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顾
2025年1月6日-1月10日A股全面下跌。
上证指数跌1.34%,深证成指跌1.02%,创业板指跌2.02%。
本周权益市场呈现超跌反弹行情,风格较前周逆转,小盘强于大盘,科技重回活跃,而以红利为代表的大盘股全周低迷。从行业表现来看,行业多数下行,综合、家用电器、有色金属涨幅居前,商贸零售、煤炭、食品饮料、社会服务跌幅居前。转债方面,近期转债相比正股明显扛跌,估值被动拉升,性价比弱化,短期维持偏中性观点,春节前交易难度大,多看少动,若市场回调到合意位置,逢低加仓,波段操作热门题材,同时加大ETF投资,基于性价比布局业绩改善或景气预期反转的方向。
各指数涨跌幅
周末要闻
01
NEWS
房地产积极信号!
200亿元盘活基金来了
摘要
1月9日,信达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鑫盛利保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房地产行业存量资产纾困盘活基金。根据公告,盘活基金认缴总规模2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该基金能够参与问题企业层面纾困,释放出明确的救房企信号,将促进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
点评
优化存量已成为2025年房地产领域的重要工作。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其中要着力改善供给,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专家表示,过去实践中纾困以项目为主,此次信达房地产纾困盘活基金除用于问题项目盘活外,也能参与问题企业层面纾困,释放出明确的救房企信号,将促进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另外,该基金还将参与破产重整等投资,这将促进问题房企通过重整方式化解风险。未来,在信达等AMC专项纾困基金支持下,或将有其他问题房企以重整方式实现风险化解,将加速问题房企走出困境,加快行业风险出清,有助于行业止跌回稳。
02
NEWS
2025年房票安置拉开大幕!
去年以来,超90城(区)
推行房票政策
摘要
日前,武汉正式举行汉阳区高铁功能区征地拆迁项目选房大厅首批购房券核发仪式,购房券持有人可直接使用购房券购买指挥部前期已公布的“团购房源”与“市场房源”。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超90城(区)鼓励采用房票安置方式对拆迁安置户实施安置。同时,与往年相比,出台房票安置政策的城市能级提升,2024年广州、上海、北京均有部分区域落地房票安置政策,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
点评
业内人士指出,房票安置有助于楼市库存的去化,降低新房去化周期,兼顾了严控增量和优化存量,促进了供需平衡,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另一方面,按这种房票模式,安置家庭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区位、价格、户型的项目,能缩短在外过渡时间,可尽早住上新房,也降低了拆迁安置成本。
此外,2025年货币化安置及城中村改造,有望继续发力。从细化政策来看,各地有望将货币化安置与房票政策结合、将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安置房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这其中,加大使用房票安置的补贴奖励,提高居民使用房票积极性,有助于加速城中村改造节奏,从而进一步加速房地产市场回暖。
宏观经济
01
NEWS
非常积极!
财政部,重磅发声!
摘要
国新办10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发布会上说,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点评
廖岷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在力度上要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的财力,兜牢三保底线,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
此外,廖岷还表示,2025年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组合效应和乘数效应。通过公共资金的运用,能够带动激发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从而为扩大内需和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02
NEWS
2024年CPI数据公布!
