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亿翰年度策略发布会
2025.1.8
陈啸天先生演讲实录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岁末年初之际跟大家一起来回顾我们刚经历过的2024,再来看看已经到来的2025。
在过去这一年,我想所有的朋友们可能跟我一样感触特别深,有很多感慨!
所以,我想站在亿翰智库——研究机构的视角,从地产、产业、物业、长租和康养等五个领域,谈下我的感触。
可能跟大家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也可能会有很多的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都是老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做战略性的观察。
所以,我更想聊的是我们怎么样从行业的角度入局,去理解当下的时代,理解大国的崛起,也理解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我们怎么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所以今天的主题我就定义为2025亿翰年度策略,它既是对2024的总结,也是对2025的展望,内容主要分五个板块:地产、产业、物业、长租和康养,用聊天的方式,跟大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我把开篇定义为“入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处在不同的行业里面,在不同的行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这个“入局”我更多的想跟大家表达的是:
2024是一个承压求变的年份,
我们体验到了个体的微不足道,
也感受到了企业困境中的挣扎求变,
我们也看到了政策转型创新的努力。
在这样的周期和波段里,我想跟大家表达的是,我们个体的得失、企业的荣辱、行业的沉浮,其实都是大时代的缩影。
但是,基于对个人、企业以及行业观察的角度,我想我们更应该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缩影下的底层逻辑。
从而让我们每个人更清楚的认知、更深刻的理解当下的底层逻辑。
有了这个了解,我们大家才会更为清晰,更为明朗地把握未来,把握已经到来的2025。
接下来,咱们就从地产、产业、物业、长租和康养五大行业入局,一起去找寻因果间的底层逻辑。
2024这一年我拜访了很多的朋友,大家都有很多感叹,所以在我今天的报告里,也借用了很多朋友的观点,在此也非常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地产篇:地产何去何从?答案就在历史文件中
地产何去何从?答案就在历史文件中。但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我今年才总结的,实际上从23年9月份开始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
在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历史:1998年的23号文到现在已经25年过去了,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作为一个参与者,我们真的找到它的根了吗?
其实很多答案就在历史文件里。
过往几年,我想我们大家都会感觉特别迷茫。也特别焦虑。甚至有时候是特别的煎熬。
PPT上面放了很多碎片化的词汇,我想大家看到每一个词都会很有感慨。
比如房子卖不掉、民企躺平、违约展期、开工开不了、流动性紧张、企业出险等等,每一个词的背后都代表了很多个体及企业。
在过往这几年,我们迷茫、焦虑,甚至煎熬。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又会看到一些新的概念出来,比如说白名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还有现在国家倡导的“止跌回稳”。
这么多的关键词,我想它都代表了过往这几年,我们的共同感悟。
也跟大家谈一个我的感慨:一直以来地产都是支柱产业,但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小甜甜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牛夫人?
很不适应,不适应的背后其实就是标签在转换。
在过往很多年,我们大家都同一个感受,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支柱产业。
房地产的关联都相当之高,房地产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还是经济社会任务完成的一个基本保障。
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连续几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标签变成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这是第一句话,后面跟的就是地产、地方债和金融三个领域的风险。
地产的标签一下子走向了另外一个端口。
我想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在过去几年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今天也跟大家详细来聊聊,主要跟大家探讨四个问题:
第一,当初为什么要调控地产?短一点算已经调了三年,长一点算从18年已经开始了,调了六年。
第二,今天为什么要救?从2024年6月份国常会开完之后,到2024年9月份,我们更高级别的会议开完,提出地产要“止跌回稳”,为什么?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它背后的逻辑。
第三,“止跌回稳”到底能不能稳?
第四,在房地产行业,到底谁在餐桌上?谁在菜单上?
问题一:当初为什么要打?
我们大家一起来溯源,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因为所有的当下都是历史的延续。
在历史里面我想给大家先回顾一下,从98年到现在中国房地产行业走了将近20多年,而且一路突飞猛进,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是1994年的43号文,当年这个文就提出,未来要推动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要实现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然后,94年的文作为探索和试验,运转了四年,到了98年,官方就明确了。
第二个是1998年的23号文,98年的23号文也被公认为中国房改的开创性文件。
我们所有地产从业者,其实都受益于98年的23号文。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两个文件里面都提到两个同样的词,叫做“商品化”与“社会化”,就是我们要推动住房改革的商品化与社会化。
而且,商品化在前,社会化在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个顺序。
实际上,商品化与社会化是住房的定性问题,后面我会更深入的讲一下为什么要理解这个。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分了三个阶段:前75年“商品化”与“社会化”发展出现失衡。
第一阶段:全“福利化”阶段(1949-1998年)
福利化阶段其实就是社会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由政府主导房屋分配,也叫福利分房,时间长达半个世纪,50年。
然后到了94年、98年的时候,大家明显感觉到太累了,扛不住了,国家的财政压力特别大,每个人都要分,这怎么吃得消。
另外,它还存在一些隐形门槛,制造了新矛盾,比如说根据场龄、工龄、孩子年龄等排队等房子。同时,供应短缺的问题也出现了。
所以94年我们就开始提出来,能不能个人出力、企业出力,哪个时候也叫单位出力,然后是国家。这样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一起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就因此提出了房改,也就开始走向商品化了。
第二阶段:强“商品化”阶段(1998-2023年)
到了第二个阶段,开始强调要商品化,所以为什么我刚才提醒大家注意98年的23号文提的是“商品化、社会化”这个顺序,而不是“社会化、商品化”。
把“商品化”放在前面,是因为如果把“社会化”放前面,那我们的改革就会慢一点。
所以我们从98年到23年,我们用了25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强“商品化”。
