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Bright
■审校:Ken
■来源:汽车周报
首席执行官Gernot Döllner强调,2025年将是转型的一年。中国、车型和美国市场——我们分析奥迪的建筑工地。
▲2024年秋,奥迪与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共同推出了AUDI子品牌。该品牌完全针对热爱科技的中国年轻人的需求量身打造,旨在弥补奥迪的失地。照片:奥迪
在经历了令人失望的2024年之后,奥迪现在正面临着转型之年。首席执行官Gernot Döllner一再强调这一点。然而,对于这家总部位于英戈尔施塔特的公司来说,还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关键词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然而,奥迪在中国面临着最大的问题:直到几年前,这家总部位于英戈尔施塔特的公司在中国仍领先于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各品牌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为293万辆,是12年来最糟糕的数字。除保时捷降幅达28%之外,奥迪(-11%)也是造成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大型建筑工地中国
2024年,奥迪在中国的销量仅为649,000辆。继2023年创纪录的销量(729,000辆)之后,奥迪在中国的销量又下降了11%,这与奥迪管理层喜欢提及的 “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样无法解释问题。
问题会变得更深。它们最初影响到所有德国制造商。虽然未来的汽车仍在由德国制造商开发,但它已经在中国上路了。标准普尔全球汽车副总裁Henner Lehne表示:“中国在电动汽车、信息娱乐、自动驾驶和无与伦比的价格方面非常非常强大。”
奥迪等公司能在哪些方面比蔚来和比亚迪做得更好?
鉴于蔚来、比亚迪、华为等中国品牌已经取得的技术领先地位,奥迪、宝马、梅赛德斯奔驰、保时捷想要收复失地将非常困难。
尽管德国高端品牌在豪华车领域仍处于有利地位,但标准普尔全球已将奥迪A6及以下车型确定为一个特殊的问题领域。
展望中国的未来,问题不再是奥迪在哪些方面比宝马或奔驰做得更好,反之亦然,现在的问题是奥迪在哪些方面可以比蔚来、比亚迪等公司做得更好。
▲高端汽车制造商:2024年在中国的销量。交付量及与2023年相比的百分比变化。
中国市场份额仍处于低位
对此,去年11月推出的中国子品牌奥迪有望提供答案。该品牌完全专注于中国市场,并且高端制造商没有使用带有四环的标志性徽标,其目标是吸引年轻、热爱科技和富有的中国买家群体。
为了将有竞争力的车辆快速推向市场,该公司依靠与上汽集团的密切合作关系。中方提供技术平台,尤其是软件专业知识,而奥迪则负责打造高端品质。
希望之星:无环奥迪
源自去年11月推出的电动概念车的三款汽车中的第一款预计将于2025年中期推出。根据Henner Lehne的说法,新品牌必须到位,奥迪希望实现中国转型。
然而,标准普尔全球预计不会迅速成功。市场专家预计奥迪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从2023年的2.9%和2024年的2.5%降至2027年的2.2%。
特朗普关税使奥迪在美国面临压力
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尚未就针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作出决定,但与人们的担忧相反,奥迪正面临着压力,必须在重新调整其在美国的生产网络方面取得进展。
奥迪在北美和中美洲地区唯一的自有工厂位于墨西哥。该工厂于2016年在墨西哥圣何塞建成,自此开始生产各种版本的奥迪Q5。最重要的市场是邻国美国。特朗普宣布的细节尚不清楚,但奥迪正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
在墨西哥的10亿欧元投资,白白浪费了吗?
直到去年年中,奥迪才宣布计划在墨西哥工厂投资约10亿欧元,为生产电动汽车做准备。位于圣何塞恰帕的工厂也是生产下一代电动车Q8的热门地点。
英戈尔施塔特正翘首以盼特朗普将如何真正落实他的声明。据公司消息人士透露,这也是大众汽车集团未来几年工厂分配规划尚未最终确定的原因之一。
自2023年9月上任以来,首席执行官Gernot Döllner就将在美国进行本地化生产作为其议事日程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奥迪正在讨论大众位于查塔努加的工厂以及从2027年起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Scout子品牌新工厂的产能。
▲2017年以来高档汽车制造商的发展情况。2017年至2024年奥迪、宝马、奔驰销量,单位:千辆。
新车型可能会带来德国的复苏
2024年,奥迪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遭受严重打击,增长率为-21.3%(电动汽车:-33%)。今年情况可能会好得多。于2024年底推出的A5应该可以确保这一点。此外,奥迪Q3、Q5和奥迪A7等其他车型也将成为今年可靠的销售驱动力。此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范围也将扩大。
令人惊讶的是,奥迪仍然坚持其宣称的目标,即从2026年起不再将内燃机车型推向市场。今年,所有配备内燃机的产品都将进入市场。
至少在德国和欧洲,这足以大幅提升销量。最引人关注的电动车型——全新A4 e-tron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才会上市。
4,500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即使首席执行官Gernot Döllner不厌其烦地宣称2025年是奥迪的转型之年,大幅提高盈利的内部压力可能会增加。直到最近,IG Metall才将矛头指向保时捷和奥迪,并指出它们是公司陷入困境的真正罪魁祸首。
诚然,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观点。但事实是,大众汽车集团无法承受奥迪品牌的进一步削弱,因为大众汽车集团为了缓解大众未来的激烈冲突而做出了昂贵的妥协。
因此,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减少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此。
54000个工作岗位中有4500个。尽管如此,就业保障到2029年,但不包括与运营有关的裁员。然而,关键是:达成的协议规定了在恶化的商业环境下进行新的谈判。
这是否有必要,可能很快就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