒体不能或不相信获得某些利益,大部分人不会愿意持续投入。
第二,所有律师都认为有必要通过互联网宣传自己,只是要考虑做到什么程度。比如你在写脚本、拍视频、直播上准备投入多少时间,如何匹配现有业务,如何配置团队,资金情况如何。从这个角度,自媒体获客,是个能力问题,要看自己能不能做。
大鱼:我也观察到,很多律师不认为网络推广是件专业化的事,认为自己只要肯放低身段、降低底线,也能通过自媒体、网络推广赚到钱。
郑玮:我认为有律师通过自媒体赚到了钱,但这部分人很少,做自媒体甚至比做普通律师赚钱更难。
在自媒体获客中,引流可能在工作流程中占比25%~30%,更大一部分工作是销售转化。普通律师通过渠道,也就是熟人背书获得业务;然而,线上潜在客户只是看了你发的一条30秒视频,来咨询一个问题,想把他落地转化,非常难。
另外,坚持做自媒体也很难。大V罗欢平律师曾说,自己一个人每周直播6天,每天3个小时。我觉得能坚持下来太难了,我们都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全国律师将近80万人,但大家都熟知的法律大V不超过10个,可见这件事多难做。
大鱼:我之前了解过法律行业MCN的数据,他们所谓能够帮律师“拿到结果”,就是指一个律师账号,一年法律服务创收100万左右,实际利润仅仅二三十万元。
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有没有通过自媒体赚到钱?
观众7:我是来自大成律师事务所的薛京律师,主要做财富管理,我认为自己通过自媒体拿到结果了。我从2017年开始做公众号,坚持每周发一篇原创文章、一篇财富管理相关资讯;疫情之后开始自己做视频号,已经坚持了三年,现在视频号的粉丝量达到了13000人。虽然我没有从自媒体直接转化案源或变现,但是越来越多的同行、客户和潜在客户通过自媒体发现了我。
我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告诉大家我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在做什么、能提供什么价值。当你让大家都知道你在专注做一个业务,看到你的专精程度,就会有人关注到你,有客户来找你。原来律师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要扭捏,要大胆去做自媒体,为大家提供专业价值。
大鱼:令狐冲老师说脱口秀,应该也适合做法律自媒体,您为什么不做呢?
令狐冲:我觉得并不适合。因为我做脱口秀是搞笑,搞笑是违反逻辑、违反常识的,但是法律要尊重知识、尊重逻辑,二者之间很矛盾,我很难把法律内容轻松化、搞笑化。
我认为自媒体只适合一小部分律师,包括我在内的多数同行并不适合。首先是时间成本问题,你如果能一周6天、每天花3小时时间直播,把这个时间放在专业领域上会更好;其次,我是个刑事律师,出庭要穿袍子。人类历史只出现过三个行业穿袍子,宗教、教育和司法行业,这说明律师工作有一定的神圣性。当律师退掉神圣性,在直播间里,传播的究竟是什么呢?
巨莹博:我们今天的讨论可能过度关注视频自媒体,其实自媒体有很多传播媒介,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等。有的律师擅长写文章,有的适合音频,有的适合图片,甚至有人在私域发一些自己努力工作的内容,各个渠道都会有相应受众,也都能获得客户。
05
女律师需要怎样的职场环境
大鱼:今年在自媒体平台上,我们看到有女律师引起非议、被贴标签。行业之外,女性职场环境也是今年热议的话题。那么,女律师的职场环境究竟如何?
今年丛婧律师在自媒体上发布过招聘公告,明确表示只招女性律师助理。那么,您如何看待女律师所处的环境,女律师需要怎样的职场环境?