我们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其实就是在这个阶段。
今天大家很明显看到了,我们“商品化”其实有点过度,所以到了今天,我们就要开始补“社会化”。
第三阶段:补“社会化”阶段(当下-未来)
第三个阶段,实际上在寻求“商品化”与“社会化”的平衡,我定义为两化的平衡。
在强“商品化”阶段,我还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数据。
从2000年到2015年,15年时间商品房销售额翻了20倍,2015年就飚到8万亿了。这个阶段,我们各方用力,房地产的确一路突飞猛进,成长的非常好!也非常快!可以说,国家推动住宅真的成了住宅业,成就了我们的支柱性行业的地位。
这个过程中,其实官方一直是“商品化”和“社会化”都要的,但是行业充耳不闻,所以这个平衡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大家可以回看过往,比如2015年的时候,住建部就首次提出要“租购并举”,简单来说,就是你不能全都是卖的,但没人听;2016年就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还是不听;到2021年官方就明确提出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官方屡屡放话,但是行业已经形成惯性了,也不是不听,尤其是到了后面,已经是“三高模式”了。
也就是说,2015年的时候官方就开始喊话了,但是从2016年到2021年这六年时间,行业还时序高歌猛进,高位上再翻倍,2021年商品房销售额达到了17万亿的高峰。
当然这里面因为统计局把数据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所以数据是17万亿,如果按之前的数据都已经是18万亿了。
整个过程,官方一直寻求的是房地产行业“商品化”与“社会化”的平衡。只不过,我们需要强调“商品化”,强调用社会的力量,让个人、企业和国家一起来发力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但是这个行业一旦强调“商品化”之后,就容易“商品化”过度。
当“商品化”过度之后,大家也看到很多现象就出来了。什么现象?比如投机炒房,2001年就开始有了;比如说企业高杠杆,我们从业者都知道;比如说供需失衡,还有质量问题等等。
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强调“商品化”优先的同时,也需要有“社会化”。但1998年到2021年这15年的时间,我们明显发现这两化的平衡不断走向失衡。
所以,内外压力下,我们官方开始调控房地产行业。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我们开始喊要“租购并举”;2016年特朗普1.0时代,他已经放了很多话,当时就引起了我们这边的高度关注;2017年在高层开会明确提出,中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到2018年贸易战开始,贸易战一开始,咱们这边也是快速的下定决心要调地产行业!
调地产行业,有两个因素:
第一,因为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压力逼着我们敢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我们不能再是纯粹的靠地产去应对外部的竞争。
第二,我们自身的压力,自身的压力就是我们一直寻求房地产行业商品化与社会化的平衡,但即便是1998年的23号文,到了2018年,20年了,这中间我们明显看得到,“商品化”过渡,但“社会化”不足。
所以在2018年我们开始对地产行业深度调控。
所以我想跟大家讲,为什么要调?其实根子是来自于这个地方。
这就是我们从历史文件里面所能看得到的。
从行业调控的结果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新房的成交量到2024年甚至2025年,如果不出意外,跟2021年的高位比应该是大致腰斩。
第二,过去这一年的深度调控,把我们经济结构转向高质量、战略新兴产业。通过统计局发布的行业从业数据会特别明显。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跟高位的落差大概有580万人。
第三,2021年的时候亿翰每个月都在发布这个数据,每年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的研究成果发布。我们用2021年的百强企业的数据来看,有40%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出现违约或者暴雷的情况。
第四,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量和2021年最高位相比,大致减少了5300多家。我们相信2024年会减少更多。所以在过往这几年,我们看到调控效果的确是很好。
十四五在今年进入即将进入收官的阶段,我跟很多业界的朋友沟通,大家认为,以国家的视角,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首,显然地产业已深度调整,但在2018年对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是及时的。如果我们再往后拖延个一两年,很有可能让我们在应对外部的挑战的时候,压力会更大。
问题二:今天为什么要救?
第二我想跟大家来讲“今天为什么我们又要开始拉房地产行业?”。有很多人会说,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实际上这是一个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其实阶段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我想跟大家讲的是,调有调控的道理,救也有救的理由。
这里面我称为行业的三大特征以及我们当下内外压力的问题。分水岭是在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措辞出现的重大调整。第一,当下的新房交易以国有企业为主;第二,当下的土地成交以央国企为主;第三,房地产行业从最高位到今天,行业的深度调整已经差不多了。从当下行业属性的角度来看,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这是一个重大的背景的问题。
大家也要注意。特朗普2.0也要到来了,大家看这两天特朗普各种采访,尤其是昨天晚上(2025年1月7日)他的一些发言以及一些观念。我想我们接下来面对这个深度博弈的周期已经到来了。
另外,当下咱们国家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楼市一起来发力。所以在9月26日官方的文上面,就有一个明确的关键性表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这点我想请大家注意,这个表述叫做积极进展。
这边我先给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地产三年跌一半,深度调整是如何实现的?”
我给大家简单的表述一下,其实就叫“脱钩断链”。这是老美用的一个词,用在房地产行业也是一样。实际上我们在深度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时候,经济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系统是与楼市脱钩的。大家可以看里面的一些关键词:
第一,经济寻求的是高质量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等。
第二,站在金融的角度,三大红线、灰犀牛、穿透式审查、预售资金监管,又是另外一个层面了,就是“不许进”。
第三,社会需求层面“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离”。
三大系统与楼市脱钩,实际上只有楼市被硬生生限制在一边。所以我们说脱钩是不行的。
第二个问题,“为啥9·26之前行业没机会?”
因为我们要注意6月7号是一个试探,当时回避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这几个字。所以大家会发现市场在往前走的时候,火辣有两个月,但是8月、9月又开始往回走了。
直到9月26号我们不去回避,开始正面这个行业的定性问题。取得重大的调整叫做“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因为这六个字,很多相应的配套的政策才能松绑,我们要去正面,定性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这里我有感慨,我们房地产行业再大,再说自己是支柱性的行业,当国家不需要的时候,再大的行业也没用。更何况每个企业,你也好,我也好,每个个体更是微不足道。所以我们个人或者企业甚至行业?被需要,他才真正的重要!就是当国家重新需要你,你才是真正重要!所以我想这点跟大家共勉!