最新解读→
摘要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12月份和202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C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小幅上涨。全年看,2024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0.2%,与2023年持平;PPI下降2.2%,降幅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
点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核心CPI同比连续三个月上行至0.4%,环比升至0.2%,高于过去五年均值。在专业人士看来,核心CPI的走势反映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对总需求有所提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物价合理回升”的目标,提振消费是关键。会议将扩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首,提到“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等多项政策,有助于改善居民就业与收入预期,激发内生性消费,并在“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带动下,或将推动消费持续回暖。
机构研报认为,2024年全年CPI同比仅为0.2%,明显处于偏低水平。这意味着2025年包括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还有较大加码空间。
国内市场
01
NEWS
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
对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摘要
9日,国新办就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有关举措举行发布会。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在发布会上介绍,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指导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
点评
想要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充足的养老储备必不可少。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产品。保守型投资者可以重点配置银行存款和商业养老保险这两类风险性较低的产品。对于稳健型投资者,除了以商业养老保险和银行存款作为基石外,还可以适当配置一定比例的银行理财以及稳健型目标风险基金。进取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高,则可以考虑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做均衡分配,如果平时无暇打理养老资产,权益部分也可以考虑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根据自己退休的年龄选择对应的产品即可。
02
NEWS
捕捉主线机会,
红利基金开年密集“上新”
摘要
低利率环境叠加市场的波动,令红利基金再度成为“香饽饽”。2025年伊始,多只红利基金已经或即将进入发售期,多家基金均有布局。业内人士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的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投资者对高股息、低波动资产的需求增加,红利资产预计未来仍将是主线机会之一。
点评
红利基金的“受宠”与过往的优秀业绩分不开。有专家表示,从估值来看,红利资产的估值历史分位数处于较低水平,且从长期视角来看,具备较好的赔率优势。另外,从超额收益的“日历效应”来看,一季度红利资产拥有最高的平均超额收益。
此外,不仅受到长期资金的青睐,红利这类高质量资产还被多家基金公司视作2025年的投资主线之一。有机构表示,投向高质量资产是时代大趋势的要求,也是产业规律的必然,更是市场特征的阶段性体现。依靠高质量资产的盈利稳定增长和估值缓慢提升仍然是最佳投资方式之一。
国际市场
01
NEWS
联合国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但警告潜在通胀风险
摘要
当地时间周四,联合国发布了《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高于此前的预期。联合国预计,2026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2.9%,但其相对积极的评估取决于通胀的持续放缓。但同时警告称,贸易壁垒会阻碍通胀的下降,并导致主要央行推迟降息,经济增长可能会减弱。
点评
2024年,在通胀得到控制的背景下,各国央行逐步放松了货币政策。报告指出,通胀下降以及许多经济体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在2025年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温和提振。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在108家全球央行中,有67家在去年11月之前降低了基准利率,20家可能很快开始降息。
从总体来看,尽管全球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经受住了一系列相互叠加的冲击,但增长水平仍低于疫情前3.2%的平均水平,主要受到投资疲软、生产率增长乏力以及高债务水平的制约。联合国预计,如果全球经济能够避免增加贸易壁垒而重新点燃通胀,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9%,较2024年有所放缓,但强于去年9月份预测的1.7%。
02
NEWS
美联储重磅!
2025年或仅降息75个基点
摘要
当地时间1月8日,美联储公布了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纪要显示官员担心特朗普政策推高通胀,2025年的降息步伐将显著放缓,预计全年仅降息75个基点。市场期货价格则显示,2025年的政策宽松程度可能略低于这一预期。
点评
纪要显示,与会者表示委员会已经处于或接近适当放慢政策宽松步伐的时刻,许多与会者认为,多种因素凸显出未来几个季度的货币政策决定需要慎重应对。其中提到了通胀数据、消费支出走强,以及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前景下行风险。
官员们预计,美国就业市场将保持稳固,劳动力市场指标值得密切关注。多位美联储官员自12月会议以来暗示他们并不急于降息,希望看到更多显示通胀企稳的证据与事实。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FedWatch工具,市场目前定价2025年1月央行会议不降息的可能性为95%。
2025开局不利,定投助你反败为胜
定投的微笑曲线:“微笑曲线”本质上就是一段市场由下跌转变为上涨的曲线图。
一个月应该定投多少:建议将每个月工资收入的10%~20%拿去定投,这样既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也能够获取比较可观的收益。
一般来说,波动较大且长期趋势向上的基金更适合定投。不过基金定投并不保证收益,它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方法,只有坚持定投,其复利效应才能慢慢显现。
应该定投多长时间:定投是积少成多的过程,所以时间不宜太短,但也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基金定投三到五年是比较合适的。
图片来源于BETA制作
整理编辑 | BETA 原创编辑团队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敬请您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必要时应咨询第三方专业顾问的意见。