丛婧:我在做诉讼案件时,遇到过客户问我:“你说话温温柔柔的,上庭能行吗?对方要是一个男律师,你能压得住场吗?”还遇到过客户,是一位年龄较大的男士,虽然他对我很尊重,但是话里话外能听出来,他期待的律师形象可能是跟他年龄相仿的男性律师。
令狐冲:我看到有数据显示,现在女律师人数已经过半。女律师在法庭上,不会感到自己是女性,天生要弱一点,男性要保护我。她们觉得我一样可以战胜你,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女性主义。
梁智刚:现在在大学法学院的课堂上,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凤毛麟角。所以,在可以看见的未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法律行业中的女性人数可能会越来越多。
观众8:我认为不必替女律师过度担忧职场环境和待遇问题。其实不仅有女律师直播跳舞,我看到也有男律师跳舞,只不过这个话题以男性视角传播、评论的数量比女性视角要多。
另外,我当年读大学时,班上男女比是2:1,所以当时的律师行业一定是男多女少。到了今天,我的孩子读法学院,男女比变成了2:8,未来律师行业一定是女多男少。
大鱼:有线上观众评论,法学生女多男少是一回事,但目前律所主任、合伙人还是以男性为主。
丛婧:虽然现在女律师人数越来越多,职场环境也更好,女律师能获得的就业机会更多,但是因此改变男合伙人、男领导更多的局面,还是相对理想化的。
我看到有线上观众评论,为什么要讨论女性话题。这不仅仅是女律师的职场环境问题,而是女性群体的的职场环境问题。比如在上市公司或者央国企等大型企业的高管中,男性比例也是占绝对多数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是如此,这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
观众9:作为一个资深女律师,我在年轻时确实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客户觉得女律师的形象、颜值和专业程度应该是成反比的,对女律师缺乏信任。甚至我到了40岁时,仍然有客户表示希望找一个与我同年龄、主任级、高学历的男性律师。
近年来我感觉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好了。工业革命解放了劳动力,让女性有和男性同等的工作机会;互联网社交革命则解决了女律师在获客方面的障碍。现在我除了工作,还要管一个准备高考的孩子,每天两点一线,没有时间社交。但是我只需要管好手机、管好团队数据、管好客户群,就不会影响律师工作。这放在以前,怎么可能。
为什么律师行业中男性合伙人比例高,因为传统作业模式下,男性合伙人比女性获客更容易。女性生育期间无法保障工作状态,导致职业成长上的不可持续,也使得很多女律师被迫回归家庭,或者选择做辅助性工作,转做法务、公务员等更稳定的工作。
不仅是女律师,整个女性群体最需要的职场环境是,能够在生育、孩子上学前的那几年被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女性不需要男性的过多关照。司法考试没有男女榜,女律师出庭也不需要男律师或男法官的特殊对待。男性和女性是公平的,一样通过法考从事律师,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家庭压力。男女要做好协作,把业务做好。优秀的律师,无所谓男女。
观众10:我是从法语专业转到法律行业的。对比外国语学院的男女比例,法学院不算什么。法语专业的一大就业前景是去非洲做基建,有一次我在求职网站上误把性别选为男性,那周我每天接到很多招聘电话,但是一听我是个女生,都说他们要下矿井,女生不合适,但是,翻译为什么要下矿井?法语专业求职面试时,10把椅子,7把是男性专属,另外3把男女一起竞争。
我转到法律行业后,觉得这个行业对女性很友好,我没有太明显地感觉到性别歧视,律师团队不管我是男是女,只要有律师证、能干活就行。我只遇到过一个团队负责人和我说,如果你马上要准备生孩子,团队接受不了这个成本。我回复他,只有女律师才能安心当助理,男律师没几年就会独立。后来我就被录用了,我算是用刻板印象打败了刻板印象。
后来我独立出来面对市场,客户的确对女律师有顾虑,但问题不大。如果遇到这样的客户,我只需要找一个男律师合作就行了。相比原先那个不让女性上“牌桌”的行业,女律师面对的问题更好解决。
至于女律师是否需要特殊照顾,比如出差问题,我最开始做批量案件,自己带着20斤的箱子去新疆乌鲁木齐立案,也没什么不能干的。所以,女律师不需要在任何方面被特殊照顾,只需要能让女性继续留在行业的“牌桌”上。
06
法律AI是法律行业的明天吗
大鱼: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法律行业又开始热烈讨论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AI会不会颠覆法律行业。这些讨论在5年10年前就出现过,在新技术变革下似乎又变得不太一样。各位如何看待法律AI, 它会对法律人的明天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郑玮:AI不光是法律行业的明天,AI可能是人类的明天。无论你接不接受,技术进步都是不可逆的。可能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经历AI改变社会、改变行业,但它仍是大趋势。
法律人担心的是,AI会不会让法律行业消失。所有技术都只是辅助手段,还是需要有人去出庭、安抚客户情绪等等,律师不会被AI完全替代。但是我们的作业方式和工作模式一定会被改变。