每个人他脱离不了行业,脱离不了社会,也脱离不了国家的发展的大的脉络和底层逻辑。所以9月26日之后,所有政策出台背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国家的经济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系统。这三大系统重新给房地产业开了一扇窗,他的要求就是:“你们行业必须要止跌回稳”。因为国家有需要,经济的发展目标、社会的就业需要你发力。
但我想提醒大家几点:
一是,止跌回稳不等于止跌回暖。所以这段时间以来,政策绝对不会大水漫灌。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会一点一点来释放他的利好。
二是,取得积极进展,不是取得重大进展,也不是全面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仍然还是有所保留、有所尺度的控制。
三是,“房住不炒”仍然还在。
问题三,“止跌回稳”能稳吗?
先说一句废话,就我们的体制而言,我相信我们有制度优势,没有拉不起来的地产,但是得看值不值。大家知道,08年我们花了4万亿。当下,如果我们要拉,那这个代价就特别大。所以“止跌回稳”跟“止跌回暖”这里面所花的代价跟力度又不一样。我相信从咱们官方的角度也在把握这个尺度。
再跟大家说一句废话,就如果经济先回暖,那我觉得地产行业短期会有一波好,但是后面又会承压。如果地产行业先回暖,我觉得应该还会有第二春。
9月26日以来,截止目前,官方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效果确实非常明显。
第一,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在9月、10月、11月是往上走的,而且11月上涨的城市又增加了10个,二三线城市的环比降幅都收窄,说明新房价格的跌幅是在收窄的。
第二,二手房数据来看,上海12月份的数据是47个月以来,单月二手房成交数据的峰值。大家注意,这是快四年来的最高位!2024年的数据是这三年以来的新高。
成都是五年来单月最高的数据,全年的数据创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的12月数据也是2023年4月以来的新高,全年的数据也是三年以来最高。
深圳的月度数据是51个月,就是四年多以来最高,全年数据也是四年来的最高。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好多大城市周边,比如上海周边的南通、苏州、无锡、江阴等等这些城市,二手房数据都是创下多年以来的单月最高。所以我想跟大家讲,实际上当下的止跌回稳政策产生的效果是很积极的。
第三,根据企业的数据、战报来看,高端的在狂飙、改善的在行动、刚需的有不少还是在观望。,因为他是第一个阶段。就从9月底出政策,第一波能拉起来的一定是重点城市、中心城市、核心地段、优质项目。所以我相信未来会进一步去扩展受益面。
第四,就是年底的时候,土地端我们又看到了很多非常漂亮的成交数据。像8月7日绿城拿下了上海徐汇区的地,单价13.1万/平米,最近这边又有一个是12.6万/平米。
12月19日,杭州中天美好和海威置业抢过了很多国企,同时刷新了18年以来的溢价率最高。
全国总价地王的深圳那块地也是一样。
信息当然不仅这一些,还有合肥、南京、成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土地出让。我想,这些都说明企业在用脚投票了。
我更多还想说明,看楼市的止跌回稳,主要看三个东西。
第一,我们要看环比,因为政策是在9月26日才开始出台,看同比它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一手房要看价,二手房要看量。因为相对于需求的释放来说,二手房的供应可以去匹配。二手房的供应量是很大的,当你有需求去买二手房,二手房的供应是相对匹配的。但如果说买新房,要知道这两三年我们的土地供应、土地的成交仍然在下滑。所以你用新房的交易来说明那个楼市止跌其实是不合理的。
第三,全国看一线,一线看上海。这也是我24年6月、7月总结的一句话“全国看一线,一线看上海;一手房看价,二手房看量。”
再往后如果还要回答到底能不能止跌回稳,从中央到地方,我们称之为“三级四有”。
第一是有决心。目前从中央的角度,态度还是很坚决的。在7月30日的时候,当时对于楼市的定义仍然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9月26日开始重大的调整就“止跌回稳”,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到12月9日又开大会的时候要提出要“稳住楼市”。12月11、12日开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再次提出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这种词其实不多见,至少它能说明中央的决心是很强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看当下外部的压力,尤其是特朗普2.0时的外部压力比较大,所以咱们也需要把楼市稳住。客观来说,楼市“止跌回稳”针对的是城镇居民,因为对城镇居民我们才谈楼市,对于农村农民工其实是没有楼市一说的,那是集体用地。所以对城镇居民,我们谈楼市。当楼市稳就意味着9.3亿城镇居民的资产得到了保障。这是很大的一个“稳”。
同时,官方也新出了另一个文,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的若干意见》,农民工有3亿,其中1.9亿是外出务工的。所以那个文是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社保问题、子女入学问题。
所以大家可以简单算一下,城镇居民9.3亿、农民工3亿,总共12.3亿,我们全国14亿人。当我们把这两个群体稳住,那我们大的团体就可以稳住了,我们就可以有底气地去应对外国的压力。所以为什么我说“止跌回稳”没有退路,一定要把它做好,逻辑就在于这个地方。
第二是有力度。9月24号是三巨头先发声,9月25日讲的就业优先,9月26日是关键调整,9月29号强调执行。从当时这一路会再到最近,12月9日和12日两个大会之后,央行又开了两个会。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和2025年1月4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之前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降准降息已经提了两次,2025年可能会择机降准降息,这对楼市会是个利好。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提到的提高财政赤字率,这些都意味着2025年放水应该会加速,不仅我们,美国也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认为,不出意外的话,大家会比赛放水,货币贬值。那么这个周期里面放水越多,对楼市的推动会更进一步。
