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的修行人,没有一万,也有几千了。修行人大致可分两种。
一种是思维者、聪辩者。另外一种,就是接受者、顺从者。
佛讲法四十九年,其中光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你看大般若经长六百卷。就是为了调伏那些思维者和聪辩者。因为这一类人,脑子很活,想度他们,必须以理服之。现实中你观察也会发现,修般若的人大多喜欢义理辩论,好讲空,相。
佛讲法四十多年后,思维者和聪辩者皆已基本调伏,对佛陀的教授能够接受和顺从。所以佛临入涅槃时,花了八年讲法华经。不过遗憾的是,还是有五千人离开了。这五千人,就是那种很有想法的聪辩者,被佛斥之为“小智”、“糟糠”。
所以法华会上的都是根器纯熟的信受顺从者。这个佛在《譬喻品》中讲的就非常明白:“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法华经阐述的是佛智,非声闻和辟支佛能解,纵然智慧第一如舍利弗,面对法华经时,也只能“以信得入”。意思就是你信我说的就行,你想靠自己思维明白,是不可能的。
这个事,佛早在《方便品》中已经表达过了:“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佛的弟子当中,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存在,他也只能“以信得入”、“随顺此经”。就是佛怎么说,你就怎么信,你就照着做就完事了。
所以佛讲般若时,以文殊菩萨和舍利弗为代表,皆是义理辩论。到了讲法华经和华严经时,则以普贤菩萨为代表,这时佛很少讲大道理,只告诉你老实依教奉行。
我接触的修行人很多,体会太深刻了。我可以告诉大家,凡是宿世修行,乘愿再来的菩萨,皆是接受顺从者为主。因为他们早就历事诸佛,诸根调顺。这种人的特征多是不喜多说和辩论,修行方面则会老实依经,顺从善知识的教导。
世智聪辩之人呢,不管你给他说什么,他下意识地就会去思维推理,找你话语中的逻辑漏洞。这种人主意很大,想法很多,我执很重,且自认为聪明,正是佛口中的“刚强难化”者。
“心死则道生”。特别是修法华经和华严经的人,不要谈玄论妙,也不要去跟任何人辩论,你只需顺从佛的教导,老实诵经,依经奉行,自然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