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 | 罗云仙
访谈团队 | 王奕颖 方舒杨
访谈时间 | 2014年4月
访谈地点 | 罗云仙老师家中
口述史整理 | 王奕颖
【人物名片】
罗云仙,1931年7月生,浙江临安人,中共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194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嘉兴师范,1951年进天长小学,历任教师、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等职。1956年起两度评为杭州市先进工作者,198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81年起被选举为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七两届副主任,并兼任教科文卫工作员会主任,直至 1992年离任。1993年筹建了民办仁和外国语学校,任校长。其间,获得了省民办教育协会的“终身教育奖”。
在数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她坚信教书是为了育人,在语文教学中应贯彻文道结合,以文载道,让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完美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文水平。她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责疑问难”与“思路教学”等阅读教改经验,建立“自能认识,自能作文,自能评改,自能应用”的作文能力结构体系,形成了小学各年级系列训练的目标与内容。教育探索的成果体现在《罗云仙小语教苑耕耘录》和《小学作文系列训练丛书》等著作中,其中多篇论文被全国或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收入年会论文集中,《着眼于孩子的认识发展》等论文收入科研成果论文集。
天长印象
(一)选择与坚守
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所以我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一名老师。选择教师行业其实并非出自本意的“选择”,而是生活的现实。选择天长,却是源自我内心深处的向往。
那是1948年,我的老师带我们参观机场、报社和天长小学。我对天长尤其感兴趣。在国民党时期,天长小学就是重点小学,办学质量高,办学理念新,当时许多高官子弟就读,门口来来往往的黄包车接送。印象最深的是那天随堂听的一节唱游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韵律活动。那位老师先进行新课教学,15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时间很准,看得出来教师基本功十分扎实。后来我进天长上语文课,也学着上唱游课。
从简师毕业,我没有想过自己能来天长,一开始在私立米业小学教书。简师毕业,只能教小学低年级,只有普师毕业才可以教高年级。后来袁微子先生创办杭师小教研究班,我辞职报名,通过在那里进修学习(李承龙是第二年小教研究班毕业,毕业相当于普师生),终于在1951年迈入天长。当时内心是非常激动和骄傲的,因为天长老师都是千挑万选进来的。我就这样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四十余载。
第一届小教研究班毕业照
(二)适应与成长
与其他学校相比,天长给我留下了“活”“赶时髦”的印象,老师都很优秀。当时的《杭州市人大志》,每刊都有天长小学老师的介绍。可想而知,天长老师是多有名。他们的业务能力很强,一个个都是教学好手,音乐老师琴拉得好,美术老师画得好,专业素养都很高,劳技老师还在专用教室里教学生使用车床。一起进校的老校长,也是多才多艺。
罗云仙 石源清 赵瑞珍 唐世兴 朱松龄
1959年夏在天长小学校园讨论
我进天长的时候,包括幼儿班在内,一共八九个班;包括办公室、专用教室在内,一共12个教室,全校十几位老师。在这么优秀的前辈面前,我们新加入的年轻人是相当于往一盘珍珠里“掺沙子”的,所以压力也是很大的。有一段时间,课堂非常吵闹,有学生在教室后面跑动,上课很难。
但是天长的公开课是非常磨炼新教师的,我在公开课中迅速成长。学校的教研氛围浓厚。作为新老师是非常忙碌的,执教者要试教,得自己搬课桌椅,磨课时教研员也会来一起研究。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是住农家偶遇陌生老师,他说听过我的课,内心还是非常开心的。我就这样在公开课中出名了。后来评特级教师,教育局长安排同课异构,区里组织所有校长来听课,现场测试打分,我能顺利评上,有赖于前期的磨砺。
80年代,罗云仙老师在上录像课
天长特色
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春天。1980年-1981年,我不仅评上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还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我一直认为是天长这方沃土培养了我。
当时国家号召建立少先队。天长小学是杭州第一批成立少先队的学校。学校自己购入缝纫机,自己生产红领巾。我是第三任大队辅导员。1956年,我26岁,又被提拔为副教导主任。我们第一任大队长校庆时回过母校,大家对天长的感情都很深。
天长活动非常多,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还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给毛主席写信