第三个是有方向,一个是释放需求。第二是控制土地的供应,这点非常关键,控制供应。第三个是推动行业转型。这点我就不多说,因为大家其实也已经看到了很多政策,很多的内容大家都理解。但最关键的还需要地方去落实。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传,我个人也希望“止跌回稳”纳入到各地的考核KPI,一旦纳入进去,我相信“止跌回稳”会更加乐观。
当然这里面,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我们9月26号的会议开始,大家再往后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官方高级别大会的原文最后都会加上一句话“干字当头……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干字”是什么?如果开了会发了文,你没有执行,它是没用的。所以很明显,上面也注意到这一点。这段时间以来,上面都是强调要求执行。所以2025年真有可能纳入到地方的考核KPI,因为他上面一直在喊,要坚决落实。
目前来看,“止跌回稳”一切正常,效果不断蔓延。这两天我也看到各地的报道,很多中介都表示,2024年政策出来后至今,市场热度都很好,2025年热度能不能延续,就看3月4月能不能有个金三银四。
但是,不可避免,楼市只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经济当下在调结构,其实也是为了应对很多外部的(特朗普2.0)竞争挑战。所以,2025年上半年是个关键的波段,我们要去观察,再作进一步的判断。不出意外的话,我个人认为,2026下半年将是行业基本盘和企业基本面同步向上的窗口期。
简单来说,当前我们看到很多市场的数据确实是在向上。“止跌回稳”开始从一线城市、重点二线城市蔓延到更多的二线及部分的三线城市。大家可以看义乌,最近的楼市很好,非常好,很多大企业都去那里抢地。义乌是个金华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可以算是一个三线城市。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市场的数据在向好,但是企业基本面的话,它是沿袭过往,有惯性,企业层面的数据仍然是承压的。
问题四:谁在餐桌?谁在菜单?
第四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来谈一谈,谁在餐桌?谁在菜单?
上天关上一扇门,但是他总会留下一扇窗。我从来都不担心房地产会没得玩,无非就是换个玩法换一批人。接下来又是一个新的周期到来,这一点我想大家不用过度的悲观。套用某位人士的说法,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单上。真的很遗憾,爆雷的企业可能大部分都在菜单上,我觉得挺可惜,而且很多企业很辛苦。但是在一个大的历史周期下面,真的很难再上餐桌了。
餐桌必备一:有地。谁拿地,谁唱戏,国央企、民企七三开
要想在餐桌上玩,我认为有四个前提,第一个是你得有地。关于地这一块呢?今天谁拿地?明后年谁唱戏?当下的土地市场,简单的看一下,国央企与民企大致是七三开。当然我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大家都说,现在是不是那个国进民退,我觉得不能这么理解,为什么呢?我们这个行业,过去20多年都是民企为主,因为当时我们强调商品化。当下我们强调社会化,国企的社会责任属性意味着国企会成为主体,它是正常的,也是天经地义的。当然,可能很多的朋友不太能接受,但是我觉得这是个客观的规律。
那么很多人可能又会说,为什么是国企为主,而不是央企为主?大家要注意,我们房地产的新模式,它强调的是社会性、保障性。你觉得我们用央企去解决全国3000多个城市的保障房问题合适吗?首先肯定是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肯定是要求各地的地方平台去去承担重任,有些地方可能觉得心有余力不足,然后央企去帮忙,它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构。
但是民企也不是没有机会,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新生的力量正在发力。在土地市场里面,大家看到了有新的趋势出来,一线很明显,主要是央企在争夺,二线主要是地方国企,大家看最近南京、合肥的土拍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但是民企也有很多机会,我们看杭州,民企拿地还是很多的,在成都,12月20日的土拍,也是很巧,三块地,央企、国企、民企各拿一块。
餐桌必备二、顺应历史规律。三八周期结束,第四个八年要专业主导
第二呢,我理解餐桌必备还得顺应历史规律。我之前提过一个概念,叫做三八周期。从2000年到2007年,这个波段是资源主导,这一轮周期里,左手搞定钱,右手搞定地,就有机会。这个波段过完之后,从2008年到2015年,大家会发现,开始进入到能力主导,可以看到很多的产品、管理、创新都出来了。第三个八年是2016年到2023年,我们称之为资本主导,“三高”是资本主导。到了今天呢,客观上,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现在金融杠杆、资本杠杆都去掉了,我们的行业进入到专业主导的波段,好房子,好服务,好社区等等。接下来要注意,我们必须要顺应这行业的发展规律,每一个周期有它内在的逻辑。第四个八年新周期开启了,在这个周期里面,一个大的逻辑就是好房子、好服务成为主导。
餐桌必备三:遵循官方诉求。官方定调“好房子”,这才是大势
第三个餐桌必备是我们必须要遵循官方的诉求。官方也提出了“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官方定了调,我们必须要往这个方向去走。好房子是大势所趋,满足我们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餐桌必备四:能力跟得上。单盘时代,把格局打开,来一场堂堂正正的超车
第四个就是你的能力得跟得上。刚刚也说了,金融杠杆开始往下走,专业杠杆往上,未来会是个单盘主义时代,这里面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一起交流,很多朋友也在跟我说,我们就在按照你们所说的在做。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跟着市场走,向上投资、布局优化、锁定核心、占据优势、强化品牌。
