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联盟30天带背计划】正式启动!
教育学、心理学统统精心筹备
化作助力你攀升的坚实阶梯
30 天一路 “打怪升级”
实现弯道超车
教育学带背
【教育制度】
1. 学校效能(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 ( 教学管理 )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
3. ( 教学质量 )是教学管理的生命线,在教学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4.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国民教育制度 )
5.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 学制 )。
6.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学制
7. 学制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 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的是学校教育制度
9. 学校教育制度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0. 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规范性和系统性
11. 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12.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体现了教育制度的客观性
13. 不同社会的教育制度不同,体现出教育制度的历史性
14. 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体现出教育制度的强制性
15.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等,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16. 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学制的出现)
17.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8.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这体现出学校教育发展到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19. 双轨制最早产生于欧洲,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德
20. 双轨制中一轨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这条轨道承担的教育职责是精英教育
21. 单轨制主要以( 美国 )为代表,单轨制的最大优点在于( 有利于普及教育 )。
22. 分支制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其典型特点是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23. 我国目前的学制属于由( 单轨制 )发展而来的( 分支型学制 )。
24. 壬寅学制颁布于( 1902 )年,以( 日本 )学制为“蓝本
25. 癸卯学制颁布于( 1903 )年,以( 日本 )学制为“蓝本”
26.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 1912-1913 )年,以( 日本 )学制为“蓝本”;
27. 壬戌学制颁布于( 1922 )年,以( 美国 )学制为“蓝本”;
28.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最早颁布并施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9.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30. 首次按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划分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31. 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是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32. 标志着师范教育的开端的是壬寅学制,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33. 我国建国以来最早的学制是1951年颁布的
34.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5.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6.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两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7.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8. 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前教育
39. 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初等教育
40. 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1.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是马丁路德,义务教育制度的开端德国的魏玛邦国
42. 义务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
43. 义务教育制度的三大特点是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44. 义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强制性,基本特点是普及性
45. 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制度学制的划分是多种形式并存
【教育制度】
1. 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 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
3. 是教学管理的生命线,在教学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4.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5.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简称 。
6.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 。
7.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 、 、 、 、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 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的是 。
9. 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0. 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 。
11. 教育制度的特点有 、 、 、 。
12.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体现了教育制度的 。
13. 不同社会的教育制度不同,体现出教育制度的 。
14. 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体现出教育制度的 。
15.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等,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 。
16. 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
17.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以及 。
18.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这体现出学校教育发展到 阶段
19. 双轨制最早产生于 ,主要代表国家是 。
20. 双轨制中一轨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这条轨道承担的教育职责是 。
21. 单轨制主要以 为代表,单轨制的最大优点在于 。
22. 分支制以 为代表,其典型特点是 , 。
23. 我国目前的学制属于由 发展而来的 。
24. 壬寅学制颁布于 年,以 学制为“蓝本
25. 癸卯学制颁布于 ,以 学制为“蓝本”
26.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 年,以 学制为“蓝本”;
27. 壬戌学制颁布于 年,以 学制为“蓝本”;
28.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最早颁布并施行的学制是 。
29.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 。
30. 首次按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划分的学制是 。
31. 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是 ,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 。
32. 标志着师范教育的开端的是 ,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 。
33. 我国建国以来最早的学制是 年颁布的
34.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 。
35.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两基是 。
36.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两全是: , 。
37.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 、 、 。
38. 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
39. 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 。
40. 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是 。
41.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是 ,义务教育制度的开端 。
42. 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
43. 义务教育制度的三大特点是 、 、 。
44. 义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基本特点是 。
45. 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制度学制的划分是 。
心理学带背
【社会心理与行为】
1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态度不是实际行为本身,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测他的态度。
2.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其中以情感成分为核心。
3.态度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或理解功能。其他版本的说法包括过滤功能、价值表现功能、适应功能、调节功能。
4.社会态度的理论包括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5.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认知失调的原因主要有文化价值的冲突、新旧经验相悖、观念的矛盾、逻辑的矛盾。