当时,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都在长生路,离学校很近。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许多任务。我们的校友回忆,当时大合唱、鼓号队到处演出,到处展示。因此,我们的学生都很自信,很阳光。有一年“七一”活动,我们的少先队员给毛主席写信提想法,不久真的收到了回信。
罗云仙老师和孩子们谈心
(二)大型音乐剧
天长很“时髦”,排了各种音乐剧。我印象最深的是音乐大型史诗《小东方红》。音乐剧融合了朗诵、唱歌、跳舞……剧本是当年一个文采很好的学生写的,现在已经是省文艺的一把手。这出剧到处演出。天长的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罗云仙老师(中)给徒弟金东(左)何慧(右)备课
(三)小队活动
周六下午,我们开展小队活动,学生到大队部拿小队旗,结束再将队旗交回。我的儿子是特级教师张化万班的。有一回小队活动到西湖划船,划到三潭映月,差点掉水里,幸好被人抱住了。现在想起来都是童年趣事。小队活动多了,趣事也就多了。
50年代,孤山放鹤亭重新开放,假日《杭州日报》记者邀请天长小学师生参观游览,此照片刊登在《杭州日报》上。照片中有苏梁玑、赵瑞珍、蒋毓琴、查良璇、罗云仙、张雪琴、陈秀玉等老师
(四)《找春天》
五十年代,教学活动一切学前苏联,教书学前苏联,造房子也学前苏联。少先队是看前苏联的少先队手册。前苏联有个活动叫《找秋天》,寻找秋天的果实。我改为《找春天》,走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去做实验,然后写作文。这样的作文来源于生活,有感而发,才有真情实感。在1954年,这应该算创新。我那时是《新少年报》的特约记者,活动登报了,全国各地的老师来信请教。《人民画报》看到了,特意到杭州拍照片,我的照片第一次登上《画报》的封面,很兴奋。
天长师生名人都很多,人才济济,每个班主任都有一个账本。
罗云仙老师和孩子们现场点评优秀作文
罗云仙老师携三名学生参加浙江省青年业余文学创作者会议
1979年,罗云仙老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访谈后记
罗老师精神矍铄,给我们带来了一样宝贝,是一本94级某班同学的照片纪念册,里面较为完整地收录了94级某班学生童年、青年、老年时期的成长照片,也收藏了90年代天长校园和教师的珍贵照片。长达两个小时的访谈中,罗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天长人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断突破创新。
坚守理想,传递情怀。作为老一辈天长人,罗老师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历经了改革开放,罗老师的内心无比坚韧而温暖。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可以和老师争辩,可以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信。她也曾经历过挫折,文革时期,学生在教室里游荡,不愿意听课;编排了一个多月的节目,演出时由于礼堂滚烫如火炉,学生纪律极差,导致演出失败,她大哭一场。但是,教育的信念支持着她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将天长的教育情怀传递给一代又一代老师。正是这份坚持,让已是耄耋之年的她,对于纪念册中二十年前的学生如数家珍。
潜心教研,求真创新。在五六十年代,罗老师就走出校门,去参观其他学校,交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她将她的教育思考撰写成文章,编成书稿,这种教科研的精神无疑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罗老师深入语文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提倡抓“点”,抓“重点”,抓“一点”,不求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在阅读教学中,她更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书报、筛选信息的能力,这项能力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在习作教学中,罗老师带学生找春天,做实验,在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她的语文教学是如此鲜活,如此真实,足以让她的学生受益终身。
罗云仙老师在学生举办的同学会上发言
学高为师,高山仰止。罗云仙老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她用自己的教育生涯谱写了一曲华丽的教育篇章。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天长人,虔诚地向我们诉说着: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也关乎着我们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王奕颖
三位老校长和罗云仙老师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我们将进行后期勘误。
图文整理|天长口述史项目组
编辑 | 李颉琛 审核|唐静芸
杭州市天长小学、杭州市天长观潮小学
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促进有差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