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产品主义才是出路。我想这两年很多企业在产品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一两年里,我们很多企业产品条线的负责人已经成了中枢了,产品线也是很卷,比如金茂、招商、融创、绿城、新希望地产、龙湖、建发等等。
交付如渡劫。另外有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过去行业的发展模式,咱们这个行业欠债了。前面几年的欠债就变成了今天的渡劫,我们很多的企业,尤其是项目总,城市总,区域总,当下都面临交付的挑战。当下交付就是一个渡劫,基本上谁都得过这一关。以前的交付都是走流程,现在不是了,现在真的要打起精神来交付。为了助力行业不断提升交付品质,亿翰智库“超级产品力研究课题组”编撰了《中国房地产行业住宅交付品质标准》。
同时我们也强调,未来这个行业餐桌上的企业未来会形成三个阵营:产品型、资管型,还有服务型。
不会没有需求。需求一、体检是把刀,参考汽车的国三、国四……标准
也有很多人跟我说,未来这个行业到底还有没有需求?我来跟大家讲讲我的理解。大家不要担心需求。我们的政策提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家注意,不排除未来我们存量房产,会像汽车一样有国三、国四、国五这样的标准,一旦房子被设置标准,比如现在新房是国六,那么给你贴个国二、国三标准,会不会导致存量房屋的价值出现大幅的波动?那么从业主的角度出发,会不会希望赶紧来给我翻新吧,做城改,做更新,这不就是供应吗,同时也是需求。所以说,未来的房屋的体检,它会是把刀,一个很好的工具,大家不需要担心这个行业的需求,这个官方会控制的很好。
需求二、新型城镇化约有5700万人进城,1900万户,这个量很大
第二个,2024年7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经过5年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未来五年或有5700万人进城,1900万户。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会是保障房序列的,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会进入新房市场。
需求三、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要发力,官方定调落点在内需
第三个都不用我说,城改和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已经由原来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扩大到300个地级以上城市。我们当年的棚改就是经验,现在很多城市也开始了货币化和补贴。
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落脚点是“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同时,会议还提出“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
12月11日和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抓好九项重点任务,排在第一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样房地产不是也能对应上了吗。
房地产仍是支柱产业,我仍然相对乐观
所以,接下来,我仍然相对乐观。因为调控的周期要完成了。从长的算有6年,短的算也有三年多了,到2026年有八年了。很多的数据都下来了,我们可以看2023年很多的数据都下来了,2023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12.6%(调整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修正数据,这个占比也在12%以上,这个权重还是很大的,要拉动内需,它仍然可以起作用。
新模式+双轨制!商品房与保障房双轨运行,回归“商品化”与“社会化”的平衡
所以未来的新模式,大家可以想象,我前面跟大家讲,实际上当下的新模式,我们房地产行业推行的是双轨制,一边是商品房,一边是保障房,它其实真正回应了,我一开始跟大家说的,历史文件里面所提到的“商品化”与“社会化”。我想给大家一个总结,我们房地产行业,在历史文件的指引下,只不过饶了一圈。
产业篇:2024,产业园区的“向上补缺”
产业园区板块,我给他的定义就是产业园要“向上补缺”。这里面也有个底层的逻辑,地产的底层逻辑是前面提到的商品化和社会化,产业园区也有个类似的底层逻辑。
2024产业园区“火”的是“人气”,“冰”的是“市场”
去年,亿翰产城板块举办了十几场大型活动,其中两场活动非常的火爆。一场是9月在上海 G60 科创走廊,我们办了一个4天的大会,我跟很多朋友在讲,我们办地产可能都没这么多人,办产业的大会,我9:30跑过去,会场离虹桥高铁站还要半小时的路,12 月在深圳,我们与特区建工联合举办的2024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大会,人也特别多。
然而,产业园区火是人气很火,但实际上也面临着较大压力。从市场现状来看,市场是很冷的,冷的现状是两个:一是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在往上走,而且还没有见底,二是园区厂房租金水平在往下走,还没有见底。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当下产业园区包括办公租赁市场的承压情况。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供应过剩了,园区的供应过剩了、写字楼的供应过剩了,所以年前很多城市都宣布写字楼、产业园区的供应接下来要限制、要控制。
根据亿翰园产地数据库,工业用地这四年跟前面四年土地的成交同比增长36%,你可以想象这个数据,因为工业用地成交数意味着接下来产业园区供应量的大。另外,某头部的企业在24Q4租金全部打8折,关键这还不是底。
在需求端,我给大家看一个数据,厂房竣工面积增速持续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家看这个指标,他就能说明我们当下空间端的供应是高于产业端的需求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数据,它本身说明很多问题。
中美博弈背景下,园区“功能性、保障性”属性愈发增强,国企挑起大梁
