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联盟30天带背计划】正式启动!
教育学、心理学统统精心筹备
化作助力你攀升的坚实阶梯
30 天一路 “打怪升级”
实现弯道超车
教育学带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逐渐走向结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3.学在官府体现出古代社会教育的阶级性。
4.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出古代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5.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标志”,这集中体现了古代教育的象征性。
6.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最早的小学教育产生于商朝。
7. 西周的教育场所包括国学和乡学,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
8.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其核心是礼和乐 。
9. 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是稷下学宫,其最大特点是学术自由。
10. 西汉时期太学设立的标志是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11. 西汉时期的选士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以德行取人。
12. 国子学最早出现在西晋。魏晋时期的选士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
13. 隋唐时期的六学二馆体现出古代社会教育的 等级性,隋唐时期的选士制度是科举制。以考试取人
14.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15. 书院正式形成和兴盛于宋朝,其最大特点是 自由讲学。
16. 明代以后,科举制的固定格式是八股文。
17. 学为文士和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的教育特征。
18. 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的是古代雅典的教育。
19. 重视军事体操和道德训练的是古代斯巴达的教育。
20. 义务教育最早出现在近代。
21.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2. 我国最早采取班级授课制是在京师同文馆
23.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是维新运动时期的改革措施。
24. 废除科举制是在清末新政时期,1905年。
25.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门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
26. 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严复
27.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是蔡元培;
28. 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是蔡元培。
29.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指导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0.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晏阳初。
31. 立足于文化传统对农村地区进行改革的是梁漱溟。
32. 黄炎培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
33.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是陈鹤琴,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 。
34. 活教育理论的目的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是五指活动;教学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5. 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周恩来誉为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36.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有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和育才中学等。
37.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提出了艺友制师范教育,在山海工学团开展了小先生运动。
38.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9.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
40. 21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全民教育、民主化、信息化、个性化、全球化。
41. 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是终身教育
42.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是1929 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43.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44. 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45. 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是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6.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47. “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是教育民主化;
48. “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的是教育全民化。
49. 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这体现的是 教育多元化。
50.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逐渐走向结合是在 。
3.学在官府体现出古代社会教育的 。
4.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出古代社会教育的 。
5.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标志”,这集中体现了古代教育的 。
6.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朝;最早的小学教育产生于 朝。
7. 西周的教育场所包括国学和 ,其中,国学又分为 。
8.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 ,其核心是 和 。
9. 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是 ,其最大特点是 。
10. 西汉时期太学设立的标志是 。
11. 西汉时期的选士制度主要是 制,以 取人。
12. 国子学最早出现在 。魏晋时期的选士制度是 。以 取人
13. 隋唐时期的六学二馆体现出古代社会教育的 ,隋唐时期的选士制度是 。以 取人。
14. 四书是: ;五经是: 。
15. 书院正式形成和兴盛于 ,其最大特点是 。
16. 明代以后,科举制的固定格式是 。
17. 学为文士和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 的教育特征。
18. 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的是古代 的教育。
19. 重视军事体操和道德训练的是古代 的教育。
20. 义务教育最早出现在 。
21.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22. 我国最早采取班级授课制是在 。
23.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是 的改革措施。
24. 废除科举制是在 。
25.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门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作者是 。
26. 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 。
27.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是 ;
28. 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是 。
29.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指导方针是 。
30.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 。
31. 立足于文化传统对农村地区进行改革的是 。
32. 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
33.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是 ,他提出了 。
34. 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论是 ;课程论是 ;教学论是 。
35. 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 ,被周恩来誉为 。
36.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有 。
37.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提出了 师范教育,在山海工学团开展了 运动。
38. 陶行知提出了 ,具体包括 。
39.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
40. 21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
41. 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是 。