6.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包括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包括:
版本一:
(1)成员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
(2)成员间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可能存在排他性
(3)受共同行为规范和目标支配,行为具有一致性
(4)成员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版本二:
(1)群体内部一致性
(2)情感依赖性
(3)往往具有比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版本三:
(1)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2)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3)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4)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
(5)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
9.对待非正式群体应做到: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
(2)调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加强班级正式群体的交流
(3)争取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4)制造正确的舆论和导向
(5)在正式群体内创造和培养团结友爱的气氛,防止不正常的非正式群体产生
10.教师介入非正式群体的状态:无意识类型、旁观者类型、粗暴干涉类型、对话类型。
11.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
12.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吃、磨洋工等。
13.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
1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影响因素有:个体的特点、群体因素、刺激物的因素等。
15.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影响因素有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压力等。
16.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依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17.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18.利他行为是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四个特点分别为: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自我)损失性。
19.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三个特点分别为:有意性、外显性、伤害性。
20.群体动力(名词解释)是指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其中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等。
21.群体凝聚力(名词解释)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2.群体规范(名词解释)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23.课堂气氛(名词解释)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24.人际交往(名词解释)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25.人际关系(名词解释)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2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为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及行为对抗为特征。
27.人际关系发展过程:初步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28.舒茨的三维人际需要理论包括: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29.人际吸引的原则包括:外貌、能力/才能、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性、人格品质。
30.社会化分类:早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31.同辈群体的功能包括: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32.交友原则包括: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33.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理论:(1)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2)单向帮助阶段(3)双向帮助阶段(4)亲密共享阶段(5)自主共存阶段
34.塞尔曼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自己的观点
(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信息不同观点不同(不考虑别人)
(2)自我反思的观点采择——信息相同观点不同(考虑别人)
(3)相互的观点采择——同时考虑、知道第三者的观点
(4)社会与习俗系统观点采择——社会体系
35.(小作业)自我防御机制和社会效应需要自行复习老师课上所举例子。
【社会心理与行为】
1.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 。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 。
态度 ,我们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测他的态度。
2.态度的结构包括 。其中以 为核心。
3.态度的功能包括 。其他版本的说法包括 。
4.社会态度的理论包括 和 。
5.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 ,认知失调的原因主要有 。
6.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可分为 。
7.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包括 。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包括:
版本一:
(1)成员间相互满足
(2)成员间有强烈的 和较强的 ,可能存在
(3)受共同行为 ,行为具有
(4)成员角色和数量
版本二:
(1)群体
(2)情感
(3)往往具有比较突出的
版本三:
(1)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2)成员性情 、志趣 ,有共同的
(3)由 领头
(4)活动由 而定
(5)
9.对待非正式群体应做到: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
(2)调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加强班级正式群体的交流
(3)争取
(4)制造正确的舆论和导向
(5)在正式群体内创造和培养团结友爱的气氛,防止不正常的非正式群体产生
10.教师介入非正式群体的状态: 。
11.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 。与社会助长相反,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 。
12.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 的现象。即群体 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吃、磨洋工等。
13.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 的倾向。
1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 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影响因素有: 。
15.服从是个人按照 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影响因素有 。
16.模仿是指在 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依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17.暗示是在 ,用某种 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18.利他行为是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别人当作 的行为。四个特点分别为: 。
19.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三个特点分别为: 。
20.群体动力(名词解释)是指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 ,其中包括 。
21.群体凝聚力(名词解释)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 。
22.群体规范(名词解释)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 ,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23.课堂气氛(名词解释)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 ,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24.人际交往(名词解释)是指人与人之间 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25.人际关系(名词解释)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 。
2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 为特征;人际排斥是指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和谐、相互疏远的现象,以 。
27.人际关系发展过程: 。
28.舒茨的三维人际需要理论包括: 。
29.人际吸引的原则包括: 。
30.社会化分类: 。
31.同辈群体的功能包括: 。
32.交友原则包括: 。
33.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理论:(1)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2)单向帮助阶段(3)双向帮助阶段(4)亲密共享阶段(5)自主共存阶段
34.塞尔曼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自己的观点
(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信息不同观点不同(不考虑别人)
(2)自我反思的观点采择——信息相同观点不同(考虑别人)
(3)相互的观点采择——同时考虑、知道第三者的观点
(4)社会与习俗系统观点采择——社会体系
35.(小作业)自我防御机制和社会效应需要自行复习老师课上所举例子。
电子版文档👇
今天是带背的第十天!
除了今天的内容之外
不要忘记复盘之前的内容哦~
多重复才能记得牢
我们一起努力
“背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