根源其实也是外部的压力。所以当下大家要注意,园区所有变化的背后有个底层的逻辑。以往做园区都是从一个商业逻辑、市场的逻辑去理解,但今天的园区大家要注意,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实际上它的功能性、保障性在增加。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官方对产业的诉求:第一,加速自主创新;第二,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第三,加强国际拓展合作。另外园区的角度现在都是弱地产属性、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属性。
另外,外部要跟我们脱钩,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肯定确保首先是有产业。所以在这个逻辑里面,市场的属性在2024年很明显是弱化的。因为我们要确保“有”,而不是要确保“好”。如果这个不赚钱我就不干,那怎么行?外部在很多产业跟我们脱钩,我们需要这个产业我都有。所以这里面功能性、保障性越来越强。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面,我们就会看到,国有企业开始走向前“挑大梁”。因为当市场赚钱的效应在减弱时,民企其实心有余力不足。但是国企天然具有保障的属性和功能的属性。当下国企产业园区平台是两类:一类是产投,产投简单来说,就是专门投比较好的产业,投完产业之后,帮企业找个园区,帮企业安排落地。很自然,他从“引凤”到了帮着“筑巢”;另一类是城投。他是先做产业园,再去招商引资,先“筑巢”再“引凤”。所以当下实际上国企内部就是左手产业投资、右手园区开发的一个逻辑。
因为过往这两年国企干的事情就是把很多功能性的任务完成。我们有一家国企提了个概念,可能他是很谦虚,但是我觉得其实他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很对的,他就说:我做产业园区就相当于我是做产业园区的保障房,你们地产楼市板块盖保障房是为了保障社会大众,他可能买不起商品房,也可以住进来。我们产业园需要承担一些国家社会的功能,得给他盖保障房。简单的说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当下为什么很多民企感觉很不适应,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国企也很不适应2024年。底层逻辑就是产业园区的功能性、保障性的属性在提升。这一点我想提醒行业的朋友,如果你只是用商业逻辑、市场属性理解这个行业,你会越走路越窄。在未来能看得到的这几年,你会越感觉到心有余力不足,很努力但始终感觉,很拼命的干但始终都是碰壁。根源在于你要深刻的理解园区的功能性、保障性。这个变化就来自于当下的外部压力,欧美要跟我们脱钩这个大的背景,我希望提醒大家注意。因为这样,国企必须挑大梁。
向上补缺,国企帮“政府”补缺,民企帮“政府/国企”补缺
所以在这个行业本身的逻辑层面,我们叫“向上补缺”,国企现在配合政府来补缺,因为某个产业我们没有,我必须先做到有,然后再去到好,那这个,它就不是以盈利为主导的,那国企就要主动去补缺;民企,反过来就帮着政府跟国企也去补缺。所以我说我们是向上补,一层一层去补缺。
这个补缺里面我跟大家讲讲我的逻辑。当下的国企要做好功能性、商业性的再平衡,这一点跟我前面提到的住宅、楼市或者地产的社会化、商业化,是同一个道理。所以国企当下要实现这个再平衡。我给它定义三个词,它要果断的“断”“舍”“离”。
“断”就是很多的供应现在的确是过量了,我们当断则断,忌讳盲目开发,忌讳大干快上;“舍”就是有一些租金如果不合理,已经脱离了市场的现状,当舍就舍,不要过度的纠结;“离”,就是多公转,少自转,多与国家、城市对其颗粒度,将自身的业务融入到大的体系的诉求里面,少以自我为中心。
而民企的我称之为“四补”,向上补缺,在国民功能分级体系中做好这个补位。我定义为:
第一,“补能力”。不要以地产逻辑来经营产业园区,我们要学习一些优秀的企业,同时,在国有企业某项缺的能力里面,我们就做好这个能力差,也是补位;
第二,“补资源”。因为很多民企有自己独到的资源,我们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好,政府与国企在这方面有所缺的,我们就补好;
第三,“补服务”。民企做服务这点相比国企是有优势的;
第四,“补市场”。海外市场民企可以积极去做一个补缺的功能,因为民企身份更有优势。
产业园区,当下也是个强工具性角色的业务,我想园区在能看得到的未来几年里,它最后也是这么一个逻辑,就是“补缺”。民营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身份、标签,清楚地看到接下来这个行业发展的逻辑,才能在中间找到自我的切入点。
行业生态与亿翰贡献
我也很感谢2014年-2024年,亿翰产业有很多优秀的同行者。
比如格创产发——坚定落实珠海“产业立柱”行动,管理规模450+万方,运营项目27个;
特区建工——“工业上楼”引领者。在建面积148万+,在建&运营项目12个;
华发产业新空间——5.0产业空间建设引领者。运营面积316万平方,运营项目9个;
第一工园——从“区域聚焦”到“产业高地”。运营面积近300万方,运营项目近30个,布局城市12个;
MAX科技园——园区独栋产品专家。运营面积700+万方,运营项目20+个,布局城市10+个。
时代商业——双轮驱动”,产商融合发展。运营面积450+万方,运营项目10+个,布局城市10+个。
北斗西虹桥——先导产业生态创新引领者。运营国内首家北斗产业园,聚集企业300+家,园区产值100+亿元;
幸福蓝线——深厚产业基因,轻资产表现亮眼。委托管理面积1000+万方,2024签约落地面积40+万平,2024招商落地项目数量294个,租赁企业客户数量2500+家,运营园区数量125+个;
在自身发展上,大数据方面,亿翰产城有应该说是最优秀的产业园区数据库——园产地数据库,覆盖全国76000个各类产业空间的跟踪监测,是行业首个产业空间视角下的大数据平台;产业咨询方面,我们国家第二个跨境产业园——“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产业规划研究去年上半年,我们团队在老挝待了半年,做了一个产业规划研究以及局部的招商配合工作;产业资源方面。我们这两三年,尤其去年,我们的大会非常壮观,25年我们可能会加速,还会有更多的大会;产业研究方面,我们出品的产城中国2一售而光,非常火爆。
物业篇:限价、拒缴、恶性竞争、要债乱象下的物业江湖
说实话,2024年物业行业真的很难,很不容易。
稳社会率先稳社区
从社会层面来看,居民收入下降,就业艰难;从行业层面来看,一方面“跑马圈地”大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资本逻辑不再,另一方面多经业务表现低迷,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路。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2025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大家要知道稳社会率先稳社区。那社区现在应该怎么稳?