42.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是 。
43.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是 。
44. 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 。
45. 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是 。
46.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
47. “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是 ;
48. “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的是 。
49. 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这体现的是 。
50.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
心理学带背
【意识和注意】
1.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具体理解为: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心理内容、一种心理体验。
②意识是心理学反应的最高级形式、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③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2.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具有: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孔子:白睡)
3.意识的特征具有:能动性、目的性、社会历史性、觉知性。(能的会觉)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种伴随状态、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动作。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5.注意没有特定的反应内容,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是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的必备条件。
6.注意的特点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体现的就是注意集中性的特点。
7.注意的功能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三大功能。其中选择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调节和监督是最重要的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包括:适应性的运动、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其中举目凝视、侧耳倾听、眼神发呆、若有所思等带有感官朝向的例子体现的是适应性的运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是无关动作停止的相反表现。屏息静气是呼吸运动变化的表现。
9.注意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情况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0.无意注意产生的客观条件为: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对比、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11.“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体现的是引起无意注意主观原因中的主观期待。
12.注意的初级形式是无意注意,注意的高级形式是有意注意,注意的最高级形式、特殊形式是有意后注意。
13.有意注意的产生条件包括: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14.有意后注意的产生条件包括: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熟练系统化。
15.注意在其他分类标准下又可分为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其中双耳分听实验用来研究选择性注意、鸡尾酒会效应用来研究选择性注意、警戒作业用来研究持续性注意、双作业操作用来研究分配性注意。
16.注意具有四种品质,四种品质相互统一。分别为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范围表现为注意数量的多少,体现数量特征。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为注意持续时间的长短,体现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体现为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两种活动之间不存在干扰。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两种活动之间也不存在干扰。
17.注意的起伏表现为注意呈现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的现象。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18.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存在干扰表现。
19.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有: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原活动的强度、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神经类型的灵活性。
20.(简答题)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②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③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④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注意
【意识和注意】
1. 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具体理解为:
①意识是一种 、一种 、一种 、一种 。
②意识是心理学反应的 、是一种 。
③意识是 的心理现象
④意识具有 和 作用。
2. 的意识状态具有: 、 、 、 。(孔子:白睡)
3.意识的特征具有: 、 、 、 。(能的会觉)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 和 。
注意是一种 、 、 、 。并不是 。
5.注意 特定的反应内容,是一切心理活动的 和 ,是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的必备条件。
6.注意的特点具有 和 。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体现的就是注意 的特点。
7.注意的功能具有 、 、 和 三大功能。其中 是最基本的功能, 和 是最重要的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包括: 、 、 。
其中举目凝视、侧耳倾听、眼神发呆、若有所思等带有感官朝向的例子体现的是 。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是 的相反表现。屏息静气是 的表现。
9.注意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情况可分为 、 、 。
10.无意注意产生的客观条件为: 、 、 、 。
11.“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体现的是引起无意注意主观原因中的 。
12.注意的初级形式是 ,注意的高级形式是 ,注意的最高级形式、特殊形式是 。
13.有意注意的产生条件包括: 、 、 、 、 。
14.有意后注意的产生条件包括:对活动的 和 。
15.注意在其他分类标准下又可分为 、 、 。其中双耳分听实验用来研究 、鸡尾酒会效应用来研究 、警戒作业用来研究 、双作业操作用来研究 。
16.注意具有 品质, 。分别为 、 、 、 。注意的范围表现为 ,体现 。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为 ,体现 。注意的分配体现为 把注意力集中于 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两种活动之间 。注意的转移是人 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两种活动之间
17.注意的起伏表现为注意呈现 不随意跳跃的现象。注意起伏是 注意现象,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18.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存在
19.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有: 、 / 、 、 和 / 。
20.(简答题)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正确利用 组织教学
②运用 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③善于运用 相互转换的规律
④要根据 来培养学生的注意
※※※※例子自测※※※※
【注意品质】
·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注意的分配
·学生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
注意的分散
·学生下课之后玩手机
注意的转移
·学生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记笔记,但都服从于听课这一总任务
注意的稳定性
·学生上课时,一会儿看书一会儿看黑板
注意转移(首)/
注意稳定性(次)
·看双歧图时,图片一会儿凸出来一会儿凹进去
注意的起伏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刚上课,老师说明学习要求
有意注意
·启发性的提问、生动的讲述
无意注意
·分心、走神、开小差提问
无意注意
·老师讲解授课重难点
有意注意
·老师采用多变的方式讨论、练习
无意注意
·老师快下课总结
有意注意
电子版文档👇
今天是带背的第2天!
除了今天的内容之外
不要忘记复盘之前的内容哦~
多重复才能记得牢
我们一起努力
“背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