我们谈论科技时,要区分短期视角还是长期视角。6年前我从法律科技行业离开,回归律师行业,当时我感觉科技改变行业还远。可能每五年是一个科技的转折点,积累到一定程度,科技会迎来爆发。但我认为现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点还没到来,我们这代人也未必会经历。
大鱼:我的观点是,第一,就算法律AI对行业有影响,就像自动驾驶一定会替代司机职业一样,它对于司机没有价值,只对滴滴的老板有价值。所以,普通律师不该支持AI发展,因为长期来看,你会被它替代;律所管理者可以关注。
第二,未来AI在绝大多数领域,包括法律行业,应该很难产生实质性改变。
令狐冲:我认为AI是个好东西,在法律领域也能深刻运用。我在某法院见过一个机器,输入信息,就能自动生成一份起诉书。过去律师通过检索、提炼信息,靠信息差就能获得的收入,未来可能不存在了。所以律师要提高自己的本领。
但是AI毕竟只是一种技术,它在技术上可以取代律师,但是在情感、综合评判能力上可能很难取代人类。
梁智刚:我们团队参与了很多国央企法律数字化建设工作,我们的感受是,首先律师行业的协作模式需要改变。原来我们更期待协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让助理写篇讲话稿,简单交代一下任务,助理自己就能写好。但是人与AI协同,人需要给AI下非常具体的指令,不能简单地和AI说帮我写个讲话稿,而是要告诉它涉及的领域是什么、要学习哪些文章、写成什么风格、结构什么样、持哪些观点、最终得出怎样的结论、引用哪些文章等等,精细化程度远远高于过往粗放化管理时期。这时,如何与AI协同,让输出的成果更具确定性和质量,成为律师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其次,按照尤瓦尔·赫拉利所说,如果我们不想成为被算法奴役的那部分人,就要成为能够制定算法或建立规则的那部分人。前面所说的建立算法、指令的能力,就是考验我们每一位律师将来能否成为制定规则以及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只有你具备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参与客户的合同审查算法或规则的开发,这个能力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因此,法律AI不是选择、接受的问题,而是个能力问题。
观众11:我就是做法律AI的。法律AI这个话题就像是个时尚单品,大家总会拿出来聊一聊,褒贬都有,甚至其中80%的人都没用过AI。
根据我的实践经历,首先,大家总说AI喜欢胡说八道,AI的确有它的局限性,它就是辅助人类律师工作的。
第二,大家可能对AI能帮助自己做什么缺少概念。打个比方,过去有五碗饭,人只能吃完两碗,就需要AI来帮忙吃掉其余三碗;但是现在大家都缺少案源,只有两碗饭了,是不是就用不上AI了?其实不是,办案、营销或其他环节都可以用上AI,我们甚至可以借助AI创造出更多业务。
第三,有人认为AI给出的结果可能不准确,有违律师长期以来专业、负责的形象。虽然律师让AI帮忙工作,但最后向客户交付怎样的成果,是需要人来把关的。
最后,AI还能提供情绪价值。老板觉得可以压榨AI的价值,员工也觉得原来一份3小时才能写完的报告,现在用AI,5分钟就写完了。老板和员工之间有一种互相糊弄的快感,得到了情绪上的满足,我觉得也挺好。
巨莹博:第一,大家都承认,AI是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它会被应用在各个行业。但是,因为有了自行车、飞机,大家就不会走路了吗?大部分时间还是要靠自己走路。律师也是如此,永远不可能被替代。
第二,AI提升效率后,能帮助我们从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非标准化的工作无法用AI解决。
第三,每个知名律所、律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想把一位好律师标准化,在团队里多复制几个,从人文和技术上都很难做到。法律需要专业的技术、平衡的技巧、表达的艺术,这些都是AI在短时间内,甚至在长远的未来所不能达到的。大家不用担心被替代,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紧跟形势,展望未来就可以。
丛婧:现在AI的检索、总结能力非常强,但它给出的可能是一个相对理想化、100分的答案。实际上客户需要律师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专业性答案可能只需要80分就够了,律师的这种综合能力可能永远不会被AI替代。
另外,客户与律师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是AI难以替代的。大家与其担心自己被AI替代,不如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更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人,这也是从基础律师变成资深律师的必修一课。
- End -
2025年1月2日,大鱼聊天室将来到位于广州的能源大象团队象颐空间,唱歌喝酒,谈天说地。现场人数有限,欢迎扫码进群线下参与,点击下方卡片预约线上直播。
2025年,大鱼聊天室全新改版升级,线上线下结合,聊天话题更丰富。共10期节目招募合作伙伴,有意合作者,欢迎扫码进一步沟通。
近期直播,欢迎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