乱象之下,物业行业螺旋下降
部分城市如重庆、银川、青岛等出台了物业费限价政策,官方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前物业与业主纠纷不断,拒绝缴费、取消物业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甚至部分小区目前收费率都不足50%;另一方面,行业内带资、撬盘、低价、贿选等恶性竞争频频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再者,业委会作为业主大会执行机构,本该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少业委会变成了“业伪会”,存在有权无责、灰色产业暴利、舞弊套路、吃拿卡要等问题。时至今日,业委会的角色和功能仍不清晰,我们也在此呼吁官方有关部门真的要去研究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正是由于G端(政府)限价、C端(业主)拒缴、B端(企业)恶性竞争、S端(业委会)职责边界模糊等问题相互交织,物业行业正面临着螺旋式下降的困境。物业费限价压缩了物企利润空间,进而导致物业服务品质下滑,行业认可度和地位均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行业内的乱象丛生,人才品质难以提升,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物业企业利润的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相信官方肯定是初心为民,但是这条路的可持续性确实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探讨。
物业费提价并不可怕
我认为,物业费提价并不可怕。以中介行业为例,贝壳将中介费从2%上调至3%,这一增幅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服务专业度、从业人员素质的资本,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加入中介行业,甚至将其视为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回顾过去,大约在七八年前,中介行业和物业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角色颇为相似。然而,时至今日,随着中介费的合理提升,中介行业已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态势。
对于物业来说,除了目前的限价措施以外,对部分社区进行试点,探索提价在社区物业服务中的可能性,也不失为解决当前行业困境的一种思路。
讨债成为物企总裁的必备技能
同时,2024年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讨债成为物企总裁的必备技能。2024年上半年,60%的上市物企现金流下降,平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下降1.2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平均减少6700万由正转负。与之相反,62家上市物企应收账款总额高达1108亿元,应收与营收的比值从2023年的35%陡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77%,12家上市物企应收账款甚至超过营收总额,如何讨债成了物企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花式讨债层出不穷。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华发物业服务选择了退市,选择更好地与地产进行协同,为主业进行赋能。那么退市会不会传染,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物企退市呢?大家可以继续观望。
大部分物业人仍无畏前行
尽管大环境很难、行业很难,但大部分物业人仍在无畏前行,比如碧桂园服务、金地智慧服务、金茂服务、建发物业、新希望服务、新城悦服务、融创服务等。
2024年亿翰物研的奋进之路
此外,2024年12月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指导、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亿翰物研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物业服务项目策划大赛总决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圆满落幕,共有来自34所院校、39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邀请全国高校及企业选拔14名专业评委现场评审。亿翰物研通过搭建校企全方位融合平台,不仅助力了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还整合了社会资源,实现了协同育人。同时,亿翰物研举办了产业招商研讨会,促进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生态资源高质量发展。
长租篇:行业很卷,监管在趋严、门槛在提高、观念在转变
长租领域简单一个字就是“卷”,各方面都很卷。
行业很卷,监管在趋严、门槛在提高、观念在转变。
首先,是监管发力,我认为,当下我们的租赁市场,是最安全的氛围。北京、深圳、上海对安全的管控提高到了非常高的角度。并且门槛提高,万间已经成为了入局头部梯队的门槛,行业前三基本达到8万间的行业规模。观念方面很多消费观念在转变。35岁还在租房,你觉得他失败吗?其实不是,租房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门槛卷,安全卷,现在生态也很卷。
生态很卷,保障的抢市场,市场的谋生路。
保障方面在抢市场,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年,我们870万套的保租房筹集规划已经完成了83%,也就是将近700万套。今年不出意外我们能够全部完成“十四五”保障房的目标。整个保障体系全方位的强势崛起。
保租房的筹集直接给市场化项目很大的一个冲击,民企和市场化的公寓的价格面临挑战。另外需求端也在重新做选择。所以客观来说,今天民营企业和市场化运营商的蛋糕在萎缩。
如果公寓运营商目前感受到了压力,我为大家提供两条道路,第一个是“投降”,打不过就加入,争取纳保,将自己加入到保障房体系,从前是对手,现在是一家人。第二个是“不甘心投降就逃跑”,向上突围,探索服务式公寓赛道,向下兼容布局宿舍型公寓赛道。但如果企业特别强,也可以继续留在行业里PK。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畅想,未来新型城镇化5700万人入局,是不是民营企业还有机会?所以,企业现在卷的厉害。
产品很卷,卷完产品卷情绪
市场租金跳水企业怎么自救?这里有经典的一句话:企业你要想自己过得好,你就要让租客住得好。
如何让租客住的好,就是尽可能的升级。升级空间设计、功能上的美感、艺术上升级家具品质、隔音材料、绿色耐用等等,以及公共空间上各种私密性、人性化各种功能的升级。
但这只是卷产品,除了产品还要卷社群活动,要让大家的情绪是满意的。除了在硬件上让业主满意,也要让业主在情绪面上感到满足,所以这也是一个极致的卷。
在此也要特别感谢2024年亿翰资管的一些优秀同行者。城投宽庭、华润有巢、魔方公寓、招商伊敦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标杆企业。
另外,亿翰资管开发了不如租房小程序,目前已经和华发优生活共同成立珠海站的租房地图。我们也希望能够提供给更多想租房的C端朋友以及高校大学生便利的服务。我们也会联合很多长租公寓企业,将他作为导客资源的入口。同时我们2024年也举办了各种沙龙活动,走进中建幸孚、走进城投宽庭等等。
康养篇:“这边风景略好”
一、银发时代来“势汹汹”,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机遇在哪?
数据一:目前全国有3亿老年人口,平均每4.5个人就有一个老人。
数据二:1962-1975年全国第二波出生高潮的人群陆续进入退休阶段,也就是说,未来十余年内,平均每年将会新增2500万的老年人口,这个阶段才刚刚开始。
数据三:同时2023年全国死亡人口1100万、出生人口900万,总人口数在减少,老年人口却在迅速增长,庞大的老年群体带来的机遇不言而喻。
(二)挑战在哪?
数据一:今年将是一个拐点,老年人口增长导致的ODR将首次超过CDR,也就是说老年抚养压力要大于少儿抚养压力。
数据二:目前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到3500万,按照1:6的配比,即一个养老护理员照顾6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养老护理员的总需求高达近600万,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护理员数量仅有50万左右,因此,市场上的缺口达到550万,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做人才供应也是目前入局康养市场的机遇。
二、银发经济“大有可为”
(一)政府有为
2024年,国家政府部门发布多项和养老息息相关的政策及措施,涉及养老金、老年消费、监管、保障等方面。
延迟退休:当下我国人口红利不再,实际意义上是在释放高龄人才红利,同时能够适当缓解养老金压力。但相对造成的压力也有,就是当下青年群体就业难形势下,“老年人不退休,青年人更难就业”。
个人养老金:全国正式放开后,根据收入适当抵扣个税,同时每年限额存12000元至个人账户。但这项政策对于大众而言,到底是“福利”还是“鸡肋”?总结概括来说,就是“穷者不必、富者不用、中产刚好”。更精确的来说,适用于五到十年内将要退休的“备老人群”。
银发消费:新老年群体的三大特征就是有闲钱、有闲时、有闲心。根据京东2024银发族消费报告发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银发族京东消费的各项指标同比2019年都有暴涨,不同于当下消费降级的趋势,目前“三闲老人”在逆势“消费升级”!
预收费监管:针对近几年,养老领域预收费项目经常出现暴雷的情况,官方就出台监管措施,守护老人养老的钱袋子。
长护险:这个号称社保“第六险”或将全面到来,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或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极大程度上化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
(二)市场很热
当下,康养行业内企业在做深自己的赛道,行业外的企业也在从各个渠道挤进来,跨界做康养!其中包括亿翰康养的优秀合作伙伴们:
普陀区国资养老公司-国康养老积极做好保障服务,凸显国企当担!
华医大健康践行医养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
亿翰康养产业研究院和苏州市养老产业联合会联合主办2024第一届中国新质康养【运营力】峰会等等。
此外,像京东方跨界打造了首个智慧养老社区,携程也推动了“老友会”老年旅游品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养老专业,2024年第一批毕业生直接一抢而光,无一不在凸显市场很热。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亿翰康养为山西民政厅、光明集团、成都城投、深圳健康幸福集团、国康养老、华医大健康、阳光保险、九如城、复星、越秀康养、江苏颐乐等提供服务,一直与政府部门、业内企业并肩前行!
结语
我从一个战略研究机构和个人的角度,和大家聊了关于地产、产业、物业、长租和康养这五个板块的内容,也希望这些内容能启发大家一起去探索当下这个大时代的底层逻辑。
前面我提到从五个行业入局去看,那当下,我想我们可以识局!入了局怎么样才能出局,才能看明白,我想跟大家谈一谈我的感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逻辑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个单中心;到2014年开始,我们提出“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双中心;再到2021年开始官方经常提到的“改革、发展与安全”三个中心,本质上就是一个进化的历程。
我想大家也很容易理解,一开始我们特别穷的时候,我们要的是先做大蛋糕,先吃饱。当我们吃饱的时候,我们希望不仅吃饱,我们还是安全的,我们还能很好的分配,而不是一个人吃,其他人都饿了。到了现在就进入一个我们怎么让全国人民为了这个国家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具备进一步做大蛋糕的生命力和能力,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本质上是个进化的历程。
我认为这是特别好的,我们这代有幸看到国家的变化。
很多人会说,国家这是“既要、又要、还要”。那我就提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投资人会对上市公司提出什么要求?规模要大、利润要高,还要有行业地位,同时,还要看到未来增长的希望。
有时候我们会说这是不可能三角,实际上所有的不可能三角,其实都是逼着我们去做到极致化,做到最优!所以我才说,我们应该很庆幸在这么一个时代,看到国家从“做大蛋糕”到“合理分配蛋糕”,大家可以安全的、合理的分配蛋糕,再到“进一步持续做大并合理分配蛋糕”,有能力做大蛋糕,并不至于过度两级化,这就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里,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帕累托最优!
我只是找了“帕累托最优”这么一个概念来表达我对于当下的理解,就有点像我们说很多资本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最后所形成的一个三者里面最佳的平衡点,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
就像我刚才跟大家讲的地产在寻求“商品化”与“社会化”的平衡,其实产业园区也是如此,当下的物业江湖和长租的卷也是源于此,康养是略微好些,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这个群体开始出来了,是内生的市场。
我认为,从大面来说,国家在“既要、又要、还要”,本质上是在负责任,而不是说我只把蛋糕做好就行了。我们现在不仅要做大,还要合理的分配,然后还要能够进一步可持续的做大,这是国家在责任上的担当。
从个体、企业,甚至是行业而论,我们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帕累托最优。
在时代大背景下,今天的你我,不仅需要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商业逻辑;还要具备以商业的逻辑、市场的手段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点,首先是要有这个“公转”的意识,如果完全以自转为中心,你会跑着跑着发现,被脱钩了。唯有公转才能入局。
这是我所理解的这些年,为什么很多个体,很多朋友们,很多企业,甚至行业,会很迷茫,很困惑,也很焦虑,不知道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就出局了,为什么就这么难受,为什么始终找不到未来的路。
我想跟大家讲,这就是在当下百年未有大变局这样的现状下,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当国家面临外部的压力、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时,当我们国家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纪要、又要、还要”去实现那个不可能的三角,我们在寻求一个帕累托最优的时候,我们每个个体,只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一个微小的组成,每个个体、企业和行业也需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帕累托最优。
在这里,我也与所有的朋友们、同行一起分享我的思考。我认为,我们既要深刻的理解市场经济、商业逻辑,同样又要具备以商业的逻辑、市场的手段,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得有意识,其次还得有这个能力。
从“入局”再到“识局”。
我理解当下的社会,我理解当下的你我,我理解我们所有困惑焦虑的根源,它需要我们从“自转”走出来,进入“公转”,衔接“公转”,也需要我们有这个意识,有这个能力,去配合“公转”。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们朋友们的观赏,感谢很多朋友们的打赏!
有些观点可能不一定对,请大家多批评!
再次感谢这么多年以来很多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大家!
亿翰本次演讲的视频回放及完整版PPT可扫描下方亿翰智库官微获取,也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在此文后留言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亿翰智库(ehresearch)
感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